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标签:
国学教育孔子论语文化 |
分类: 论语 |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
质:本质,质朴。可以理解为“仁义道德”。
文:指(礼乐射御书数)文化,文采;也指文饰,礼节仪式。
野:本意是郊外。这里指粗野,不文雅。《子路篇》13.3章,孔子说子路:“野哉,由也。”
史:历史,史书,史官。史书就是记录得非常的精彩,或者是对某人可能有很多的渲染,但是流于不真实,这个属于史。“史”有文辞浮夸,不切实际的意思。
文质彬彬:“彬彬”指融合,配合谐调,相杂适中的样子。“文质彬彬”指既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还要提升自身德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
【译文】
孔子说:“有好的本质,但是欠缺文艺的修饰,就显得朴素无华,甚至看起来比较粗俗。有很好的文采,却不修德行,就会显得虚伪,不真诚。文采和德行要均衡发展,做到既文雅又真诚,这才能成为君子。”
【学而思】
质胜文如同“有德无才”,文胜质如同“有才无德”,文质彬彬如同“德才兼备”。为人首要的是本质,有质而无文,至少不会显得虚伪。
朱熹《论语集注》杨氏曰:“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
《先进篇》11.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李泽厚《论语今读》:“文”也可以是某种“形式主义”、“文本主义”、条条框框、华丽装饰一大堆,似乎周全好看,其实空腐不堪。
【知识扩展】
《诗经·国风·鄘风·相鼠》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注释】
相:视也。
仪:威仪,指人的言行举止庄重得体且符合礼仪。
齿:牙齿。齿对应止,牙齿是嘴的门户,人若是不知道自律,首先管不住的就是自己的嘴。
止:节制,自律。
《道德经·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寡欲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的平安。)
俟[sì]:等。
胡:何,为何,为什么,怎么。
遄[chuán]:快,速速,赶快。
【译文】
看那老鼠还有毛皮,这个人却毫无威仪。人若是不要脸面,不去死还能做什么?
看那老鼠还有牙齿,这个人却毫不知足。人若是不知满足,不去死还在等什么?
看那老鼠还有身体,这个人却毫无礼仪。人若是没有礼仪,为何不速速去死?
注:仪是外表的言行(文),止是内心的自律(质),礼是一个人外表和内心的整体表现(文质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