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2021-02-06 07:17:57)

早就知道北京香山地区有很多碉楼分布,但具体数量和现存情况说法不一,为了弄清香山地区碉楼分布和现存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分析和地形研究,201848日启动对这个地区现存碉楼数量的调查工作。但因为香山以东的金山五昭周边军事单位较多不能近距离调查核实,所以本文的碉楼分布及残存现状不包含金山五昭。

《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三官署十二记载:“健鋭营衙门在静宜园东南,围墙四角有碉楼四座。”“健鋭营官兵营房在静宜园之左右翼,共三千五百三十二楹,碉楼六十八所。

《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一郊垧西十一:“静宜园东四旗健锐云梯营房之制:镶黄旗在佟峪村西,碉楼九座;正白旗在公车府西,碉楼九座;镶白旗在小府西,碉楼七座;正蓝旗在道公府西,碉楼七座。”“香山东四旗健锐云梯营房,乾隆十四年奉命建设,后西四旗同。”

《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二郊垧西十二:“静宜园西四旗健锐云梯营房之制:正黄旗在永安村西,碉楼九座;正红旗在梵香寺东,碉楼七座;镶红旗在宝相寺南,碉楼七座;镶蓝旗在镶红旗南,碉楼七座。”“静宜园南楼门外有八旗印房。”“八旗印房四隅皆有碉楼一座,乾隆十四年建。合之东四旗、西四旗各营碉楼,共计六十有七。”

哪么清代为什么要在香山地区建造藏式碉楼呢?清乾隆十一年,云南大小金川的土司莎罗奔公开反叛,并企图吞并附近众藩。莎罗奔的反叛破坏了当地的安宁,遭到附近各部落村寨少数民族人民的反对,但因各部落势力较弱,只有求助清廷派兵平叛。而叛军在各个险要路口设置了很多坚固的石砌碉楼,易守难攻,清军久攻不下。为了对付碉楼,乾隆下令在北京的香山南边修建了三座和金山相似的碉楼。选拔二千名身强力壮、武艺高强的士兵组成“健锐云梯营”,又名“飞虎营”,进行攻打碉楼的操练。在乾隆十四年派大学士傅恒率领大军及“健锐云梯营”去金川平叛。在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攻势下,莎罗奔归顺投降。这才又使西南地区平静,各少数民族又过上安定的生活。 为了庆贺胜利,乾隆下旨在阅武楼南修建实胜寺,现仅存碑亭,还下旨在香山八旗营房附近修建象征胜利的碉楼,由番人(藏民俘虏)修建,在每旗的八个,有一个是“活”的,即内部空心,可以登临。其余七个都是“死”的,即内部实心,不能进入。所以在香山一带有“七死八活”之说。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201848日,我乘坐运通112路公交车从“丰户营西站”下车,向西150米既可以看到北侧的石砌碉楼,实际上只要留心开车或坐公交车走香山路都可以看到这座碉楼。碉楼共四层,一层三面均无门窗,据当地百姓讲北侧有开门可以进入楼内,二层和三层四面均各有三个窗户,四层南面向北缩回约四成,形成一矩形平台,南墙为一门二窗,东西侧各一个窗户,所有窗口为大理石石条垒砌、用石块封堵,碉楼外立面为梯形,目测高度12米左右。内部结构不详。碉楼二层南侧下方有一长方形白灰平面不知作何用途。该碉楼按地理位置分析应为正蓝旗七座碉楼之一,目前保存状态良好。但正蓝旗其它六座碉楼已全部损毁不见踪迹。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从丰户营西站坐车向西“植物园南门”下车进入香山植物园,在“曹雪芹故居”后面有一座碉楼,据称当年曹公经常约好友一起登楼赏月,饮酒赋诗。现楼下入口旁岩石上尚刻有“邀月台”,碉楼南立面有“古墩秋眺”刻字,可以想见当年该楼之风光。该楼为三层,除一层东侧开门外,各层四面均为三座窗户。虽然该楼为空心碉楼,但一把铁锁毫不留情地把游人拒之门外,除了“贵客”一般人只有望楼兴叹的份儿。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继续向北,西面山坡上一座碉楼隔湖相望,而湖北侧山包上的碉楼也格外显眼。为了少走冤枉路我还是舍近求远先去探访了最北侧的碉楼。

这座碉楼地势较高所以很容易观察到,但因为地理位置较偏、公园方又在周边拉了护网,所以如果不是刻意拜访一般游客很少到这儿来。这是一座四层实心碉楼,二、三层四面各三个窗户,第四层是在第三层顶部中间砌筑的一个缩小版单层建筑,四面各两个窗户。碉楼附近竖立着一块大理石碑,其文字介绍为:“镶白旗碉楼位于北京市植物园内。清中叶,乾隆皇帝为平定大小金川,在香山一带的八旗营房附近修建碉楼,用于军事训练。每旗八个,共六十四个。此碉楼即为其中之一。碉楼由毛石、青石混合砌筑。目前为北京植物园管理。”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从碉楼西北侧草坪绕向湖西,沿湖边小路向南百余米,碉楼居高临下俯视着过往的游人。

碉楼为四层实心建筑,二、三、四层四面各三个窗户,窗洞均被封堵并用白灰抹平。

植物园内三座碉楼现状都非常完整,而镶白旗村及其它四座碉楼等已彻底消失。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4月上旬正是春暖花开季节,植物园里郁金香、山桃花竞相开放,满园春光。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按照事先功课,从植物园出来后向西至香山路尽头,然后左转沿杰王府路一直向南至香山小学,东侧胡同进去路左有碉楼一座,一层完全被居民各种建筑包裹,二、三层尚可看出碉楼模样,虽然现状貌似完整但前景实在堪忧。碉楼再往东即“八旗印房”正门,现门垛及其对面影壁尚存,其它建筑已消失殆尽。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向居民打听其它碉楼情况,有热心居民告诉我他家后面楼房边上还有一座,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看不到半点碉楼的影子。居民让我绕到大街后面,从北向南仔细找找,兴许能看到那座碉楼。我沿来时的路向北再向东,一个缝隙也不放过的仔细搜寻,终于在“博海双语艺术幼儿园”楼东侧夹道内发现了这座几乎隐身的碉楼。为了建筑面积最大化,这座碉楼几乎被紧紧抱在幼儿园大楼的怀里。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从香山小学旁边被掰开的栅栏门上坡,翻过一道不高的山岗进入“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有两条上下并行的水泥路,沿下面的道路一路溜溜达达、不慌不忙的欣赏着沿途景色。在第一道山谷拐弯处向右上方眺望,一道石墙引起我的兴趣,印象中石墙向西应该有   等几处古迹,但根据这几处古迹的规模分析不应该有如此宏伟的建筑遗迹呀。石墙西南侧山梁上的法海寺规模庞大,但它与石墙相距太远也不可能有什么关系。回家后查找各种所能见到的古籍资料,都没有发现与这道古墙相关的遗迹记载,看来这又是一桩悬案了……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在正对红旗村6号院的山梁北缘伫立着一座现存最高的碉楼,碉楼分为五层,二、三、四层四面均为三个窗户,五层与植物园最北侧碉楼相似为第四层顶部中间砌筑的一个单层建筑,四面各两个窗户。碉楼四周有围墙和护坡保护,是除植物园以外保护状态最好的一座碉楼。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而位于该山梁南坡的另一座碉楼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整座碉楼只有北侧部分墙体残留,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因为一场降雨或其它原因而轰然倒塌。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在香山南路和团城路交叉口东北侧有团城演武厅,其西城楼由岩石砌成,拱形门洞,南北两端各有青石踏道,楼面呈梯形,高11.2米,面宽24米,属雕镂类建筑。供当时健锐营云梯兵演练检阅之用,现保存良好。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以上是除金山五昭以外香山地区现存碉楼的基本情况,虽然大部分碉楼貌似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八旗印房残留建筑及现存的两座碉楼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

20193月在川藏线旅游过程中有幸见到了川西丹巴碉楼,与藏区碉楼相比香山碉楼确实没有什么工艺可言,但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是不可小觑的。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以下是我此次调查的徒步轨迹及碉楼分布图 京西秘境:香山地区藏式碉楼保存现状调查

 最后我想用乾隆十五年御制番筑碉诗作为本文的结尾:“番筑碉,筑碉不在桃关之外,乃在实胜寺侧西山椒。狼卡稽颡归王化,网开三面仁恩昭。叔孙名子不忘武,佽飞早已旋星轺。俘来丑虏习故业,卭笼令筑拔地高。昔也御我护其命,今也归我効其劳。番筑碉,不惟効劳,尔乃忘其劳。魋结环耳面顤_ 嗜酒喜肉甘膻臊。但得酒肉一醉饱,浑忘巴朗卡撒其故巢。其妇工作胜丈夫,粉不能白尫且么。不藉绳墨与规矩,能为百尺森岧嶤。番筑碉,侏离番语为番谣,扬声强半不可晓,大都慕义怀恩膏。亦不为汝慕义怀恩膏,我自两阶文德舞戚旄,偶肖汝制役汝曹,赉汝金钱为锦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