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走长城:密云龙潭三沟长城

幾個月前蟲蟲在QQ、微信群和中華戶外網、517旅行網發佈了“6月18日週六,密北長城繼續接龍之突破龍潭溝!僧帽山至龍潭西溝穿越”的戶外活動帖子,看到帖子后我和往常一樣開始為此次行程做功課。因為龍潭溝【龍潭西溝、龍潭北溝、龍潭東溝】兩端的長城都已經在不同時間分別走過,所以不用再為查找該段長城地理位置耗費時間,於是我首先打開《樂圖戶外》電腦版並把視窗鎖定在西台子和潮河西溝范围内,在圖層控制里分別選定“衛星地圖”、“等高線圖層”、“樂圖足跡圖層”、“衛星圖信息圖層”、“離線地名圖層”很快便確認了僧帽山至龍潭西溝穿越路線,如下圖:
西台子(陳家峪關)至潮河西溝(七寨關)長城走勢圖
突破五龍溝之僧帽山至龍潭西溝穿越路線圖
路线图製作完成後我習慣性的打開《四鎮三關志》,在史10-69頁有“潮河川下
http://s15/bmiddle/00688eyfzy74EIjCpKC2e&690
暫且擱下地名不相符合問題,回過頭來分析一下龍潭溝段長城關隘、城堡與所在地形的關係:
龍潭溝長城位於密雲縣高岭鎮田莊村北部山區,距田莊村最近距離也要10里以上,因長城連續橫跨龍潭西溝、龍潭北溝、龍潭東溝而被當下驢友通稱為龍潭溝長城,明代這段長城是古北路潮河川轄下的一部分。
從Google地球影像判讀來看,該段長城基本是沿山脊線分佈,因為山勢陡峭大部分地段是以山險為障沒有築墻,只在適宜的地形構築敵樓。根據明長城建築規則:長城遇重要山谷、隘口會構築關隘以防禦敵人襲擊,部分關隘附近輔以城堡以便駐軍或儲存軍備。龍潭西溝、龍潭北溝與長城的交匯處都是構築關隘的必選地形,而小城、三角城城堡則分別位於扼守龍潭西溝、龍潭北溝的最佳地形上。
古代“城”、“寨”均指城堡,而“谷”也做“峪”稱。也就是說《密雲縣志》中的“吊馬河口”應該是指龍潭北溝與長城交匯處的關隘名稱、“乍兒峪口【<</span>四鎮三關志>四鎮總圖中的乍谷關】”應該是指龍潭西溝與長城交匯處的關隘名稱,按此推理“吊馬谷寨”應該是三角城、“陡道峪寨”就是小城了。
前兩天剛剛入手一部《河北省志》第81卷〈長城志〉,現摘錄第106頁一段相關文字“古北口路長城,東起北京市密雲縣和河北省灤平縣交界的盧家安寨(今小口西約5公里),西抵蠶房峪(今密雲縣西台子東約5公里),與石塘嶺路陳家峪相接。”這是到目前為止我所看到的指向最明確的文字敘述,據此推算蠶房峪應該是指僧帽山以北第二和第三座敵樓之間的隘口。
按照以上分析和明長城先筑堡寨,后修關隘,再築城墻的建築程序,結合幾百年滄海桑田的演變實際,我認為龍潭溝段長城關隘、城堡與現實地名關係應為:
蠶房峪寨=僧帽山北側第二、三座敵樓間隘口
陡道峪寨=小城城堡,乍谷關(乍兒峪口):長城龍潭西溝關隘
吊馬峪寨=三角城城堡,吊馬河口:長城龍潭北溝關隘
潮河第七寨=坡城子(城堡已毀),七寨關:長城潮河西溝關隘
龍潭溝長城關隘、城堡、敵樓分佈研判影像圖
按照同樣方法我對古北口臥虎山長城關隘分佈也順便做了分析研判,因與本文無直接關聯故此捨去文字描述,只用一幅插圖附後,與有同樣興趣的朋友共享。
臥虎山長城關隘分佈研判圖
以上僅為本人分析判斷的結果,實際情況尚需實地勘察調研確認。
2016年6月18日隨蟲蟲長城隊如期來到距龍潭溝長城最近的密雲縣田莊村,田莊村地理位置正當龍潭三溝交匯的山口處,許是上天有意安排,一下車就碰上一位五六十歲的當地村民,我趕緊走上前把我知道的幾個明長城關堡地名跟村民一一打聽,最終得到的答復卻是“只知道有吊馬峪,其它都沒聽說過”,并肯定的說“吊馬峪就是龍潭北溝的長城口”,儘管我心裡一陣竊喜,但或多或少還是感覺有一些不甘心。
反正後邊還有機會,打足精神先走長城才是王道。但是從田莊村到僧帽山和龍潭西溝段長城的最佳上山道路被一家“之萬農莊”當頭攔截,甭說進山就是從這兒出來也要費些口舌,據說過去經常有驢友從此出來和看門的當地人打架被帶到派出所的,為了避免浪費時間和精力,我們選擇了從龍潭西溝西側山谷進山,儘管這樣要耗費大量的體力在荊棘叢林中生切,尤其是在30多度的烈日炙烤下面對800多米的攀升想想都令人肝兒顫,但對於我們這些長城鐵粉,只要能與心儀的長城親密接觸,再大的困難也不在話下。
經過一個多小時在逼仄的山谷裡穿行,所有人已是氣喘吁吁、汗流浹背,而隨著以前驢友留下的生切路條出現在前進方向右側樹枝上,真正的考驗這才剛剛開始。由於長期沒有人經過,山路旁的灌木匍匐生長,帶刺的枝條距地面高不過三四尺,必須近乎爬行才能通過,稍有不慎裸露的皮膚被毛刺刺中那種感覺比馬蜂蟄到要痛苦幾分,因此走在前邊的我們一直不停的提醒著後邊的人注意,儘管這樣耳畔還是不停的傳來女孩子們痛苦的尖叫聲。好不容易穿過密集的灌木林,接下來的橫切滑坡和枯枝败葉更使人舉步維艱,乾枯的樹幹經常讓粗心的驢友吃盡苦頭,要不是偶爾發現一縷驢友留下的布條,我甚至都懷疑自己的判斷了,好在此行驢友們口中的餡餅樓不時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為我們引導着前進的方向。沿途野丁香花淡淡的芳香也給我們孤寂的穿越增添了些許樂趣。
http://s2/bmiddle/00688eyfzy74EItDE5j01&690
餡餅樓遠景
我們來到一道十幾米寬的碎石滑坡處時,似乎已經好久沒有看到引路的布條了,餡餅樓也被高聳的山峰和密集的植被遮擋在視線之外。我挑了一塊相對穩定的石頭坐下來恢復一下體力,這時候老彭也氣喘吁吁地趕了上來,並提醒我是不是偏離了方向,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周邊地形,感覺正確的行進路線應該在我們的右前方,於是老彭用手台呼叫蟲蟲想確認一下我們的判斷,但因為蟲蟲也並不了解我們所在的位置,而后隊的大部分人員已經沿滑坡向左上方攀援而去,於是我決定放棄自己的判斷(事後我在《樂圖戶外》瀏覽穿越軌跡時確認我和老彭的判斷完全正確,見下圖)隨大部隊行動——因為我知道長城就在我們左側,只不過這樣行走攀升可能偏大但並沒有方向性錯誤。經過十幾分鐘的艱苦跋涉一條清晰的小路出現在眼前,而迎接我們的是一株盛開在路旁岩石上的野百合,她嬌艷的色彩正是我們此刻心情的真實寫照。
樂圖軌跡對比圖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4EIz9rRbb5&690
盛開的野百合花
午後13點一刻左右,我终于站上山巔,心靈的滿足頃刻沖淡了身體的疲憊,渾身頓時充滿無窮的力量。
沿山脊輕鬆前行,當餡餅樓再一次出現在前方的制高點時,此行的第一座敵樓也暮然從荊棘叢中探出身來,雖然在預料之中但還是給了我一個不小的驚喜。
龍潭溝姊妹樓完美合影
由於近代非法掘金者在樓內盤了火炕和灶台,因而這座敵樓被驢友們謔稱為“炕樓”,如今雖然已經人去樓空,但狼藉的樓內空間和來時山谷裡“禁止非法採礦”的標語依然給人留下了抹不去的傷痛。
http://s12/bmiddle/00688eyfzy74EIElgmv0b&690
一片狼藉的炕樓室內
蟲蟲先後組織了三次龍潭溝長城的穿越活動,但前兩次都趕上了霧霾天氣,俗話說事不過三,果然今天老天爺也不好意思了,一張藍天白雲的通透大幕普天蓋地而來,隨便舉起相機就是一幅大片兒,不信請看下面的圖片。
藍天白雲映襯下的餡餅樓
從照片前景的右側沿狹窄的羊腸小道戰戰兢兢地繞過去,又是一段四腳著地的攀爬就到了餡餅樓前的小鞍部,再折向右側的叢林沒多遠猛抬頭餡餅樓就像一個巨人似得突兀的矗立在眼前,令人不得不抬頭仰視。而當我爬到它的上面向龍潭三溝方向遙望時,眼前的美景更加令人震撼。
餡餅樓註定是一個出美景大片的地方,但它的名稱由來卻不是什麼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就不在這裡詳述了。
由於地形逼仄,叢林密佈,幾乎所有龍潭西溝敵樓都無法在近處拍攝完整的近景鏡頭,只能在鄰近的地樓上拍攝遠景,藍天白雲的好天氣也給我們的拍攝增色不少。
敵樓遠景照片
http://s8/bmiddle/00688eyfzy74EINbRrha7&690
敵樓近景照片
http://s5/bmiddle/00688eyfzy74EIOt0Feb4&690
敵樓局部特寫鏡頭
http://s12/bmiddle/00688eyfzy74EIZucRB8b&690
殘破的敵樓內部照片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4EJ16AXp33&690
敵樓內部蹬城樓梯照片
龍潭西溝長城敵樓為磚石結構,下為條石基礎,上為灰磚壘砌。建築形制也基本相同,外立面南側或西側為一門二箭窗,其他方向為三箭窗。內部結構均為三券三通道,有磚砌樓梯通往頂層,如下圖:
http://s16/bmiddle/00688eyfzy74EJ70cdV5f&690
龍潭西溝敵樓平面圖
鄰近龍潭西溝的最後一座敵樓因為沒有直接從山脊過去的道路,所以我和大部分驢友都在第六座敵樓東側選擇了直接下撤,而下撤路線除開始的一小段還勉強可以看到山路的痕跡外,大部分路線基本是沿山溝在密集的荊棘和田坎間穿行,好在不時有驢友留下的布條作為引導,約40多分鐘終於下撤到了谷底小路上,在一處稍顯寬綽的平地稍事休息,并遠遠的拍了一張第七座敵樓的遠景照片。
http://s7/bmiddle/00688eyfzy74EJbKqF0f6&690
龍潭西溝最後一座敵樓遠景照片
長城與龍潭西溝交匯處東西兩側均為陡峭的懸崖,地形非常狹窄,原來的水關已經被一座近代的攔水壩所替代。水關南側約150米是一座不大的城堡,地圖上標註的名稱與城堡規模非常相符:“小城”,城堡東西城墻長約:80米,南北城墻長不足50米,小小的城堡西墻中間被一座陡崖一分為二,南段墻體比北段墻體高出約20米左右,南北兩段城墻各有一座券門,北側券門內部坍塌的磚石幾乎填滿了整座門洞,西北角的馬面站台雖歷經幾百年風浸雨蝕依然忠於職守。南側券門保存比較完整,進深五六米,迎面是一堵“L”型石影壁墻。南側城堡內部到處是殘垣斷壁,很明顯不是近代的民居,城堡內還發現有疑似地牢或地窖的地下空間建築。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4EJoXBxFc3&690
城堡西城墻北段
http://s7/bmiddle/00688eyfzy74EJqicJg96&690
城堡西城墻南門
http://s8/bmiddle/00688eyfzy74EJsqME7c7&690
城堡西城墻南門門洞
從城堡出來后巧遇森林防護人員清理散落的枯樹墩,於是不失時機的再次向他們詢問蠶房峪、陡道峪、吊馬峪、乍兒峪等長城地名,一位40多歲的護林員告訴我:從這裡沿長城向東翻過這道山梁就是吊馬峪。乍兒峪好像聽說過但記不起來是哪了,其它地名從來沒聽說過。
我習慣性的用職業口吻問:我們站的地方叫什麼?
護林員乾脆地回答:石滸——石頭的石、《水滸傳》的滸。
再問:這座城堡叫什麼?
答:石滸城。
問:知道小城在哪兒嗎?
答:也是這兒。
顯然這座城堡叫石滸城更貼切,之後在田莊村的調查也印證了護林員的答案。小城只不過是老百姓的口語而已(又是一處測繪調查人員工作不細緻導致的不規範地名,雖不常見也不少見)。那麼龍潭北溝的三角城是不是也有更合適的名稱呢,我沒有再問下去,權當給下次的龍潭北溝行程留個伏筆吧。
回來後再次查看地圖,在距離城堡以南2里處確有水石滸村,但該村莊已經搬遷。
沿著龍潭西溝一路溜溜達達回到田莊村后繼續向村民打聽那些已經過於久遠的長城地名,得到的答復一如之前一樣,不過從這唯一得到證實的吊馬峪已經可以佐證我的分析和判斷了,這是我最感欣慰的。對於長城文化的探索任重而道遠,我會一如既往繼續努力。
龍潭北溝、龍潭東溝的長城穿越也會繼續。
【龙潭沟长城接龙续】
2016年9月10日周六,教师节,继6月18日僧帽山至龙潭西沟长城穿越之后,再次随虫虫队继续龙潭西沟至龙潭北沟接龙。
http://s10/bmiddle/00688eyfzy74MDxigT739&690
龙潭西沟至龙潭北沟环穿轨迹
由于经过了一夏天的雨水滋养,密云北部山区植被异常丰茂,原本时隐时现的羊肠小道已经几乎没有了踪迹,通往龙潭三沟的出入口又被“之万山庄”完全切断,队伍只能从水库西山生切进入龙潭西沟,而仅仅这段生切已经让这支近五十人的队伍拉开了近一个小时的距离,前队到达长城脚下的石浒城时时间已是正午时分。
http://s7/bmiddle/00688eyfzy74MDzm8CO26&690
沿途小景之潺潺流水
http://s2/bmiddle/00688eyfzy74MDANEdPd1&690
沿途小景之螳臂当车
由于对攀上长城的路口位置产生歧义我没有坚持自己的判断(而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最初判断是正确的),而是和随后赶上的领队及部分队员选择了山脊南侧的谷底生切。在此过程中对讲机中不断传来其它队友已经从其它路径登上城墙的信息,我们也从谷底的荆棘缝隙中看到了长城和部分队友的身影,但咫尺之遥却由于断崖的阻隔无法登上城墙,最终选择原路返回。
重回龙潭西沟谷底后我义无反顾的从原关口遗址北侧向山上攀登,其他队友也跟随我一路手脚并用,十几分钟后终于登上了城墙,这时候的我已是大汗淋漓,速干衬衣的贴身部分已经完全湿透,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龙潭西沟至龙潭北沟长城因为山势陡峭多数地段以自然山险为障没有筑墙,开始的一段长城均为阶梯状城墙,阶梯高度均在一米以上,个别阶梯甚至超过一米五。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4MDD8umF45&690
城墙插图
此段长城唯一一座较完整敌楼更是跟深锁深闺的大家闺秀似得羞于见人,及至看到依然只能仰视了,所以连张照片都没有留下。这座敌楼与龙潭西沟以西长城敌楼相同也是3×3形制,内部靠西南角附近设置有天井,可以搭木梯或软梯登上顶部,南侧面正中券拱门与地面距离五米左右,也需搭木梯或软梯上下。
这座敌楼上部的山脊线是此行程最危险刺激的地段,期间全是狗牙状巨大山石,两侧陡壁悬崖、险峻异常。好在沿途都有可以攀附的荆棘、石缝,只要打足十二分精神全神贯注、目无旁骛,还是可以顺利穿越的。
http://s3/bmiddle/00688eyfzy74MDEZseSc2&690
http://s5/bmiddle/00688eyfzy74MDUdrEg64&690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4MDVFTGRa5&690
狗牙山插图
狗牙山南端的敌楼历经四百多年风雨洗礼坍塌严重,但无论远观、近瞧,苍凉中仍不失威武壮观,再有陡峻的山势作为前景,其气势更是其它长城敌楼所不可比拟。
http://s14/bmiddle/00688eyfzy74MDX3NlXcd&690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4MDYcmH143&690
http://s10/bmiddle/00688eyfzy74MDZowxrc9&690
http://s11/bmiddle/00688eyfzy74ME0BF343a&690
狗牙山残楼插图
而在狗牙山地段隔龙潭北沟向东眺望,远山、敌楼、长城挡墙构成的长城风景更加优美、靓丽。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虽经历千辛万苦,但如此丰厚的收获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期望。
http://s16/bmiddle/00688eyfzy74ME2pHAjcf&690
http://s14/bmiddle/00688eyfzy74ME3BYhD3d&690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4ME4AKDH75&690
龙潭东沟长城插图
小有遗憾的是为安全计,在残楼南侧垭口我再次服从了多数人的意愿与最后一段城墙和一面墙敌楼擦肩而过,而从《乐图》户外记录的轨迹(见“龙潭西沟至龙潭北沟环穿轨迹”)分析,这段下撤路线估计并不比沿长城穿越轻松多少,但事已至此只能在龙潭北沟回身拍摄一幅远景照片,聊以慰藉我这颗受伤的心吧。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4MDI11sfb3&690
龙潭北沟长城插图
http://s12/bmiddle/00688eyfzy74MDPKHUv3b&690
龙潭北沟小景之水潭花影
吊马峪仅仅只是当地人口口相传的一个地名了,这个地名在所有官方出版的地图上已经和同名的长城关隘一样了无踪迹,而我也将离开为之奋斗了四十余年的测绘事业正式退休,谨以此文作为纪念吧。希望“吊马峪”这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长城地名能够有幸回归地图,但愿这不仅仅是长城粉丝一个美丽的“长城梦”,董会长努力,长城学(协)会努力,与长城有缘的测绘工作者努力吧!
再次感觉走长城必须怀有一颗虔诚的心才不会留下遗憾和惋惜,怀念那些与长城铁粉一同穿越的岁月。
龙潭东沟,期待和你相约在秋季!
【龙潭沟长城接龙再续】
本来应该10月15日的龙潭东沟至龙潭北沟接龙活动,因为我要参加门头沟国际山地徒步大会而延期至10月22日,时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讨了一个好彩头,更巧合的是小川叶携两位亲戚参加了本次穿越,也多亏了有小川叶的加入才使得本次穿越能够圆满顺利,让虫虫队创造了历史。下面是我用《乐图》户外软件记录的本次行程轨迹局部(图中红色轨迹。绿色轨迹是之前小川叶从龙潭西沟经龙潭北沟至龙潭东沟的穿越轨迹局部),与绿色轨迹基本重叠的部分是本次穿越的精华所在(图中较大的黄色矩形):
http://s1/bmiddle/00688eyfzy75URczQfm10&690
在这次行程之前我在“乐图”户外软件上只看到一条从龙潭西沟经龙潭北沟完整穿越至龙潭东沟的轨迹。这次活动中与之前曾经试图完成这段行程的老彭边走边聊得知,虫虫之前的行程均因为山深林密找不到正确的穿越路径而宣告失败,许多长城驴友不是从龙潭东沟到达第四座敌楼就下撤,就是从龙潭北沟到达第四座敌楼就下撤,只有小川叶完整的穿越了龙潭北沟至龙潭东沟的全部六座敌楼,可见这段穿越路线之艰难。我所看到的那条轨迹后来证实就是小川叶留下的(图中红色轨迹),有图为证:
http://s11/bmiddle/00688eyfzy75URg8yf0ca&690
在写这篇文字时我搜刮了一堆形容词想用来描述此行的艰难,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我觉得再形象的文字也不如实景照片更能真实的表现实际情况,那就闲话少说看片子吧。
因为有15年12月份八达楼子穿越的印象,我们很顺利的找到了通往龙潭东沟垭口的山路,接下来一百多米的连续爬升因为有羊肠小道而显得轻松自在,尽管如此队伍还是被分成了前、中、后三个小集团,前队以小川叶和他的两个亲戚为首,由我和老彭及李好等九位所谓的“强驴”组成。下面是小川叶拍下的前队队员的穿越历程,有胆儿你就来哈!
http://s16/bmiddle/00688eyfzy75USOmON9df&690
老彭
http://s14/bmiddle/00688eyfzy75USQtvkh7d&690
我
http://s13/bmiddle/00688eyfzy75USWMZGY3c&690
小伙:小川叶的外甥,我们之所以能跟上小川叶的步伐,多亏他带了初次玩儿户外的外甥。
http://s11/bmiddle/00688eyfzy75UT03Ika1a&690
李好等
http://s15/bmiddle/00688eyfzy75UT1zglgfe&690
小川叶的两位亲戚
http://s5/bmiddle/00688eyfzy75UT2WWTq44&690
披荆斩棘的前队
http://s12/bmiddle/00688eyfzy75UT5DXrd3b&690
这就是我们穿越的“路”
http://s13/bmiddle/00688eyfzy75UT8NQIs2c&690
全程都是这样
http://s9/bmiddle/00688eyfzy75UTbKge488&690
英雄群体——缺最不该缺的“小川叶”,因为他是摄影师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5UTewSA515&690
中间这位就是小川叶哦
http://s15/bmiddle/00688eyfzy75UTgPDYi3e&690
沿途偶得:马勃,俺老家叫“马皮泡”,嫩时是一道美味,现在才是最能体现它药用价值的时候——止血:掐一丢丢敷在流血的伤口上立马见效,当然还是别试为好哈。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5UTlZJib23&690
胜利到达第五座敌楼,此次行程到此就可以宣告圆满了,尽管后边还有一段披荆斩棘的下撤。
http://s11/bmiddle/00688eyfzy75UTor4F44a&690
最后的冲刺
以上照片全部来自小川叶的QQ空间,由于道路艰难我的相机只在相对平坦的敌楼附近才拿出来拍几张片子。
下面是我的行程照片,为了展示此段行程的主要景色,先来一幅根据《乐图》户外轨迹制作的《龙潭东沟至龙潭北沟敌楼分布及生切路线图》,以便对照。图中右下方红绿轨迹垂直交集的地方就是龙潭东沟垭口,按照明代修建长城的规制这里应该设置一座关口才对,但实际上这里就是一段用麻石垒砌的城墙,没有一点儿关口的蛛丝马迹,倒是垭口以东尚有抗战时期遗留的单兵掩体,向世人昭示着这里战略地位的重要,这里是古北口抗战的最西端。
查看《四镇三关志》对这里的描述:“蚕房谷寨 洪武年建 通步 缓 陡道峪寨 洪武年建 通步 缓 吊马谷寨 洪武年建 通步 缓 潮河第七寨潮河川关 洪武年建 通大川 平漫通众骑 极冲”。《顺天府志》的描述:“……第七寨又八里至吊马峪又三里至柞子峪又十里至陡道峪又八里至蚕房峪 三镇边务总要第七寨吊马峪柞子峪陡道峪蚕房峪山具险通步”。两部可信度最高的古籍志书的描述里,潮河第七寨(分析为古北口西沟与长城交汇处)、吊马峪(似应为三角城)之间再没有其它关寨,与实际情况相符。
http://s10/bmiddle/00688eyfzy75UTxfQYpa9&690
上图中两个粉色矩形框中轨迹是这次活动最艰难的生切路线。
http://s12/bmiddle/00688eyfzy75UTHKqdJ9b&690
站在谷底能同时看到两座石崖和一座敌楼(2号敌楼)时,预示着左侧就是上龙潭东沟垭口的山路了
http://s10/bmiddle/00688eyfzy75UTLCBJL09&690
坍塌严重的1号敌楼只剩一堆碎砖灰
http://s12/bmiddle/00688eyfzy75UTOefDJ2b&690
在1号敌楼向西北方向拍摄的2、3、4号敌楼及穿越路线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5UTUITqt05&690
2号敌楼
http://s16/bmiddle/00688eyfzy75UU3o6cfff&690
从反方向拍摄的2号敌楼及东侧的八大楼子
http://s11/bmiddle/00688eyfzy75UUcmGzEda&690
3号敌楼
http://s7/bmiddle/00688eyfzy75UUep6yq06&690
3号敌楼及西侧山势(左下方为4号敌楼)
http://s3/bmiddle/00688eyfzy75UUj56Zc72&690
遥望4号敌楼
http://s2/bmiddle/00688eyfzy75UUttmSde1&690
4号敌楼近景
http://s12/bmiddle/00688eyfzy75UUw4Oevab&690
从Google Earth量测3、4号敌楼之间生切路径约600米,我们用了1个多小时。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5UUz9fhNf3&690
从4号敌楼遥看5号敌楼及穿越路线
http://s2/bmiddle/00688eyfzy75UUEF7Lr51&690
5号敌楼
http://s3/bmiddle/00688eyfzy75UUISMHEe2&690
5号敌楼近景
http://s5/bmiddle/00688eyfzy75UULtSyEc4&690
同样是600米左右的距离,从4号敌楼到5号敌楼却花费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其原因是这段生切路线不仅荆棘密布,大小断崖不计其数,为了绕过断崖不得不上上下下的攀爬,平日里从不知疲倦的小川叶此时业已疲惫不堪。
http://s10/bmiddle/00688eyfzy75UUUhm2t69&690
6号敌楼因身材苗条而被长城驴友戏称为“仙女楼”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5UV16dZ943&690
仙女楼近景
http://s1/bmiddle/00688eyfzy75UV2Y2UU70&690
仙女楼内部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5UVdaHVb65&690
仙女楼下方的障墙女墙
http://s14/bmiddle/00688eyfzy75UVeK8s5bd&690
障墙外侧
这段障墙保存基本完整,但身在其中却无法看到她的壮美,补充一幅在龙潭北沟以西山脊上拍摄的照片。
http://s9/bmiddle/00688eyfzy75UVgZdKU08&690
是不是很漂亮。
http://s10/bmiddle/00688eyfzy75UVM3j9De9&690
擂石孔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5UVNyjrZ73&690
射击(瞭望)孔
http://s16/bmiddle/00688eyfzy75UVRz3Ub3f&690
障墙外壁
http://s8/bmiddle/00688eyfzy75UVYCHQ337&690
回望仙女楼
由此向左本来是有一条明显的小路下撤的,但匆忙中我们误入歧途又经过一段披荆斩棘的生切才走上正路,并于下午5点左右穿越至龙潭北沟谷底(在写这篇文字时我重新打开Google Earth,图中红色矩形中的小路清晰可见)。5点半我和老彭到达三角城。
http://s5/bmiddle/00688eyfzy75UW0ldFac4&690
至此北京周边最罕为人知的龙潭三沟长城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终于揭下了它神秘的面纱,我这篇历时近半年的博客也终于可以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