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3.15子入太庙,每事问。

标签:
国学教育孔子论语文化 |
分类: 论语 |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鄹[zu]人之子:指孔子。鄹,地名,山东省曲阜附近。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在鄹邑做过大夫。鄹人这里指叔梁纥。
【译文】
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明白。有人说:“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他进入太庙里,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后说:“不懂的事就要问明白,这是礼啊!”
【学而思】
“每事问”体现了孔子谦虚谨慎的态度,书本上学来的与实际大不一样,做之前一定要问清楚。
《为政篇》2.17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2.18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知识扩展】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地,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注: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资治通鉴·唐纪八·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译文】壬申(二十日),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朕年轻时喜好弓箭,曾得到十几张好弓,自认为没有能超过它们的,最近拿给做弓箭的弓匠看,他说:‘都不是好材料。’朕问他原因,弓匠说:‘弓子木料的中心部分不直,所以脉纹也都是斜的,弓力虽强劲但箭发出去不走直线。’朕这才醒悟到以前对弓箭的性能分辨不清。朕以弓箭平定天下,而对弓箭的性能还没有能完全认识清楚,何况对于天下的事务,又怎么能遍知其理呢!”于是下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轮流在中书省衙署值班,太宗多次接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疾苦和政治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