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精神”的时代价值
(2023-04-28 09:09:56)
标签:
推广情感 |
分类: 书评 |
一道美食,蕴藏着生活智慧;一首词,唱遍大江南北;一种人生态度,凝练幸福生活的秘诀。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他是人们心中永不过时的偶像。然而,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如此有魅力的苏东坡虽文章名闻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总的说来,他的一生可概括为“三起三落”:一是1057年高中进士后,仕途中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二是1084年被调回汴京后,面对朝廷复杂的党争,选择出任杭州太守;三是1091年被召回京城受到重用,因党争被贬惠州儋州。而面对人生的“三落”,他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浴火重生,自我超越。一代文人的理想人格与人生态度即刻呈现,一种以民为本、乐观旷达、学而不已的“东坡精神”同时显现。那么,他的这种精神底色是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生花妙笔来共同探寻“东坡精神”的时代价值。
“东坡精神”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基础。始终让我们感到亲切自然的,是他的一片仁爱之心。在早期仕途中,他先后出任凤翔、杭州通判,随后在密州、徐州和湖州任太守。在与民近距离接触中,他一边通过写文章来代替老百姓表达悲愤之情,一边实实在在地为百姓谋福利。如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捕杀蝗虫,在徐州防洪成功并修建黄楼。即使落难黄州,他针对当地有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成立了一个救儿会,对此,作者评价说,“他行的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在“二落”过程中,即出任杭州太守时,他更加务实,全心全力为杭州人做实事。如“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西子湖、苏堤、三潭印月,就是一个文人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的不朽遗产。第“三落”时,面临被贬惠州的苦难困境,他依然利用自己对地方官的影响力,关心惠州城的诸种改革事宜,对地方也颇有建树。他的一生,总是温情地注视着人世间,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民众做实事、做善事、做好事。与逃避现实隐居山林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相比,他真正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温暖的人间情怀,也许就是千年后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微笑的原因。
“东坡精神”彰显乐观旷达的鲜明性格。作为一个熠熠闪烁的天才,他的性格是具有魔力的。作者评价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的天真淳朴,他的亦庄亦谐,他的无所畏惧,总是与他一生相伴。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于心中,只是不喜欢此等人而已。例如,在司马光的葬礼上,在众多大臣之前,他向道学家程颐开玩笑,用一个文辞将他刺痛。后来不得不承担此事的后果。可是,别人所不能理解的是,他会为此事发怒,却并不因此而恨人。他善良正直,从不嫉妒,悦纳一切。即使落难黄州,流落岭南惠州,遭遇最蛮荒的儋州,面对每一次历练,每一段生命,他都觉得是值得的。所以,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种乐观旷达的个性,坚持正义的道德力量,使他如同政坛风暴中的海燕,一往无前。这种鲜明性格,是让历代无数读书人所爱慕并为之倾倒的。
“东坡精神”蕴涵永无止境的求学态度。天才出自勤奋。苏东坡是个多才多艺的天才,同样地,这个天才无不是勤于学习并持之以恒的结果。苏东坡在宋朝最好的皇帝宋仁宗在位年间长大,有非常重视教育的父母,他与弟弟苏辙一起背诵经典、抄写正史,用朴实的文风写作,所以才有后来兄弟二人以优等生及第进士而知名天下,有“三苏”的美誉而名垂后世。40多岁被贬黄州时,他不仅是“东坡”上的农民,更是“雪堂”里的学者。在劳作之余,他用抄书法阅读《汉书》、为《易经》《论语》作注、并且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后来被贬到海南岛的儋州,完成了对《尚书》的作注,在儿子苏过的帮助下,整理杂记文稿,集成了《东坡志林》。苏东坡的一生,是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的一生。习总书记说:“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那善于阅读的苏东坡呢?我们不能否认,苏东坡的浩然之气缘自本性的自然流露,更缘自于阅读给予的精神养料。可以说,是社会环境磨练了他的心性,是学习给予他战胜一切困苦的精神力量。爱民如子的社会良心、乐观旷达的鲜明性格、永无止境的求学精神,使他没有屈从于这个时代,而是从这个时代里超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苏东坡传》,是一部难得的传记文学经典,其中蕴涵的东坡精神,不仅为文人从政树立了标杆,也是我们每个人快乐生活的力量源泉。当下,我国已经踏入高质量发展之路,国家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个人的高质量发展,而个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有优秀传统文化来引领。苏东坡及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们,犹如中华文明灿烂星空里的璀璨明珠,正是我们克服困难、不断向前、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指路明灯。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与使命。
所阅图书:《苏东坡传》(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