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篇》11.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标签:
国学教育孔子论语文化 |
分类: 论语 |
11.21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注释】
论笃:“笃”,切实;确凿;诚恳。“论笃”,言论笃实。
与:同“欤”,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色庄:伪装面色庄重。
【译文】
孔子说:“那些言语笃实的人是真心的吗?到底是真君子呢?还是外表装作君子呢?”
【学而思】
本章承接上一章“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不能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帮助人要出自真心,不能表面上装好人,背地里做坏事,这才是善人之道。
皇侃《论语义疏》、刘宝楠《论语正义》:“当与上章合为一章”。
参读:
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篇》5.10)
【知识扩展】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四·汉成帝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上以王莽首发大奸,称其忠直;王根因荐莽自代。丙寅,以莽为大司马,时年三十八。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yuàn]、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其饰名如此。
【译文】成帝因为王莽首先揭发重大奸恶,称赞他忠心正直。王根因而保荐王莽代替自己。丙寅(二十六日),任命王莽为大司马,时年三十八岁。王莽既然超出同列受到提拔,继四位伯父叔父,成为辅政大臣,就想让自己的名誉超越前人,于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刻苦修养,自励不倦。聘请各种贤良人才做掾、史等属官协助自己处理政事。皇帝的赏赐和封国的收入,全部用来供养名士。他越发俭朴节约,母亲患病,公卿列侯都派夫人去探问,王莽的妻子出来迎客,衣裙长不拖地,穿着布围裙,看见她的人,还以为是奴婢,询问之下,才知是王莽夫人。他就是这样矫饰做作、巧取虚名,竟达如此地步。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七·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让,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于众庶焉。
【译文】王莽外表严厉,言谈方直,想要做什么,只需略微做出一点暗示,底下的党羽就会按照他的意图公然上奏,王莽却叩头涕泣,坚持推让。用这种办法,他对上迷惑太后,对下表现他的谦恭美德,使众人信任他。
放言五首·其三
【作者】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释】
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决:决定,解决,判定。
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
钻龟、祝蓍[sh]: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试玉:试:试验,检验。(诗人自注:“真玉烧三日不热”)
辨材:辨:辨别,鉴别。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诗人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豫:枕木。章:樟木。樟木和枕木在树苗的时候极难分辨,必须长过七年方可分辨。)
向使:假如,如果,假使。
复:又。
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典故: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王莽:汉元帝皇后侄。
典故: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译文】
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用火烧满三天才知道是真玉还是假玉,辨别樟木和枕木要等树苗生长七年以后方可分辨。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假使周公还政于成王之前就死去了,王莽篡位之前就死去了,那么这两人谁是忠谁是奸,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