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者走长城:京西古道与梨园岭明长城

(2017-04-26 20:34:41)

门头沟长城明代属真保镇紫荆关管辖,千户所设在沿河城,故敌楼编号为“沿字××号台”。据《四镇三关志》记载:“沿河口下隘口十七。沿河口,正城一道,缓。……梨园岭口,正城一道,缓。天门关口,正城三道,缓。洪水口,正城一道,缓。……边城共五百八十丈。附墙敌台五座。空心敌台一十五座,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节次建。”近几年陆陆续续把门头沟有敌台编号的长城差不多都走过了,十五座空心敌楼及编号也已一一对应,它们分别是:沿河城西北永定河两岸的“沿字一号台”(仅剩残基)、“沿字二号台”(因修建S211公路已炸毁);沿河口村的“沿字三号台”、“沿字四号台”和“沿字五号台”(均有原始牌匾,其中‘沿字四号台’为双匾);黄草梁的“沿字六号台”(有匾)、“沿字七号台”、“沿字八号台”(牌匾被门头沟文管所收藏)、“沿字九号台”、“沿字十号台”、“沿字十一号台”和著名的“实心楼”;洪水口村的“沿字十二号台”(有匾)、“沿字十三号台”、“沿字十四号台”(仅剩台基);小龙门口的“沿字十五号台”(仅剩残基土芯)。因为《四镇三关志》成书于万历四年(1576年),故梨园岭敌楼应该是万历四年之后,根据当地地形特点和防御需要增建的空心敌楼。

2017年4月22日原计划的冀东长城接龙“马蹄峪至三道岭口(河口)”因报名人数太少被取消,百无聊赖中突然想到了梨园岭无编号敌楼,于是赶紧在QQ空间、《六只脚》、《乐图》户外、360搜素等搜寻关于梨园岭的相关信息,一篇诗书的《梨园岭明长城防御体系遗存搜索记》引起我极大兴趣,一口气读完全部七篇连载后,文中的几个关键名词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京西古道、梨园岭长城关卡【qi】、土胡同关卡、火石球梁。而作者的几次迷路也给我敲了警钟,但那毕竟是2004年的事了,打开《乐图》户外电脑版,把视窗锁定在梨园岭附近,发现从梨园岭村至黄花梁再到江水河或洪水口都有很多轨迹,说明最近几年驴友们已经把这段古道趟成了成熟的户外穿越路线,为了防止万一我在《六只脚》搜索并收藏了燕山子闲的穿越轨迹以备循迹参考,这样万事俱备心里踏实了很多,而在虫虫QQ和微信群约伴失败使这次探秘活动还是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神秘色彩。

http://s15/mw690/00688eyfzy7aBLO5k2W5e&690

http://s15/mw690/00688eyfzy7aBLO9N8O1e&690

22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驶,9:50来到梨园岭村东侧公路垭口,整理装备时才发现相机没有带,心里这个懊恼!好在现在的手机照相功能并不差多少,只是在户外手机电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只能把握时机少拍照片了。

一刻钟左右到达梨园岭村,村民因为贫困俱已搬迁,看得出村里大部分房屋都是上百年的老建筑,虽然秃废严重但仍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建筑特色和工匠们精湛的建造技艺。

村西头山坡下的长城标志碑说明这里就是通往明长城的古道入口。

http://s5/mw690/00688eyfzy7aBLZHbOQ54&690

http://s6/mw690/00688eyfzy7aBLZLmPXa5&690

刚刚从标志碑向上没几步,一阵狗叫把我惊出一身冷汗,原来村里还有人居住呀,回过身来一条半大不小、黑白相间的柴狗站在胡同口似乎并无恶意的注视着我,大概也是很久不见生人有些好奇吧,见我回身马上转身跑回胡同。

由长城标志碑旁的古道向西北方向一路攀援,因为山势陡峭,人工开凿和垒砌的古道宽不过二尺,狭窄处仅容一人通过。由于正当春季,山坳里鲜艳的桃花和粉白的杏花交相辉映、古道旁山花野草争奇斗艳,一路上芳香袭人,心旷神怡。

转过一座山崖,前方一道城墙呈东北西南走向横卧在山梁上,城墙北抵崖壁、南临深谷,与东南西北走向的古道呈“×”型交叉,牢牢地把守着从灵山方向南下的古道。城墙南端是一座烽燧,烽燧与梨园岭村视野通透、互为联络。

http://s2/mw690/00688eyfzy7aBM8xFzbe1&690

http://s10/mw690/00688eyfzy7aBM8EYvT29&690

http://s4/mw690/00688eyfzy7aBM8JfKHe3&690

城墙长约二百米,外侧全部坍塌滑落成一道乱石坡、内侧残高仅一米余,从偶尔残存的墙顶看宽度约两米左右。残存方形烽燧长宽约五米,基本与城墙平齐,该段城墙、烽燧四周无砖瓦遗存,全部用就地取材的岩石垒砌,内部以碎石填充,通过Gps测量该段城墙平均海拔在1260米左右,当地人把这里称为“梨园岭长城关卡”。

离开城墙经过一个“U”型弯后登上一处高坡回身观察,整条“梨园岭长城关卡”景色尽收眼底。

http://s13/mw690/00688eyfzy7aBMisSO87c&690

继续向上经过一段“C”字型攀升后古道略显平坦,而这时一座高耸的山崖陡然出现在古道前方,走向前去山崖岩壁上“二道长城关”五个白漆大字和旁边的箭头非常惹眼,当然也会给人造成二道长城还在前方的错觉,亏了我及时停下脚步环顾四周,就在我回身的瞬间一段黑黢黢的石砌城墙在我右下方呈现出来。说实话这是一段比较隐蔽的城墙,如果不是有意观察很难被人发现,城墙内侧荆棘丛生几乎将不长的城墙完全遮掩,城墙顶部裸露的石芯与山体岩石没有区别,如果不刻意回头观察根本看不出这是一段墙体。

http://s7/mw690/00688eyfzy7aBMqG3LU36&690

http://s13/mw690/00688eyfzy7aBMqJTCQbc&690

http://s7/mw690/00688eyfzy7aBMqNUH4a6&690

http://s5/mw690/00688eyfzy7aBMqRMQka4&690

这就是“土胡同关卡”,一段长不过二十米的隐秘城墙几乎完整的伫立在山崖一侧,城墙基本为东西走向,东靠古道、西临断崖,顶部宽约三米,海拔1470米。我想当年这里应该确实有一座关门建筑横跨在古道上,和自然山险一起拱卫着斋堂川的安全,间或起到向过往商旅征收税赋的职责。

离土胡同关卡东北不过二三十米,南北两座崖壁以异常逼仄的“>”型出现在眼前,“>”型深处古道呈连续的“Z”字型弯道迂回盘绕、攀援而上,我想这么典型的地形大概就是“土胡同”的来历吧,不过这样的“胡同”在城市里是不可能看到的了。

http://s10/mw690/00688eyfzy7aBMwW1tLa9&690

好不容易从“土胡同里”钻出来,浑身上下已是大汗淋漓,而不经意间向左前方一撇,一座敌楼竟赫然出现在远处的山梁上,这才意识到我已经到达“火石球梁”了,但为什么叫火石球梁估计可能和这里岩石的形态、颜色等相关吧。这时候才真的后悔没带相机了,把手机相机的焦段调到极致勉强拍下这幅照片,只能算是一种形式吧!我的终极目的地已经出现,心里自然是一阵兴奋,但家乡有一句格言叫“望山跑死马”,看了一下《六只脚》行程到现在我也就走了一半的路程,而呈现在前方的长长的崖壁告诉我,剩下的路并不比已经走过的轻松,继续加油吧!

http://s15/mw690/00688eyfzy7aBMBlnSS8e&690

很长一段相对平缓的行走,从古道浮土及堆积的落叶状况看,这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驴友走过了。

天气预报报道今天最高气温将达到28°,虽然离目的地还有一半的路程,因为天气炎热,身体出汗较多,户外水壶里的白开水、一听红牛、一个酸奶已经被报销,即便如此口渴现象仍未缓解,背包里还有2升开水和两个苹果,经验告诉我这两升开水不到目的地是不能轻易动的,为了缓解口渴我拿出一个苹果边走边吃,一个苹果下肚后嗓子舒服多了。

已经与右侧的崖壁并行了一段时间,向前方望去崖壁仍不见尽头,而崖壁下方排列有序的岩洞引起我的兴趣,转身走过去观察,岩洞高度一米有余,宽度或两三米或四五米,深度三四米左右,洞的地面平整光洁,大多可以容纳三四个人并排平躺,俨然一排天然的藏兵洞,不知道当年守卫城墙的将士们是否很好地利用过这些天然岩洞来遮风挡雨。

http://s4/mw690/00688eyfzy7aBMHfDULd3&690

http://s13/mw690/00688eyfzy7aBMHRP5O7c&690

终于抵达崖壁尽头,又一个“十八盘”之后顿觉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高山草甸出现在眼前,我在心里呐喊:黄花梁——我来了!

我没有跟随燕山子闲的轨迹直接登顶,而是沿右侧古道继续向黄花梁垭口走去,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未解之谜:《四镇三关志》记载的梨园岭口和洪水口之间的“天门关口”到底是指哪座隘口呢?当我真正登上黄花梁垭口时心里的疑惑似乎解开了,难道这儿就是天门关口了?

http://s2/mw690/00688eyfzy7aBMWkBUt81&690

在整理这片文章时我在Google Earth上发现,距我曾经站立的垭口东北方向500米左右山顶上有一座烽燧,它与黄花梁垭口西南山顶的烽燧共同构成对江水河至梨园岭古道的前沿观察防线,土胡同关卡、梨园岭长城关卡则是古道的第二、三道防御阵地,这似乎与《四镇三关志》对天门关口的记载相符。

垭口西南山顶烽燧坍塌严重,只剩一个碎石堆,在几百年前的有明一代,这座烽燧所承担的职责却是非同小可。

http://s4/mw690/00688eyfzy7aBNchBvRa3&690

http://s16/mw690/00688eyfzy7aBNclnZR8f&690

从山顶烽燧向西南约500米,无编号空心敌楼伫立在一片茂密的丛林之中。敌楼保存比较完整,顶部垛墙有局部保留,铺房东西山墙尚在,南北两面各有一个保存完好的排水嘴。敌楼东边是一段长约百米的石砌城墙,城墙外立面高约4米,内立面高不足两米,除外侧垛墙外基本保存完整,城墙顶部荆棘遍布只有两侧垛墙及女儿墙位置尚可勉强落脚。敌楼南北东三面各四个箭窗,西侧一门二箭窗,各箭窗下方有方形射孔。西侧券门距地面高度4米左右,需搭靠梯子才能进入敌楼,券门上方没有牌匾也没有镶嵌牌匾的凹槽,说明这座敌楼的确是一座无编号敌楼。敌楼东侧箭窗下方与城墙结合部虽有城砖搭建的简易台阶,但距窗口仍有一米多的高度,为了安全我没有进入敌楼内部进行考察,但箭窗上方可以看到有木构件遗存,敌楼周边有柱础石和半截水嘴散落,没有看到《梨园岭明长城防御体系遗存搜索记》中所说的文字砖。

http://s16/mw690/00688eyfzy7aBNjvI9V6f&690

http://s9/mw690/00688eyfzy7aBNjzXUkc8&690

http://s16/mw690/00688eyfzy7aBNjEiiXef&690

http://s1/mw690/00688eyfzy7aBNksAUMd0&690

http://s5/mw690/00688eyfzy7aBNkwBjCb4&690

敌楼西侧隐约有驴友们踏出来的小路通往下面的隘口,抬腕看看手表时间已经是下午1:10,我没有再往下走,而是返回到城墙东端南侧的小平台回身仔细观察敌楼所处的地理位置:无编号敌楼位于一段隆起的山脊西端,它下方是一座连接南北三条山谷的隘口。北侧山谷处于灵山峡谷江水河与洪水口之间。南侧两条山谷,东侧山谷向南直通斋堂川、西侧山谷向西南迂回到洪山口南侧。也就是说无编号敌楼所俯瞰的隘口处于一条南北通道的咽喉锁钥之地,尽管这条通道只是灵山通道的一个支系,但其军事防御功能仍不可小觑。

http://s11/mw690/00688eyfzy7aBNuOJRw1a&690

而梨园岭关卡、土胡同关卡及至黄花梁上的几座烽燧则主要防止敌人沿古道南犯。如今人们习惯将黄花梁无编号敌楼称为梨园岭敌楼,主要是因为从梨园岭村沿古道去该敌楼比其它地方更方便、更快捷。

之前只知道有梨园岭无编号敌楼,但通过这次实地勘察及之前的功课不仅对这座敌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收获了梨园岭关卡、土胡同关卡、黄花梁烽燧及梨园岭古军道等如此丰富的长城和古道资源,这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1:30从敌楼折返,带着满满的收获,轻车熟路,不到两个小时就返回到停车点,当然一路上也没有闲着,随手拍了几幅风景感觉也还不错。

http://s10/mw690/00688eyfzy7aBNJU3jje9&690

http://s6/mw690/00688eyfzy7aBNJYe5785&690

http://s8/mw690/00688eyfzy7aBNK1TjVa7&690

http://s12/mw690/00688eyfzy7aBNK50r96b&690

http://s8/mw690/00688eyfzy7aBNK8hw3c7&690

http://s8/mw690/00688eyfzy7aBNKc8Cj07&690

http://s6/mw690/00688eyfzy7aBNKjL5X95&690

http://s11/mw690/00688eyfzy7aBNKo7ayea&690

《六只脚》轨迹显示:该行程历时5小时19分钟,全程11.1公里,累计上升1396米、累计下降1380米,海拔最低1007米、海拔最高1798米。

http://s11/mw690/00688eyfzy7aBNRjGxYb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