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详解
(2020-03-11 15:24:31)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中语文教学专题复习 |
四、(2019江苏,9—10,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1.答案 (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赏析对比手法塑造形象的能力,体现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具有积极意义。
2.答案 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着重考查赏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的学科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诗歌后六句中“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是全诗主旨。“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
“赏专精”是作者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这一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将“精卫”与刺客相比,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
(一)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二)作品介绍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这首诗借咏神话,赞美一种不畏艰险、立志复仇、终生不逾的坚毅精神。作者特别强调精卫的复仇行为,寄托了他自己刚烈无畏的品德。作品出于古而入于今,立意高远,感情鲜明。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省试(礼部试)为进士出的诗题为《精卫衔石填海》。当时韩愈为河南令,听说了试题名,有所感,仿效作了此诗。
(三)译文
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冤,能耐虽小却奋斗不停。
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
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依然视死如归往前行。
人们讥笑此举太轻率,只有我欣赏其专一精诚。
何必终日计较不休?本应如此度过一生。
问心无愧报仇事,哪怕《刺客传》不留名。
(四)重点词语解释
学:仿效。诸进士:指应进士试的举子们。精卫:鸟名。古神话中说,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
偿冤:报仇。
寸诚:寸心,决心。
心望:希望。
渺渺:渺茫,毫无可能。功难见:难以实现其事业。见:看见。
区区:小小的。命已轻:性命轻微。
造次:荒唐可笑。
专精:精诚专一。
计:考虑。无休日:没有终止的日期。
刺客传:司马迁《史记》中有《刺客传》,记述侠客冒死行刺为人报仇之事。
不著[zhù]:没有记载。雠(chóu):同"仇"。
(五)赏析
全诗十二句,前六句写景状物,后六句议理抒情。
前六句,勾勒出一个生动感人的偿冤报仇的小鸟形象。前四句,从正面破题。虽未直接点破"精卫"二字,但"偿冤"一词已暗示之。"山石细"、"海波平"二词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五六两句描写了精卫填海的失败。特别是用"抱寸诚"、"衔细石",与"心望海波平"的宏愿进行反差极大的对比,充分显示精卫鸟的心诚志坚;用"渺渺"、"区区"等叠词,与"功难见"、"命已轻"配搭,表达出对精卫鸟命运的无限同情。
后六句,"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一句,是全诗主旨。从七八两句起,作者开始抒发议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个人的见解。"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人皆讥造次",大致是指文人学士在对待精卫填海这件事上,纷纷祖述陶渊明的"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的无为、无奈的观点。"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他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且应人传的观点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全诗以理入诗,具有滔滔不绝的雄辩力,作者着力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更具积极意义。此诗完全跳出试律窠臼,多称之。但关键在于作者当时不是进士身份,无汲汲于等第之心,故能格高品逸,写得气势磅礴,雄浑严整,而其情哀切动人,是韩愈心志之自然吐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