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路篇》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023-10-25 07:36:42)
标签:

国学

教育

孔子

论语

文化

分类: 论语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篇》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注释】

居处恭:平时要谦恭守礼。居,平时。恭,谦恭守礼。

执事敬:敬慎处理所从事的工作。执事,从事工作。敬,敬慎。

与人忠:为人办事要竭尽所能,尽心尽力。

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这里代指文化不发达、文明程度不高的偏远地区。

【译文】

樊迟问仁。孔子说:“平时谦恭守礼,做事恭敬谨慎,为人办事尽心尽力。即使去了夷狄之地,也不能背弃这几点。”

【学而思】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篇》12.1)仁在自己的心中,心里时常装着仁,即使到了偏远地区也不能背弃仁。“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与“君子慎独”意思相近。

“夷狄”并非地域观念,而是文化观念。孔子主张以文化标准区分华夏和夷狄,奉行礼乐制度的是华夏,不奉行礼乐制度的是夷狄。

韩愈所著《原道》上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华夷的界限并非绝对,夷狄可进而变华夏,华夏可退而变夷狄。

参读:

《道德·六十四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人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这样就不会失败了。

明朝·李贽:“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执事敬,与人忠:鞠躬尽瘁(指不辞辛劳,恭敬谨慎,竭尽心力于国事;形容做事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子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学而篇》1.5)

子曰:“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篇》15.38)

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篇》1.4)

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篇》12.5)

【知识扩展】

《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yí]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 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译文】张良曾闲来无事在下邳桥上散步,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将自己的鞋子甩到桥下,转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愣了一下,想揍他,因见他年老,就强压着怒火,下去把鞋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给他捡了鞋,于是就跪下去给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走出一里来地,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小子还可以培养培养。五天后的黎明,你我在此会面。”张良越发觉得奇怪,便恭敬地回答说:“是。”到了第五天的黎明,张良来到桥头,老人已经先到了,生气地对张良说:“跟老年人约会,竟然迟到,怎么回事?”回身就走,并说:“五天以后早点儿来。”到了第五天鸡鸣时分,张良就赶到了桥头。老人又先在那里等着了,又生气地说:“又迟到了,怎么回事?”又回头便走,并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到了第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来到桥头。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就应当这样。”于是老人拿出一编竹简交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你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公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天亮后,张良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史记·鲁周公世家》)

【译文】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我在国家的地位可以说是够高贵的了。但我仍经常在洗一次头发的工夫、吃一顿饭的工夫,被打断好几次,我不得不拧着头发,或吐出已经放在嘴里的东西出来接待来访者,即使如此,我仍怕错过天下的贤才。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是国君而慢待他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