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5章解读
(2017-12-22 10:11:21)
标签:
道德经文化把周易还给老百姓 |
分类: 道德经 |
道德经第15章解读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dan)兮其若海,飉(liao)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那么古之修道之士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心灵洁净精微,行为妙不可言,思想幽远深邃。既然能够通微通妙通玄,所以根本不会受世俗环境的困扰,反而可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终能通达于天地大道。他们是如此的高深莫测,以至于一般人简直没有办法认识,故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正因为深不可识,所以我只能勉强地加以形容,故称“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他们做事绝不草率,凡事都先慎重考虑三思而后行,谨慎得如同大象这个庞然大物冬天要涉过冰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为“豫兮若冬涉川”。
他们思虑周祥慎谋善断,细心洞察世间万象,警觉得犹如犹猢惧怕四邻,提心吊胆小心翼翼,是为“犹兮若畏四邻”。
他们待人处事都很恭敬,随时随地绝不马虎,即使夜深人静没有外人,也好像面对着祖宗神灵,就像做客那么庄重严肃,自尊自重严于律己,是为“俨兮其若客”。
修道者也有怡然自得洒脱的一面,就像春天来了冰山雪块融化散开,变成清流普润大地,既有人格之庄重,又有胸襟之潇洒,是为“涣兮若冰之将释”。
修道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朴实无华,既像一块被顽石包裹的璞玉,也像一根沾满泥土的沉香木,外表其貌不扬,里面其实却含藏无价之宝,是为“敦兮其若朴”。
修道者的思想豁达空灵,如同山谷一样宽广旷大,虚怀若谷,幽深源长,是为“旷兮其若谷”。
修道之人不会刻意展现自己,用不着装模作样故作姿态,表面上却给人以昏头昏脑浑浑噩噩的感觉,混混浊浊好像是一潭浊水,是为“混兮其若浊”。
修道者有时是如此的恬静而辽阔,高雅而淡定,像大海一样蒙蒙苍苍浩浩淼淼。有时又是那样的迅猛健动,大风起兮云飞扬,狂卷尘世而不止息,象征人的高风亮节,故称“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
修道者有可能身处世局纷乱动荡不安的浊世,也有可能生于安逸太平的盛世,那么如何去修道?一杯浑浊的水静静地放着不动,泥渣自然沉淀就能转浊为清。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一个国家久安于稳定,就会不思进取失去生命的活力和前进的动力。
有谁能身处浑浊的世界,静静地使浑浊之水慢慢澄清,清晰地窥见这世间万象?又有谁能在这沉寂的世界里,安然地徐徐而动,演化出万物的勃勃生机?徐徐而清和徐徐而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不强力而为,也好比是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睡我独醒,这只有远古的得道圣人才能做到啊,故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他们做什么事都不会盈满过激,处浊能静,静而转清,处安思动,动而新生,正因为不自高自大不盈不满,所以才能不断地继承稳固之前的成果,又不断地获得新生,得以焕发活力生生不息,故称“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读】
15.1“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整体描述远古修道之士的容貌。
上一章说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所以老子紧接着就描述远古的修道之人。“士”是对人的一种美称,“士”字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是有能力的人,比如战士猛士壮士志士学士博士,在《道德经》中还有上士中士下士的称呼。
《道德经》中共有两处“善为士者”,第68章说“善为士者不武”。第65章还有一处“古之善为道者”,两者不同,一个是修道之士,一个是得道圣人。
“微”是行踪不定无迹可寻,在上一章第13章中说“抟之不得名曰微”,对“微”做了定义,也指心灵洁净精微。“妙”在第1章中做了定义,“众妙之门”指的是世间万有的神奇神妙。“玄”在第1章也做了定义,“同谓之玄,玄之又玄”,象征天空的幽远深邃。“通”是通达,《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那么古之修道之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心灵洁净精微,行踪飘忽不定,行为妙不可言,思想幽远深邃,具备了“微妙玄”三个特性。既然能够通微通妙通玄,所以根本不会受世俗环境的困扰,反而可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终能通达于天地大道,是为“微妙玄通”。高深莫测,以至于一般人简直没有办法认识他,是为“深不可识”。正因为深不可识,所以我只能勉强地加以形容,故称“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15.2“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dan)兮其若海,飉(liao)兮若无止”,老子接着用了九个排比句,连续用豫象犹猢做客化冰朴木旷谷浊水澹海飂风作比喻,具体描述修道者的作为。
“豫”有谨慎小心之义,《周易》第15卦叫豫卦,春天来了雷出地奋,自然界雷龙出世大地振奋,预示着人世间伟人降临民众欢呼,天地神人普天同庆。象征一个人初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不可被鲜花掌声冲昏了头脑,还须更加谨慎避免乐极生悲,所以“豫”既有欢庆享乐之义,也有豫防谨慎之义。“豫”字从“予”从“象”,“予”是去了尖头的矛,“象”是温和的庞然大物,比喻人民的大救星虽然借此行军征伐但不是残暴之人,虽然强壮但和大象一样仁慈温和。老子用“豫”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得道圣人比成是大象,二是有谨慎之义。冬天的冰面虽然能够撑得住人和马,但大象有可能掉入冰窟窿,成语“如履薄冰”和“豫兮若冬涉川”的意境一样。老子说,他们做事绝不草率,凡事都先慎重考虑三思而后行,谨慎得如同大象这个庞然大物冬天要涉过冰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为“豫兮若冬涉川”。
我们常说“犹豫”,“犹”指的是一种猴子,名叫犹猢,最为机警。“四邻”对于猴子是指人类和其它动物,对于人来说则指外人和邻居邻国。老子说,他们思虑周祥慎谋善断,细心洞察世间万象,警觉得犹如犹猢惧怕四邻,提心吊胆小心翼翼,是为“犹兮若畏四邻”。
“俨”字从“人”从“严”,拘谨恭敬之貌。他们待人处事都很恭敬,随时随地绝不马虎,即使夜深人静没有外人,也好像面对着祖宗神灵,就像做客那么庄重严肃,自尊自重严于律己,是为“俨兮其若客”。
“涣”是飘逸洒脱涣散,与上句合起来是说有时拘谨有时却洒脱。修道者也有怡然自得洒脱的一面,就像春天来了冰山雪块融化散开,变成清流普润大地,既有人格之庄重,又有胸襟之潇洒,是为“涣兮若冰之将释”。
“朴”是《道德经》的常用字,繁体字为“檏”,从“木”从“菐”,既指未经雕琢的整块宝玉,也指未劈开的整木,象征未被尘世污染的纯真人性。修道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朴实无华,既像一块被顽石包裹的璞玉,也像一根沾满泥土的沉香木,外表其貌不扬,里面其实却含藏无价之宝,是为“敦兮其若朴”。
“谷”在《道德经》中指山谷溪谷,是万物产育之门,幽深旷达,也可形容人虚怀若谷能容纳他人它物。修道者的思想豁达空灵,如同山谷一样宽广旷大,虚怀若谷,幽深源长,是为“旷兮其若谷”。
修道之人不会刻意展现自己,用不着装模作样故作姿态,表面上给人以昏头昏脑浑浑噩噩的感觉,混混浊浊好像是一潭浊水,是为“混兮其若浊”。
“澹”读作(dan),水波舒缓恬静安然,曹操《观沧海》诗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修道者有时是如此的恬静而辽阔,高雅而淡定,像大海一样蒙蒙苍苍浩浩淼淼,故称“澹兮其若海”。
“飉”读作(liao),从“风”随风飘荡,从“尞”风声清亮,“尞”的本义是“长”,引申为“远”,从“尞”的字大都有此义,比如嘹是声音传得很远,燎是火烧的很远,瞭是眼睛看得很远。那么“飉”既指风刮得很远,又指风声很清亮。老子说,道有时如大海般宁静,有时却又那样地迅猛健动,大风起兮云飞扬,狂卷尘世而不止息,风声清亮象征高风亮节,故称“飉兮若无止”。
苏东坡《前赤壁赋》中描写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i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大意是,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面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想必苏东坡是直接取法于“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的意境。
《道德经》中共有两处“澹(dan)兮其若海,飉(liao)兮若无止”,另一处在第20章,但两章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话语放在不同的地方,就能展现不一样的意境。在第20章是说行踪飘忽不定,有时像融入宽广的大海任其漂流,而内心却波涛汹涌。有时又跟随着大风四处飘荡,呼啸着无处停留。
综上所述,老子用了九个排比句,连续用豫象犹猢做客化冰朴木旷谷浊水澹海飉风作比喻,具体描述修道者的作为。
15.3“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赞扬修道者异于常人之处,处浊自静而能清,居安徐动而能生。
“徐”字从“彳”从“余”,“彳”读作(chi),两人相随行走,“余”是余地,是慢慢逐渐留有余地之义,不急不躁从从容容,与“不盈”一样,也与“无为”相近。修道者有可能身处世局纷乱动荡不安的浊世,也有可能生于安逸太平的盛世,那么如何去修道?
一杯浑浊的水静静地放着不动,泥渣自然沉淀就能转浊为清。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一个国家久安于稳定,就会不思进取失去生命的活力和前进的动力。
有谁能身处浑浊的世界,静静地使浑浊之水慢慢澄清,清晰地窥见这世间万象?又有谁能在这沉寂的世界里,安然地徐徐而动,演化出万物的勃勃生机?徐徐而清和徐徐而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不强力而为,也好比是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睡我独醒,这只有远古的得道圣人才能做到啊,故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蔽”是覆盖遮蔽,引申为继承巩固之前的成果。“新”是更新,获得新生。他们做什么事都不会盈满过激,处浊能静,静而转清,处安思动,动而新生。正因为不自高不自大不盈不满,所以才能不断地继承稳固之前的成果,又不断地获得新生,这就是焕发活力生生不息的妙用,故称“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德经》中只有这一个“蔽”,与之相似的还有“敝”和“弊”这两个字。第22章说“敝则新”,第45章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引申的哲理都不太一样。“蔽而新成”是在稳固的基础上新生,“敝则新”是革故而鼎新,旧的不破新的不来。“其用不弊”是不会产生弊端。
张武忠 2017.8.16于北京。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把周易还给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