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利玛窦“走进”明德书声读书会

标签:
推广 |
分类: 活动与读书会 |
他是意大利传教士。1552年,利玛窦(MatteoRicci,字泰西)出生于意大利的马切拉塔。1571年,他违背父亲要他学习法律的愿望,加入了耶稣会,学习哲学、神学和天算。另外,他还知晓拉丁文、希腊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四种语言。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在华传教28年,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也是第一个被皇帝赐地安葬在北京的欧洲人。
他是尊重中国文化的“泰西儒士”。来到中国后,“而立之年”的他开始学习中文和中国的文化典籍。经过三年的刻苦钻研,他已经能够与中国文人讨论《诗经》和《易经》了。他认为,“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绝无可以与中国之伟大相提并论者”(出自《利玛窦——中国札记》)。他相信中国人是一群很有智慧并充满理性的人,高度重视道德原则和伦理行为,并对科学有兴趣。他将科学、技术、伦理和哲学教义有机融为一体,创造了“西学”或“天学”这一概念,而基督教文化也凭借此种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进人中国士人的生活。
他是沟通中西文化的学者。1601年(万历三十八年),利玛窦获得在北京居留权后,一方面开展传教活动,另一方面开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他共有19种中文的译作和著作,其中6种收入《明史·艺文志》,13种收入《四库全书》及其存目。他把《四书》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同时还将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先进科学技术著作翻译介绍给中国。主要有:一是与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共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将“几何”作为专业数学术语引入了汉语体系并沿用至今。仅就数学术语的制定而言,点、线、面、直角、锐角、钝角、垂线、对角线、曲线、曲面、立方体、体积、比例等专用名词,都是由徐光启与利玛窦首先确定下来的。后世的梁启超评价,“徐利合译之《几何原本》,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二是与李之藻共同绘制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这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给明末中国士人带来了闻所未闻的大量的新的知识信息、新的绘制地图方法和地理学新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