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标签:
国学教育孔子论语文化 |
分类: 论语 |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注释】
以:用。
让:谦让。
为国:治国。
何有:还有什么难。
如礼何:礼有何用。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制和谦让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制和谦让来治理国家,礼还有什么用呢?”
【学而思】
礼的本质是教化,其目的是使人人都能做到谦让。“礼”是教化,“让”是教化的结果。“让”要真心谦让,这是君子之风。表面谦让,内心争抢,虚情假意,这是小人行为。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法已经是人类道德的底线,不尊礼法等于突破道德底线,只有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守住自己的底线,才能促使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使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左传·襄公十三年》: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píng]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国家之敝,恒必由之。
【译文】君子夸耀自己的功劳而凌驾于普通人之上,普通人夸耀自己的技艺以凌驾于君子之上,因此上下无礼,动乱和残暴一起发生,这是由于争相夸耀自己之故,这叫做昏德。国家的衰败,常常是从这里开始的。
为政者不与人民争功,治理国家还有什么困难呢?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战争,人民战争靠人民,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
解放战争: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依靠人民取得战争的胜利。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了排山倒海的力量,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崭新的人民共和国。
插秧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赏析】
“低头便见水中天”中的“低头”比喻息灭所有妄想和杂念,将所有注意力全部收回来观察、觉照自己的身心。低头看到水面漂漾的蓝天,也看到了自己。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水中天如镜,人要自觉自悟,才能使本性清澈显见。
“六根清净方成稻”,当人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对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时,不要起“贪嗔痴”之心,时时保持内心清净,方能得稻(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一边插青秧,一边往后退,返到田边,一畦田的秧苗才插好。有时候,退让不是完全的消极,反而是积极的转进。与人相处,斤斤计较争执,互相排挤诋毁,又能成就什么?倒不如退一步,寻求更大的成功。
注: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现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僧人,由于长在长汀村,故号“长汀子”,他总随身带着一个大布袋,人称“布袋和尚”。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的大肚弥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知识扩展】
《荀子·礼论篇》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样产生的?人生下来就有欲望,如果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就会有所索求,如果索求无度,没有标准,就会发生争斗。有争斗就会产生混乱,混乱就会导致穷困。古代的圣王厌恶混乱,就制定礼仪,划分等级,节制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不会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而物资也不会因为满足人们的欲望而消耗殆尽,为了物资和欲望两者相互制约,保持长久的协调发展,这就是礼的起源。
《礼记·礼运》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译文】什么叫做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不学就会的感情就是人情。什么叫做人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十种人际关系准则就叫人义。讲究信用,维持和睦,这叫做人利。你争我夺,互相残杀,这叫做人患。圣人要想疏导人的七情,维护十种人际关系准则,崇尚谦让,避免争夺,除了礼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都是相互关系。比如夫义妇听,丈夫有情有义,妻子才听,听从的是义,而不是夫。
《左传·襄公十三年》:君子曰:让,礼之主也。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栾黡[yn]为汰,弗敢违也。晋国以平,数世赖之。刑善也夫!一人刑善,百姓休和,可不务乎?《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其是之谓乎?周之兴也,其《诗》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言刑善也。及其衰也,其《诗》曰:“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言不让也。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tè]黜[chù]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国家之敝,恒必由之。
【译文】君子说:“谦让,是礼的主体。范宣子[士匄[gài] 又称范宣子]谦让,他的下属都谦让。连栾黡这样专横的人,也不敢违背。晋国因此而团结,几世都受到利益,这是由于取法于善的缘故啊!上位者一个人取法于善,各族各姓都安逸和平,这样的事能不努力去做吗?《书》说,‘上位者一个人好善行,亿万人得利,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周朝兴盛的时候,反映它的诗说,‘效法文王,万邦信任’,说的是取法于善。等到周朝衰弱的时候,反映它的诗说,‘大夫做事不公平,唯独我所做的事最多,我比他贤能’,这是说不肯谦让。当时世太平的时候,君子崇尚贤能而对下属谦让,普通人努力工作事奉他的上司,因此上下有礼而奸邪废黜远离,这是由于不争夺的缘故,这叫做美德。到了天下动乱的时候,君子夸耀自己的功劳而凌驾于普通人之上,普通人夸耀自己的技艺以凌驾于君子之上,因此上下无礼,动乱和残暴一起发生,这是由于争相夸耀自己之故,这叫做昏德。国家的衰败,常常是从这里开始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