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秘境:南官园明代上林苑监暨桃花坞摩崖石刻

我想大多数北京人可能都不会想到,在北京西部的门头沟繁华城区附近竟然隐藏着这样一处静谧之地,更不会想到在我们身边也有一处桃花坞。门头沟区中门寺西侧的南官园周边古称宝瓶山,明时为上林苑监所在地,与之毗邻的桃花坞山泉蕴秀、佳木含灵、萤飞蝶舞、鸟语花香。在这片绿树掩映的神秘区域至今仍有上林苑监和桃花坞的界石分布,桃花坞界石刻字娟秀儒雅,上林苑监界石字体拙朴,多处私人宅邸地界夹杂其中,可谓五花八门、良莠杂陈。而比这些界石刻字更具欣賞和文化价值的还有清末民初文人墨客们的诗词佳句等摩崖石刻像珍珠一样散落在这片灵秀之地,可谓一步一景、目不暇给。
2016年10月17日,我第三次来到南官园,寻找前两次遗落[la]的第三块“桃花坞东界”和两块“上林苑监界”刻石,并再次拍摄那些诗词佳句摩崖石刻。
下图是我首次踏勘南官园前根据“有空铜钱”的博客利用Google Earth制作的摩崖石刻位置示意图,另外我还根据“有空铜钱”的博客编辑制作并打印了一份较为详细的路书作为野外考察的参考。
http://s3/bmiddle/00688eyfzy735gblliWb2&690
Google Earth插图
2月20日和4月2日两次实地踏勘印证:除个别石刻位置略有偏差外大部分都比较准确,路书的描述也非常到位,几乎没有费什么周折就找到了这些石刻,这确实得益于 “有空铜钱”的博客和我四十多年的测绘工作经验。
从中门寺公交站沿乡村公路向西偏南方向约1.5Km到达第一个打水点(路左侧一座直径约5米的圆形水泥建筑),向右侧翻过凸出的水泥管道,一堆乱石的上方有“李宅”刻石,刻石距公路直线距离30米左右,据分析应该是民国时阎锡山秘书李枫桥私宅“枫桥别墅”的地界。
http://s4/mw690/00688eyfzy735h8OPZh33&690
“李宅”刻石插图
在第一打水点抄小路到公路拐弯处(或沿公路上行230米左右),沿通往第二打水点的小路上行约70米右侧是“雷音壑”刻石,刻石面朝东南,字大二尺见方(实地量测),字体为双勾楷书。
http://s14/mw690/00688eyfzy735hbe2Cx3d&690
“雷音壑”刻石插图
继续沿小路经第二打水点上行至公路后左转20米,公路右侧沟谷南沿有不规则四边形巨石,面向北,上刻“樱桃沟”三字,从字体和凿刻水平看应为近期产物。从这里走小路继续上行到一处平敞的荒地,荒地东侧边缘矗立着清末八旗贵族尤警斋汉白玉墓碑,墓碑坐东朝西,正反面及两侧、顶部都有刻字。继续上行,一座单孔石砌拱桥横跨沟谷,券拱上方嵌“枫桥”石额。
http://s5/mw690/00688eyfzy735hcTLaAf4&690
“枫桥”插图
石桥两端用青石铺就的古道往南通往一处采石场,往北通往“枫桥别墅”,原别墅建筑已经荡然无存,现在是首钢山区绿化指挥部,内有“待月崖”石刻和一些古建筑残件遗存,但因为有孔铜钱博客中说院内有恶犬所以几次到南官园都未敢进入。2017年2月10日借寻找“云樵氏”石刻之机,奓着胆子从北侧进入该院,在确认并无恶犬当道时,从从容容的把能走到的地方转了个遍,在北边“紫霞轩”上方铁栅栏门内发现了“待月崖”石刻,虽然一把挂锁把我拒之门外,好在并不影响欣赏和拍摄这幅隶书石刻。
http://s13/mw690/00688eyfzy78Mj4rLR29c&690
http://s14/mw690/00688eyfzy78Mj4wu1Tcd&690
“待月崖”插图
从石拱小桥北端走小路沿原枫桥别墅西南侧穿过一片柏树林,在距公路十来米右(北)侧有一块褐色巨石,面朝东,上有竖排“桃花坞东界”,字迹娟秀流畅。
http://s7/mw690/00688eyfzy735heQWx0c6&690
http://s12/mw690/00688eyfzy735hg117Z8b&690
“桃花坞东界”插图
由此向南进入柏树林,约20米左右在邻近溪谷的右侧石堰下一块三角形岩石下方有自右向左排列的“桃花坞东界”,字体与前相同,似应是同一人书写。
http://s2/mw690/00688eyfzy75MPS5DB7f1&690
http://s12/mw690/00688eyfzy75MQ6EUobdb&690
“桃花坞东界”插图
从这里穿过溪谷向左前方约十来米树林内一块低矮的扁平青石上有“上林苑监界”刻字,字迹朴拙,面向东。
http://s11/mw690/00688eyfzy75MQmMz3Q5a&690
http://s9/mw690/00688eyfzy75MQnCcbe28&690
http://s7/mw690/00688eyfzy75MQorstE46&690
“上林苑监界”插图
在这块石刻向东下两层台阶,而后向南平行六七十米一高约四米的巨石顶部还是“上林苑监界”,字体与前相同,两处石刻也应该是出自一人之手。
http://s14/mw690/00688eyfzy75MQC5Tdj4d&690
http://s2/mw690/00688eyfzy75MQDm3v351&690
http://s15/mw690/00688eyfzy75MQDZhEy9e&690
“上林苑监界”插图
返回前一块“上林苑监界”向西北上坡,在公路下方水沟北侧(3公里里程碑-10米路东)有“卧游诗”小字石刻,面朝北有开光。诗的内容为:
屐齿闲行渡板桥,悠然山色绿妖娆。
松稍滴翠晴犹湿,石畔奔腾咽未消。
风过残云穿洞口,雨余斜日照山腰。
卧游不少闲人句,小人何知敢续貂。
http://s7/mw690/00688eyfzy735hiLUl846&690
“卧游诗”插图
从“卧游诗”石刻旁边过水沟向东南方向走约30米、或从公路3Km+30m向左下公路左转,两块石头相叠上面石头西北侧是阴刻行书“卧游”二字。
http://s12/mw690/00688eyfzy735hkfviX7b&690
http://s3/mw690/00688eyfzy735hlnqiS32&690
“卧游”石刻插图
从3Km里程碑偏北沿小路上行十多米左侧一巨石上有“云溪石肪”隶书石刻,巨石前一大树的主干正好遮挡住繁体字“谿”左半边的“奚”,左侧落款为“辛亥榴月元恺书”,又是一个“元恺”,在百度搜索“元恺”二字得到的结果是:
……
元恺,亦作“元凯”。
1.“八元八凯”的省称。传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凯。此十六人后裔,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舜举之于尧,皆以政教称美。见《左传·文公十八年》。《三国志·蜀志·卻正传》:“济济伟彦,元凯之伦也。”南朝宋刘孝标《辩命论》:“重华立而元凯升,辛受生而飞廉进。”宋王安石《推命对》:“尧舜之世,元凯用而四凶殛,是天人之道合也。”清侯方域《朋党论下》:“昔者圣明之世,元恺必与九官十二牧相知者也。”
2.泛指贤臣、才士。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同否则元凯与斗筲无殊,并任则騄骐与驽骀不异。”《魏书·高谦之传》:“陛下一日万机,事难周览,元凯结舌,莫肯明言。”
估计是民国时一位怀才不遇的饱学之士的笔名也未可知。
关于这一石刻右侧两个字在网上似乎颇有争议,我认为如果把上下结构的“雨+二+两个口”认为是繁体的“靈”(其实之前我也认为是繁体“靈”字的书法写法儿,直到4月2日与一书法爱好者一起来解读这个字为止,有我第一次踏勘时发表到QQ空间的照片说明为证——“灵溪石肪”很多人误认为是“云谷石肪”,实际上把繁体字“靈谿”和“雲榖”以及石刻字形比较……)尚有可原谅的话,那么繁体字“谿”被读为“谷”字就是对汉字文化缺少起码的了解了。
http://s4/mw690/00688eyfzy735hnfLxh63&690
“云溪石肪”插图
上到公路后向右前方走约120米路西一巨石北侧有小路,上方靠北一块外立面比较平整的岩石上有细篆书“松云萦月”四字,在公路上即可看到。
http://s2/mw690/00688eyfzy735hoYNNff1&690
“松云萦月”插图
因为对篆体字不熟悉的缘故,也有人把“松云萦月”读作 “杏泉阑月”。我一开始也对前边这两个字拿捏不准,在网络上查阅象形字典“云”字确认无疑,但第一个字是“松”还是“杏”呢,象形字典没有收录“杏”字,“松”字的“木”和“公”字形与石刻一致,不过字典为左右结构,石刻却是上下结构。
http://s15/mw690/00688eyfzy735iVovf06e&690
查阅在线汉语字典,“杏”字的几种写法都与石刻首字相去较远,如下图
http://s7/mw690/00688eyfzy735iYXcd8c6&690
我觉得书法对每个字的字形虽有一定之规,但结构却是不同书法家有不同写法,我还是认同这款石刻首字为“松”的可能性较大,希望有权威人士指教。
再往北的丁字路口西侧山坡十几米处岩石上有“武陵春色”石刻,字体清秀圆润,站在公路旁也清晰可见。
http://s11/mw690/00688eyfzy735hrmV0m9a&690
“武陵春色”插图
这个丁字路口很有意思:继续向前不远左侧有小路通往“撒手崖”、“听涛”、“古烟霞”等摩崖石刻,也可以向右走土路有“桃花坞东界”、“尤宅茔地”、“李宅”等石刻,并下到首钢绿化队北侧公路到蛤蟆石石刻群。
因为从蛤蟆石石刻群到“撒手崖”等摩崖石刻也有便捷山路通达,所以我两次探察南官园摩崖石刻均选择了向右走土路。
由丁字路口右转穿过一片平坦农田(现已废弃种了林木)后进入柏树林,(由此之后的“云樵氏”石刻段为2017年2月10日寻迹、14日补写,特此说明)在快到公路护坡时可以看到右侧有明显人为活动痕迹,右转向南约20米右手上方一“Y”字型树木旁有黑灰色岩石,东立面斜上方有“云樵氏”石刻。
http://s2/mw690/00688eyfzy78Mi7K0Q961&690
http://s14/mw690/00688eyfzy78Mi7Qxt31d&690
由“云樵氏”石刻返回小路在接近公路的小路左侧一块褐色巨石南立面有“尤宅茔地”落款为“道光五年立”,从右侧绕向北在岩石上部有“桃花坞东界”,与前两款界石刻字几无二致。
http://s11/mw690/00688eyfzy735htbm66ea&690
“尤宅茔地”插图
http://s11/mw690/00688eyfzy735huFDfk8a&690
“桃花坞东界”插图
小路和公路之间被一道两米高的石墙阻隔,虽近在咫尺但不得不从石墙上沿向左绕行六七十米再返回到向下的小路上。
从公路东侧的小路向下走十多米,右侧一块青色岩石临近小路一侧有浅刻“李宅”二字,从岩石东侧绕到南侧有一“宅”字,我以为也应该是枫桥别墅地界无疑。
http://s14/mw690/00688eyfzy735hwfe5Dbd&690
http://s6/mw690/00688eyfzy735hxmhJb35&690
“李宅”与“宅”插图
从小路出来是首钢绿化队北侧路,到十字路口后直行去西辛房方向约250米左转,山路三十米左侧一巨石就是著名的蛤蟆石石刻群:一块红褐色巨型岩石上有“莫辞吟”及诗词刻字8款、附近岩石上有诗文刻字3款,是整个南官园地区石刻最集中的区域。
“莫辞吟”大字石刻位于岩石东侧约一人高的地方,上款为“过客不鄙赐翰是幸”,下款为“道光壬寅桂月书”。
http://s5/mw690/00688eyfzy735hEHjTe74&690
http://s14/mw690/00688eyfzy735hG4KBLfd&690
其一:
余不吟诗有年矣 壬寅菊月携孙昌兴访云樵弟于西山之麓 登临作此
白发纷纷老渐侵
尘劳销尽少年心
不图健饭人尤昔
马上还能强自吟
http://s9/mw690/00688eyfzy735i7iZq8a8&690
其二:
开怀辄醉欧阳酒
寄兴时操靖杰琴
如此云山如此趣
好登临处莫辞吟
http://s5/mw690/00688eyfzy735hO4r3ue4&690
“莫辞吟”右侧有诗一首:
远观山势疑无路
一片青葱写密林
不到个中佳境出
书生到此敢辞吟
http://s13/mw690/00688eyfzy735hQ1AWo8c&690
岩石北侧有诗文四首:
其一:
平生最喜是山水
今得遨游乐不禁
何必声华等班马
就无才也莫辞吟
http://s2/mw690/00688eyfzy735hSe1aN31&690
其二:
桃花坞在白云岑
逸世流芳梦里寻
(余未登山之先梦游其地也见有精舍三楹额曰逸世流芳)
得与山翁共游赏
虽无妙句敢辞吟
http://s8/mw690/00688eyfzy735hUeyZV37&690
其三:
意在云山住
清闻乐有余
若非俗累钟
即此结茅庐
□□山住□不□多余□□□重□莫隐茅庐□有诗也□□遂镌之□□其石也
http://s2/mw690/00688eyfzy735hYxP1f71&690
其四:
探奇需竭力
探至莫辞吟
石刻人入□
□坐客予心
泉清□大岩
苔老莫笑秦
不到忘□处
马知□□□
http://s3/mw690/00688eyfzy735i0LAxsb2&690
与“莫辞吟”石刻相对的低矮岩石西立面有诗一首:
人情每见更朝暮
山色何曾变古今
浮利浮云东逝水
但逢高赏莫辞吟
http://s8/mw690/00688eyfzy735i2Nc0L77&690
两石之间通道有一卧石,其东立面有诗一首:
登高舒望远
云水共徘徊
放眼尘氛净
清秋山色开
http://s2/mw690/00688eyfzy735i4IZfH21&690
在“人情每见更朝暮”岩石东立面还有一首诗文,字迹漫漶不清,只可勉强认出:
……平非……岩……壬题诗
网友“打鹰洼”博客有《南官园“莫辞吟”轶事》虽为杜撰但入情入理、天衣无缝,经笔者稍作修改后转录于此:
清道光壬寅年菊月
秋风乍起,门头沟中门寺通往前明上林苑南官园的山道上,一骑老马缓缓而行,马上一位老者年近古稀,仙风道骨,白髯及胸,着眼一观便知乃饱学之士,老者按銮徐行,马下一童,年约一十有五,粉雕玉琢,面目清秀,为老者牵缰随马而行。
老者自号曰漱石翁,童子名昌兴,乃祖孙二人。
漱石翁日前在家中正与孙儿昌兴讲解诗文,忽门环叩响,昌兴遂放下手中诗册,启门一看原是祖父之友眠云樵子家的书童,忙将他延请至书斋之内。
书童进屋,于书囊中取出一信,双手呈上,道:“主人有书信一札,命我送来。”昌兴接过书信呈与祖父,漱石翁展开信笺细观,信中言:“……进来老朽兴之所至,于山岩之上镌刻『莫辞吟』三字,特邀吾兄闲暇之时于此大岩之上题吟大作……”云云。
漱石翁览毕,对书童道:“回复你家主人,吾明日定当造访。”
漱石翁携孙儿昌兴乘马徐徐而行,山道崎岖蜿蜒,时阔时仄,忽而崖削壁立,忽而坡缓林密。宝瓶山果似宝瓶,白云山、白云寺隐于其间,山桃野杏枝繁叶茂,青松翠柏虬枝铁干。山花野草绽放幽香,山泉溪流似古琴悠扬。回首东望,浑河之水波澜浩荡,帝京城廓隐隐在望,秋风习习,直令人神清气爽。
南官园已遥遥在望,但见村口一人,鹤发童颜,拄杖伫立村口遥遥东望。此翁正是眠云樵子,漱石翁急策马而前勒缰止马,昌兴扶祖父下马,眠云樵子亦弃杖急趋而前,二人执手唏嘘,相携而行,至眠云樵子家堂前落座,漱石翁令孙儿昌兴近前拜见,眠云樵子笑道:“观此子气宇不凡,日后当在吾等之上。”
二人细品香茗,共叙别情,言及『莫辞吟』之事,已亟不可待遂相携而出。
漫步山间,溯溪流而上,微风袭来,松涛簌簌,雀鸟啁啾,顿觉心旷神怡,径至一巨石之前,眠云樵子手指巨石道:“此石即老朽题字之处。”言毕,率先向巨石而行,昌兴搀扶祖父相随于后,至石前,举目观之,但见『莫辞吟』三字镌刻于其上,甚是苍劲有力,上款浅刻『过客不鄙赐翰是幸』,下款浅刻纪年『道光壬寅桂月书』。
眠云樵子笑道:“既吾等临此佳境,万勿吝词,何不各吟诗一首镌于石上,以应『莫辞吟』可否?”
漱石翁欣然而允:“正当如此。”二人推让一番,眠云樵子道:“小弟先吟一首,以吟为韵,以为抛砖引玉。”
略思之后吟道:
开怀辄醉欧阳酒
寄兴时操靖杰琴
如此云山如此趣
好登临处莫辞吟
吟罢笑道:“该漱石兄了”,漱石翁道:“余不吟诗有年余,今对莫辞吟三字,敢不从命。”随复吟道:
白发纷纷老渐侵
尘劳销尽少年心
不图健饭人尤昔
马上还能强自吟
吟罢,与眠云樵子相视大笑。
眠云樵子回顾昌兴道:“今兴儿既已来之,何不亦吟一首?”漱石翁辞之再三,奈眠云樵子不依,遂对昌兴道:“汝就依之,亦吟一首吧。”
昌兴略加思忖,随口吟道:
登高舒望远
云水共徘徊
放眼尘氛净
清秋山色开
吟毕,眠云樵子赞道:“虽未押音韵,然诗意中之朝气,非吾等垂暮之人可比矣,待明日吾将邀善镌刻之人镌于石上。兴儿尚幼,难与长辈比肩。”手指岩下一卧石复道:“兴儿之作,刻于此石如何?”漱石翁欣然大笑:“就依樵弟罢。”
三人伫立岩前,遥望群峰,见日已渐暮,夕阳西下,倦鸟投林,飒飒秋风,衣襟飘飘,二老一童相携飘然下山而去。
“莫辞吟”所在岩石上面有一块青色大石远看酷似一只蟾蜍,因而人称蛤蟆石。在蛤蟆石上方十几米是两块叠压的岩石,上面岩石的北立面有“青麟峡”石刻,见下图。
http://s15/mw690/00688eyfzy735i9INUW3e&690
“青麟峡”石刻插图
从“青麟峡”石刻沿小路向西南方向可以到达公路,靠右走几步后再次走小路,经过一处泉水坑二次到达公路,公路右前方一南一北矗立着两座体量非常大的岩石,北侧岩石的南立面有南官园地区最大的摩崖石刻“撒手崖”(有开光),站在公路上即可以看到,但要到摩崖石刻跟前需从北侧的小路上行20多米后向左生切。这块巨石的顶部还有一块岩石,其东立面有一首小字题诗即撒手崖诗(有开光),其内容为:
佛来撒手崖边立
始信悬崖撒手难
谁把空言误释子
我将崖畔作重栏
http://s2/mw690/00688eyfzy735ic8qkN71&690
http://s8/mw690/00688eyfzy735idCSGP57&690
“撒手崖”及撒手崖诗插图
从“撒手崖”西边的公路再向南约100米路东10米有一块纹理粗糙的深灰色巨石,由南边绕向其东北立面有“听涛”(有开光)二字。
http://s9/mw690/00688eyfzy735ifn5hef8&690
“听涛”插图
从“听涛”石刻沿公路向南120米左右,由公路西侧写有“太阳队”的岩石东北约10米处向下生切30米左右有一块近乎圆形的深灰色巨石,巨石西侧紧邻一山洞,其东立面有“古烟霞”三字(有开光),该处山势陡峭需小心谨慎。
http://s9/mw690/00688eyfzy735ijZzHac8&690
http://s6/mw690/00688eyfzy735ilzhcN15&690
“古烟霞”插图
赵家洼村东北公路拐弯处有向西偏北的小路通往电线塔,沿小路上行七八十米左侧有一卧石,其上有“桃花坞山南界”。
http://s15/mw690/00688eyfzy735ingpsybe&690
桃花坞山南界”插图
从此处继续上到电线塔,然后向北偏西下山至东西向小路左转可到一山泉井。也可以从赵家洼村西北沿铺石古道向北到达山泉井,从山泉井向东北有小路通往白云岩石殿堂。
白云岩石殿堂建于明代(具体年代不详),旧称白云禅寺,系石雕券洞结构。殿堂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五尺,门上石额题“白云寺”三字(因“寺”字漫漶不清也有称“白云庵”),两侧拱形石窗高三尺、宽二尺。整座石殿堂外部仿木梁结构,用紫色沉积岩雕砌而成,殿顶用岩石雕成,瓦垄、吻兽一应俱全,檐下石椽、瓦当亦为石制,石檩大浮雕一斗二拱,拱下为石普柏仿。前檐斗拱八攒,侧面各六攒,殿角角科雕三丁头拱承托石檩。为门头沟区所发现规模最大、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全石结构的“无梁殿”,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mw690/00688eyfzy735ipisuY70&690
http://s3/mw690/00688eyfzy735iuQLey02&690
白云岩石殿堂及部分局部细节插图
泉水井东北侧五六米有一块上面较平坦的岩石,上有圆形插孔,其东立面有“桃花坞西界”刻字。
http://s6/mw690/00688eyfzy735ix20cd75&690
“桃花坞西界A”插图
继续沿去往圈门的小路向东北方向走约50米,小路右侧岩石下部也有“桃花坞西界”刻字,面朝西北。
http://s5/mw690/00688eyfzy735iyRqU4f4&690
http://s15/mw690/00688eyfzy735iAnPY25e&690
“桃花坞西界B”插图
至此南官园地区能够找到的摩崖石刻具已找齐,但据“有空铜钱”博客提到有文章说“桃花坞东界”共有四处,“上林苑监界”有三处(其中一处上面还有“杏泉峪”三字),目前尚未有更有效的线索指向。另外和“有空铜钱”有同样的疑问,桃花坞东、西、南界石刻都有,会不会有“桃花坞北界”石刻存在呢?期待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一起探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