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秘境:“翠微山”摩崖石刻

“翠微山”摩崖石刻位于石景山区双泉寺右后方一块巨大的砂岩崖壁上,从双泉寺停车场入口及双泉寺西便门外均可看到,尽管该石刻距双泉寺直线距离不过区区百米,但想一睹其真容还却非易事。
http://s2/bmiddle/00688eyfzy7gUsEVPbPe1&690
2017年12月25日,我实地探访这一古迹时发现,在双泉寺至慈善寺古道经过最后两户人家的右侧有小路痕迹,从遗迹走向看这条小路是通往石刻的,但因为废弃时间过久,小路已经被密集灌木丛所掩盖。非常艰难地在灌木丛中穿行约十多分钟后,左上方出现灌溉农田架设的水泥管道,管道下方青色岩石上有竖排小字石刻,石刻前半部分是一首诗,题目为“再用前韵”,诗曰:
我亦常嫌世务迷,
清泉白石久相违。
朝回拄笏频西望,
黛色参天空翠微。
http://s7/bmiddle/00688eyfzy7gUsU3zsG66&690
“再用前韵”——毋庸置疑是谢宇继“翠微山”石刻中的诗之后用原韵续写的,诗的每一句最后一字与前诗每一句最后一字完全相同。诗中的“清泉白石”是两处地名:清泉指双泉寺的双泉;白石指双泉寺东北方向的白石港,那里现有明代太监莫英的坟墓遗存。
从这里向东几米左上方就是“翠微山”石刻。
http://s5/bmiddle/00688eyfzy7gUsX7yII54&690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gUsZ4DMD93&690
“翠微山”石刻是我见过的摩崖石刻中艺术价值最高的,石刻中“翠微山”三字约50厘米见方,从右至左横向排列,字体古朴而富于变化,如中间“微”字里的“山”向右倾斜近45°;“山”字的笔法集隶书和象形为一体,底部平直而三峰竞秀。在“翠微山”三字下面是竖排的小字刻石,右侧为一首诗,诗曰:
转壑攀云路不迷,
宦情尘虑暂相违。
老禅究竟真空望,
特为磨崖写翠微。
此诗后面镌有“大明成化七年四月四日,奉直大夫、协正庶尹、礼部员外谢宇,为老禅师都纲正官绰领占写并诗。相从者顽子谢昊,并其徒扎失坚粲、星吉藏卜、绰吉领占、桑吉肖管、绰柰亦止藏卜也。”的文字。
笔者见到有文章将诗中的“宦”字误读为“宫”或“官”、“望”字误读为“想”或“里”者,其实无论从石刻字形结构或“再用前韵”石刻内容很容易判断其谬误。
谢宇,湖南衡阳人,字伯宽,号容庵、菊坡道人,宣德时选入司礼监,以中书舍人累加为工部侍郎,掌通政司事。画山水,法诸大家,花木鸟兽,悉到妙处。
翠微山原名平坡山,《宛署杂记》记载明成化十五年(1479)御制大圆通寺碑碑文:“曩洪熙改元之初,皇曾祖仁宗昭皇帝以西山平坡大觉寺创始唐代,迄于金元,屡废屡兴,仍复圮毁,乃涣发宸断,命工鼎新重建,赐额曰大圆通,更其山名翠微。”京西八大处最高峰有“翠微绝顶”石刻,其上款为:“明洪熙元年1425皇帝下令把此平坡山改名翠微山”,下款为:“海拔XX4米
http://s1/bmiddle/00688eyfzy7hqmRz4Ry80&690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hqmXeJjT05&690
http://s5/bmiddle/00688eyfzy7hqmY6N5Gf4&690
http://s10/bmiddle/00688eyfzy7hqmZ41Ch39&690
原本我是知道“翠微山”摩崖石刻旁边有“佛”字的,但在灌木丛中这一钻脑子就一根筋了。于是也就有了28日的补拍之行。25日拍摄“翠微山”石刻时发现从崖壁左上方到石刻更便捷、容易些,所以这次补拍也就省了再钻林子了。
其实,这个“佛”字和“翠微山”石刻就在一块岩石的两个平面上,“佛”字在东侧、“翠微山”在西侧,但因为这个“佛”字石刻剥蚀和风化比较严重,如果不刻意观察很容易与它擦肩而过。
http://s1/bmiddle/00688eyfzy7gW6uOds410&690
http://s14/bmiddle/00688eyfzy7gW6wbnXf1d&690
因为拍摄“翠微山”石刻把我的相机包毁了,新买的相机包还没到货,所以这次补拍之行就全仰仗我的摩托罗拉手机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上次用相机没法获取的“翠微山”全景,竟然被我的手机完全拍了下来,幸甚幸甚!“佛”爷保佑了!
http://s7/bmiddle/00688eyfzy7gW6xpdxc46&690
为了这两次有意义的行程,我也借用谢宇的原韵做小诗一首以作纪念:
山回水转路不迷,
机缘天意岂能违。
佛与名山隔空望,
好风伴我上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