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12月27日(周五),因为惦记车祸后仍在医院疗伤的母亲,所以趁周末及元旦假期回天门,回到住院母亲的身边,让她融入我的怀抱。
坐在动车上,我在想:母亲是什么样的女人?我又是什么样的女儿?为什么作为女儿的我总是看她不顺眼?同时我还想::母女已“交恶”多年,何时才能彻底和解?她已经84了,在时日不多的光阴里,还能“恶狠狠”地与之谈心吗?“和颜悦色”为什么如此之难?
30分钟后,列车到达天门。我拧着鸡汤,来到母亲身边,让弟弟回家照料父亲。我是带着心愿回来的,必须知行合一。
亲人也好,陌生人也罢,大概见面第一眼都是友好的。再次见到不能下床的母亲,照样是饮食、谈心,并且相谈甚欢。为了记录陪伴过程,我每天提笔记下了随想。
2024年12月28日周六的日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话:
“母亲住院已有41天,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病友,迎来了老老少少新的伤者。周围患者,要么自己不小心摔伤,要么因交通事故骨折。人生如逆旅,我成为意外中伤病人。然后经过医生妙手,由病中人转为正常人。这一过程,不身临其境,是难以体会其艰辛的。作为病人,要忍受疼痛折磨;作为医生,要面对男女老少不同伤情的患者;作为陪护,睡眠已成奢望。各自面对不同的使命,都在努力地活着。”
2024年12月29日周日的日记:
“今天是阳光普照的一天。医院是病人的避难所。既然有病,则意味着病人每天都在熬,希望熬出康复;医生则在与病人熬,希望熬出个圣手。医患交互的过程,也是相互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生活品质的过程,是文明和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母亲从进院时的疼痛无比,到卧床多日后疼痛减轻,这是医护的功劳,也是母亲未来幸福生活的开端。
然而,骨折未愈,随之而来的是卧床太久引起的并发症:感冒发烧、拉肚子之类,这也是我再次回天门的主要原因。虽然有医护用药,虽然有弟弟照顾,虽然母女并不情深,但血缘让我必须回来看一眼,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病灶。之前有十多天的拉肚子,是由奶粉引起,然而无知的母亲与弟弟寄希望于药物,饮食依然油腻不断,这是”拉拉拉,不舍昼夜“的原因,这也是我怒火燃起的原因。
谨遵医嘱:稀饭,不能有油荤,同时拿出自己对付拉肚子的一些生活常识,做好方案。既然药物不起作用,我能做的只有配合饮食了。所以,自29日起一日三餐稀饭,让肠胃尽快好起来。仅仅两天,肠胃问题解决。这么简单的问题,居然持续了十多天。我后悔从武汉带鸡汤到天门,后悔28日早餐吃黄潭米粉、中餐吃蒸鸡蛋,导致拉肚子拉个不停,真是害人又害己。
我色难了,一阵狂吼。”
2024年12月31日,认知日记值得一提:
“昨天母女的冲突,惹得母亲生气了,想一死了之。所以中午午睡之际,她默默地爬起,穿上棉衣,嘴里塞满纸巾,以死来威胁我。我更加不淡定,高声训斥,引得医护前来安慰。我冷漠地站着,没有表情。一场病室风波,在众人的安抚下逐渐停息。
更重要的是,经过饮食调理,药物的于预,母亲从昨天下午到今天中午,拉肚子已好了很多,她自在,我也轻松很多。
人与人之间,无色难,相安就好。家人如此,同事也是如此。”
2025年1月1日,元旦,周三。写点喜庆的:
乡情真。有一天中午吃饭时,碰到一阿姨在吃自己做的咸菜,我随口夸了一句,她居然以天门人的热情特邀我品尝,我不由得再次夸奖“好吃好吃”。还有小病友的父亲送我泡萝卜,这也是值得我记忆的乡情,这都是不带任何目的的真情
朋友纯。12月31日中午,收到陈慧英寄给我的秭归九月红橙,恰好在元旦前,这是用实际行动祝我元旦快乐,所以我必须与之同乐。她是有心人,我要向她学习。
医护心。医护每天上午9点查房,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交待护理事宜与注意事项;家属对医护毕恭毕敬,一切听命。目的只有一个:病人早日康复。其中一护士熊拼,从名字可推测:你的出生不容易,你的经历不简单,但愿你的未来在拼搏后能一切顺利、风光无限。
2025年1月2日,周四。值得一记:
母亲拉肚子好了,也没有发烧症状了,急切想出院了。在医生的建议下,结合我作为女儿的疲惫不堪,就出院问题达成一致:元月3月周五出院。出院,于她而言,是一种解脱,意味着与疼痛说再见,意味着在磨难之后获得新生。
少不了保险员谢婷的出场,少不了程同学的亲自护送,少不了弟弟开车前来。此刻,我发烧、上吐下泻、彻夜未眠,人几乎要垮了,医院真不是人呆的地方。
回家了,家里比医院冷。得找点事干,否则真的无聊。换了一个地方,又将是一夜不眠。
可喜的事,母亲回到熟悉的环境里了,她心情好起来了。有父亲、弟弟的照顾,她会很快站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