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进篇》11.19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2023-08-07 08:14:38)
标签:

国学

教育

孔子

论语

文化

分类: 论语

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先进篇》11.19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注释】

回:颜回。

庶:差不多;庶几(或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

《易·系辞下》:“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颜氏之子,指颜回。后因以“庶几”借指贤人。)

王充《论衡·别通》:“孔门之子,讲习五经。五经皆习,庶几之才也。”

屡:多次,接连着,不止一次。

空:“空”是一种境界,放空自我,内心平静,无欲无求。这是儒、道、佛三家都注重的一种心灵自我提升的境界,无我之境。

赐:子贡。

命:天命;命运。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篇》12.5)

货殖:经商,做生意。

亿:通“臆”,猜测。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学得差不多了,经常达到空的境界。端木赐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去做生意,猜测行情也能屡次猜中。”

【学而思】

“空”是暂时放掉一切烦恼,放空自我,使内心保持平静,不被外事外物所迷惑。“屡空”是内心多次能达到空的境界,是一种无我的境界,颜回内心装着“仁”,不愿被名利所束缚,心灵经常达到“空”的境界。

参读: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篇》9.8)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篇》6.7)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公冶长篇》5.26)

【知识扩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注释】

观自在菩萨:菩萨指具有慈悲和智慧的人。儒学中指仁者和智者。“观”指观照、审视。审视自身存在的具有仁心和智慧的人。

菩萨等同于儒家所说的君子,罗汉等同于士,佛等同于圣人。

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指的是“智慧”,“波罗”指“彼岸”,“蜜”指“到”,“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了”,意思是“智慧到彼岸了”。

照见:入静反照。修行到了一定境界,自身生出了智慧,于黑暗中可照见光明。

五蕴皆空: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亦称五根境。入静反照,使五蕴皆达到空的境界。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色:是指物质。眼、耳、鼻、舌、身所能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

受:接纳,感受。对外界有了接触,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喜欢、憎恶)

想:想法,念头。有了感受就会有种种想法。(要,不要)

行:行动,造作。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想法,所付诸的行动。(取舍)

识:意识。行动分为有意识的行动和无意识的行动。(有心之举,无心之过)

舍利子:代指得道的人,得到智慧的人。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出生时以眼似舍利鸟,乃命名为舍利。

不异:没有差别。色和空没有差别。

【译文】具有大智慧的人,修行进入至深禅定状态时,观照审视自身五蕴,使其都达到空的境界,因而化解生命中的一切苦难。得到智慧的人,能拒绝外界物质的种种诱惑,达到无我之境。受想行识,都是如此。

注: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鼻子嗅到的,舌头品尝到的,身体碰触到的,一切一切都要在内心清静时才能察觉到真实。君子要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王阳明曰: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qiè]而已。(做这些之前的考虑、调停,都是“致良知”的表现,无非是为了自己的身心能畅快。)

求菩萨保佑是迷信,把自己修成菩萨是佛法。

公都子问曰:“均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均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第十五节》)

【译文】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满足身体重要部分的成为君子,满足身体次要部分的成为小人。”公都子说:“同样是人,有的人满足身体重要部分,有的人满足身体次要部分,这又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耳朵眼睛这样的器官是不会思考的,所以容易被外物蒙蔽。一和外物接触,就容易被引向歧途。而心这样的器官是会思考的,思考了就有所得,不思考就没有所得。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先确立了重要的部分,那次要的部分就没办法与之抗衡了。这样就成了君子了。”

《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美色会迷惑人的眼睛,好听的声音会迷惑人的耳朵,好吃的东西会满足人的味觉,好玩的事物会诱惑人的心灵,稀世珍宝会使人行为不轨。因为圣人只求解决温饱而不贪图感官的享受,所以知道取舍。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译文】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