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妙峰古道中道寻踪:大觉寺—萝芭地—涧沟村穿越

(2017-11-05 06:54:29)

俗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点不错,因为带孙女享受了天伦之乐,故而妙峰古道寻踪之旅暂告一段落。1020日星期五,天气预报京津冀周边大雾,我的车限号不能进入五环路以内,所以选择重拾搁置一段时间的妙峰古道寻踪之旅,因为之前功课早已烂熟于心,用不着更多准备,早饭之后便驾车直奔大觉寺。

 

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大觉禅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紧邻妙峰古道中道,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称清水院,金代时大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名灵泉寺,明重建后改为大觉寺。大觉寺以清泉、古树、玉兰、环境优雅而闻名。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00年的银杏、300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大觉寺八绝:古寺兰香、千年银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灵泉泉水、辽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韵清池。


http://s5/mw690/00688eyfzy7fyHvQH8Eb4&690
    我此行目的是为妙峰古道而来,之前做功课时在一篇《2006 妙峰山香路(中路)考察》中看到一幅《妙峰山进香图》[局部],表现的是大觉寺前熙熙攘攘的进香人群路过寺院门前的情景,当我站在大觉寺门前时不免被这幅清代画作所表现的纪实场面所折服,几百年来虽然时代在变迁,但大觉寺周边环境依然如故,每逢节假日依旧人来车往,所不同的是这些人并不是去妙峰山进香的香客,而是酷爱户外的驴友们。


http://s15/mw690/00688eyfzy7fyHzVI3c7e&690
    8:15从大觉寺出发,从寺庙西南墙角右拐约250米一块“军事管理区”的牌子和挡杆横亘路中,向右绕行而后从水泥路左侧踏上古道,一路蜿蜒曲折、缓缓而上,古道两旁植被茂密,偶有一两株古树伫立崖畔,由于雾气弥漫远山的景色时隐时现。


http://s14/mw690/00688eyfzy7fyHEGV9bed&690
    8:45古道右侧郁郁葱葱的菜园后方一座简易木质牌楼出现在眼前,牌楼上挂有妙峰古道牌匾,两边立柱上分别挂有北京市林业大学实验林场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木牌,牌楼后方原是栗子台茶棚所在地,据说原来还有一座大理石香炉底座,而今已不知去向。


http://s6/mw690/00688eyfzy7fyHK5q5f05&690
http://s12/mw690/00688eyfzy7fyHLYAEH1b&690
    8:55古道从一段残墙之间穿过,两座石碑迎面而立,这就是“寨尔峪茶棚遗址”。


http://s8/mw690/00688eyfzy7fyHPvajZd7&690

http://s12/mw690/00688eyfzy7fyHPAvRV3b&690

http://s7/mw690/00688eyfzy7fyHPGKiia6&690
   两座石碑碑额均为“万古流芳”。

左侧石碑正文为:

兹因金顶妙峰山中道寨尔峪头道行宫,眼光、天仙、子孙、圣母懿前,供奉粥茶,原有引善弟子李佛保,春秋二季施献粥茶,因李佛保病故后,自道光六年弟子宋祺等,接续施献粥茶,翻盖大殿三间,立盖客房三间、倒座房二间,修盖正房二间,西厢房三间。道光十七年,立盖堂客房三间,预备过往香客住宿。本棚年倒修补,并春秋二季施献粥茶,并无僧俗募化,亦无缘簿善会,俱系本棚众善人等,各自捐资,共成善果。

本棚住持僧真成。

道光二十二年仲春吉日立。

右侧石碑正文为:

 重修寨尔峪茶棚

盖闻:登仁寿宇,乐善为先,纳福禄林,喜施居首。兹缘寨尔峪天仙圣母娘娘头道行宫,设立茶棚,历年已久,苍幡雨注,莲座风摧,学士警心,徵人太息。已于甲子初,仰诸檀越葺齐。原山门外有药王殿一间,添盖马王殿一间,财神殿一间,抱厦三间,灵官殿添盖抱厦一间,客房数间,周围群墙复邀众善捐资成美。上祝国祚延绵,下佑群生浩荡。维言不朽,维石得寿,相传永久,勒铭是记。

同治六年四月谷旦,刘桂文沐手敬书。

 

 

过寨尔峪茶棚遗址后不久遇到一位从萝芭地下来的女驴友,她告诉我萝芭地上面天气晴朗、碧空如洗,非常舒爽。


http://s9/mw690/00688eyfzy7fyI2sxpC78&690

http://s12/mw690/00688eyfzy7fyI2yItB6b&690
    9:15 古道旁路标显示已离开寨尔峪茶棚遗址600米,距萝芭地还有1850米。而这1850米古道就是人们传说中的“360道胳膊肘弯儿”,是所有妙峰古道中最陡峭的部分,由于山势逼仄这段弯道用百折千回来形容毫不为过,下面的《妙峰山进香图》(局部)表现的正是这段古道。尽管我已将薄款冲锋衣脱下系在腰间仍然是汗如雨下,身上的速干衬衣也如同刚从水里捞出一般粘贴在背上。

 

9:35 当我气喘吁吁不知转过了多少弯时,一座并不宽敞的平台上散落着一片断垣残壁,这儿是“上平台茶棚遗址”,此处海拔高度750米左右。


http://s9/mw690/00688eyfzy7fyIao4bK48&690
    20分钟后9:55我终于登上萝芭地垭口,历史上这里被叫做“冷风口”, 此处海拔920米,正如之前那位女驴友所说,此时已是晴空万里、空气清新,回头俯瞰来时的方向,灰蒙蒙的雾霾已被我甩在身后。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卸下登山包任由嗖嗖冷风吹拂早已湿透的后背。

毕竟已是深秋季节,“冷风口”可不是凭空叫的,稍作停留我便再次踏上行程。

过了萝芭地垭口就进入门头沟地界。接下来是一段舒缓的下坡,古道穿行于白桦林中,落叶婆娑、微风习习,这是户外爱好者最享受的时光。

10:00 山凹处、古道旁,几间平房沿路而立,从房屋结构和破旧程度分析估计应该是过去生产队的公房,房屋四周的山楂树因为距离村庄较远而被村民放弃,鲜艳的山楂果遍地散落,成了驴友们户外活动的额外收获。这座山坳才是“萝芭地”的真正所在。


http://s16/mw690/00688eyfzy7fyIjnqjR2f&690
    五六分钟后到达一处带篱笆的房子附近,房子在古道左侧,估计应该是护林员的住所,房前屋后种满了萝卜、白菜等蔬菜。萝芭地里种萝卜真的是再适合不过了,青头大萝卜弯弓一样匍匐于地,不由得使我想起80年代初期在易县基地自己亲手种植的半米长的大萝卜,可惜现在主人没在家,否则从萝卜地里背几颗萝卜回去该多圆满啊!

 

院外一方半截大理石碑静静的竖立在古道边,从地形看这里不是这块石碑最初的位置,我仔细辨认了半天也没看到一个清晰的文字,估计应该和萝芭地茶棚有关吧?


http://s8/mw690/00688eyfzy7fyIpn3fx27&690

http://s12/mw690/00688eyfzy7fyIpUXSX8b&690
    10:10 当我缓缓登上护林员住所西侧山梁时,西南方向翻腾奔涌的云海让我始料未及,赶紧爬上临近的小山包,虽说此地并不时拍摄云海的最佳位置,但为了不失去眼前这难得一见的机会,先拍几张做个纪念,随后便急匆匆沿古道寻找更合适的机位。


http://s3/mw690/00688eyfzy7fyItuCqe52&690
    10:25 感谢苍天,终于让我在栖隐寺北侧山梁上(这是我在电脑上浏览《六只脚》轨迹时才发现的,当时由于云雾的遮挡根本看不到山下的地形地物)找到了更为合适的拍摄位置:一左一右的针叶松和橡树好像专为拍摄云海而栽植的一样恰到好处,加上最右边的黄栌,无论是常规拍摄还是用我的索尼微单扫描拍摄都非常满意。


http://s9/mw690/00688eyfzy7fyIEhDTO98&690

http://s16/mw690/00688eyfzy7fyIEmtyv1f&690

http://s13/mw690/00688eyfzy7fyIErk8Q9c&690
    10:40 五道梁的名字是我从网友的博客中知道的,这里海拔高度1000米是整个行程的制高点,因为从冷风口到五道梁之间两公里多的路程才上升了80米,所以给人的感觉并不明显。


http://s1/mw690/00688eyfzy7fyIJhxnif0&690
http://s9/mw690/00688eyfzy7fyJtwQfSd8&690

    从五道梁一路向下,11:00整到达涧沟村“妙峰山森林公园”入口,妙峰古道中道大觉寺至涧沟村段穿越圆满完成。


http://s5/mw690/00688eyfzy7fyIPmqNK74&690
http://s9/mw690/00688eyfzy7fyIRpMxye8&690

http://s10/mw690/00688eyfzy7fyIRyTgZb9&690
    我的《六只脚》轨迹显示:此段行程全程7.5公里,累计上升968米、累计下降297米,最低海拔115米、最高海拔1001米,用时2小时56分钟。

http://s2/mw690/00688eyfzy7fyJqpLmF7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