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章解读
(2017-12-20 14:05:20)
标签:
道德经文化把周易还给老百姓 |
分类: 道德经 |
张武忠初稿2017.8.1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我所要讲的“道”,是宇宙天地的运转规律,虽隐藏在世间万象的背后,却又支配着宇宙万物,看不清听不见摸不着神妙莫测。如果能用话语讲得明明白白,那就属于世间日常的人伦常道,而不是天地自然的恒道,故称“道可道,非常道”。
“道”既无法明说,也很难用文字描述和命名,如果能用文字描绘得清清楚楚,那就属于具体事物的常名,而不是恒常不变的恒名,故称“名可名,非常名”。
“道”虽然无法用语言叙说明白,也很难用文字描绘清楚,但总得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讲述它呀,否则世人何从获知何以得见?我们暂且用“无”和“有”来定义它,也就是说“道”具有精神和物质以及抽象和具体这两种形态。“无”代表宇宙天地的能量和始动力,所以说道的“无”开创了天地之始,故称“无,名天地之始”。天地生养万物,使得万物各具秉性和形态,这就是万物的“有”,所以说道的“有”是万物之母,故称“有,名万物之母”。
要认识道,就要从道的“无”和“有”两方面同时着手。从“无”的虚空,去观察领悟天道规律的神秘奥妙,是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从“有”的实相,通过观察比较万物的差异轮廓,去寻找天道运行的蛛丝马迹,是为“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和“有”是道的两种不同形态,同出于道这个本体,只不过名称不一样罢了,故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他们都展现出道的源远流长和神妙莫测,故称“同谓之玄”。世间万物之“有”本来就很玄,“无”的规律就更加玄了,玄中有玄故称“玄之又玄”。
弄懂了道的“有”和“无”,就能掌握宇宙万物奥妙大门的钥匙,故称“众妙之门”。
【注释】
1.1老子开门见山直奔“道”的主题 。
“道”的繁体字左边为“辵”右边为“首”,“辵”读作(chuo),乍行乍止时行时止,与“首”合起来表示意识带领身体的走向,该行则行该止则止。引申为遵循一定的规则行走于天下社会,既指人走的道路,又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德”字由“彳、十、目、一、心”组成,“彳”读作(chi)行走,“十”代表正确的方向,“目”是目光瞄准,“一”指的是天道,“道生一,一生二”,“心”是遵循本性本心。所以“德”的本义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天地自然便是“德”。
我们常说的“道德”,分为天道和地德。天上日月运转,造就了大地的春夏秋冬,大地跟随天道创生养育万物,将天之道赋予了万物,并深深地植入万物之中,成就了万物之德。
所以《道德经》中的“道”就特指天道规律,告诉人们如何遵循天道来修养自身之德,然后去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延续了《周易》“借天道说人事”的宗旨和框架结构。
《道德经》共5316字,有75个“道”和45个“德”,全篇第1个字就是“道”,而“德”字直到第10章才姗姗来迟。
1.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揭示天道不可言说的玄妙,有别于世间的常道和常名。
“道可道”,第1个道是名词,天地自然规律之道。第2个道是动词,用嘴说话讲述,比如说三道四说道说道。“名可名”,第1个名是名词,名称名字。第2个名是动词,用文字书写命名描述。“常”一字双关,既有日常平常常人的本义,也通“恒”的永恒不变。
很多学者认为《道德经》中的一部分“常”本来是“恒”,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才改为“常”,此说有一定道理。通行版的《道德经》共5316个字,有30个“常”,有的代表平常常理,有的是永恒之义,没有一个“恒”。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老子》中有不少“恒”字,这说明在汉朝时确实把《道德经》中的“恒”改成了“常”字。
但这么一改反而歪打正着,使“非常道、非常名”妙笔生花,造就了“常”字的一字双关,将“常道常名”和“恒道恒名”加以区分了开来。“道”字在《山海经》和《尚书》等三坟五典中已经出现过,在《周易》中也出现了106次,有的指“天道”,有的指“人道”,这说明在老子之前就已经有了“常道”和“恒道”的区分。老子在写《道德经》时就借用这个“道”字,专门象征神秘莫测的自然天道,以区别于普通人所认知的人之常道。
为何老子一上来就用说话的“道”和文字的“名”做比喻?就是为了突出“道”既不好明说也不易描写的特殊性。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心里琢磨得头头是道,但要流畅表达出来却磕磕巴巴。即使勉强讲清楚了,但若把它写成文字落到纸面上就更加困难了,当学生没有不头疼写作文的。孔子在《周易十翼》的《系辞传》中也深有体会,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提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他说,既然说不清写不明,那么圣人的思想难道就无法展现出来了吗?怎么办?所以创立《易经》的圣人们巧妙地利用抽象的卦象和卦画,来弥补文字的局限性,从这一点来看,学习《周易》也必须要重视卦象卦画等抽象之物。
唐朝大书法家孙过庭用草书写了一篇《书谱》,其用笔技法尽得书圣王羲之的精髓,洋洋洒洒几千字纵论书法理论,并展现出高超的草书技巧,书理皆妙的《书谱》成为后世书法爱好者的一本上佳教材。但他唯恐还无法完全展现草书的绝妙意境,遂感叹道“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行于纸墨”,他认为草书的技巧也是神秘莫测的,有时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佛陀同样认为佛法是不能用文字来传承的,因为语言和文字的描述有局限性,极易产生偏差和谬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最好是无字天书用心去悟。
老子在《道德经》后面的章节中继续强化此观点,第48章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第80章也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修道到最后,最好解除所有语言文字的束缚,才算是真正的得道。
1.3“无、有”是道的两种形态,“无”是无极,“有”是宇宙万有。
为什么“道”既不好言说也不易描写,是因其太特殊。老子设立了“无”和“有”的概念,用“无”代表其规律,用“有”代表其形体。道有两种形态,既空又实,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
“无”字并不是“無”的简体字,反而比“無”出现更早。“无”既有虚无缥缈之义,其字形还记载了天地形成过程中的大灾难,所以用“无”字可以代表宇宙天地形成的初期。
《周易》第25卦叫“无妄卦”,保留着天地大灾难和史前文明曾经毁灭的痕迹。“无”与“天”和“元”字形相近且有很深的渊源。“无”的无极和“元”的元气都代表天地初期的混沌。“无”是“天”的变形,《周易》中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的方位完全不一样,说明天道运行曾经出现过变故,“无”的字形就记载了这些信息。“无”与“天”的区别,在于右下角的一捺变成了竖弯钩,古人的方位与现代正好相反,上南下北左东右西,那么右下角就是西北方向,这一变故像是支撑天地的一条腿跪倒或一根柱子折断了,这就是古籍中记载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神话传说。《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zhuan xu)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女娲补天》也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大意是远古之时,四根天柱倾折,大地上九州陷裂。世界各个民族各个教派的经典都记载了同一个时期的天地大灾难,有兴趣的可以参看我《周易》无妄卦的解读,这里就不展开了。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后,翻译了657部经书,唐僧还专门写了一篇《心经》,作为众生学习领悟佛法的大纲和门户。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题目8个字,正文短短的260字却出现了很多个“无”和“空”,《道德经》的“无”与《心经》中“无、空”的意境是一样的,比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还说“是诸法皆空”。
在《道德经》后面的章节,老子继续反复阐释“无”和“有”的区别和联系。
1.4“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揭示了宇宙的本质和太阳系的形成,与《周易》将乾坤两卦置为卦首的结构相一致。
浩瀚的宇宙到底是什么?我们生活的银河系太阳系何时形成?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太阳月亮和天地又是如何生成的?这些都是人类一直在探讨的话题。世界各教各派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学说,有的说是大爆炸,还有的科学家用天文望远镜不断探索宇宙和银河系的边界。
老子认为宇宙就是原本存在的时空,“宇”是空间,“宙”是时间,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并由道来支配。而我们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则是后天才生成的,有可能是大爆炸,也可能是星云星系高速旋转冲击造成的,在第4章中老子把道比作是“渊”,外表虽然平静但内部却激流漩涡暗涌。“天地”特指我们生活的太阳系,太阳系在宇宙中也是非常渺小的,宇宙无始无终,太阳系星球的寿命却有限。天道“无”的能量促成了银河系中的太阳系和天地的生成,故称“无,名天地之始”。而天地又相互配合创生养育了万物,故称“有,名万物之母”。
《周易》作为百家学说的总源泉,也首先揭示了宇宙天地的形成和本质。第1卦《乾卦》描述天道运行规律,对应于“无”。第2卦《坤卦》展示大地如何配合天道养育承载万物,与“有”相呼应。我们都知道“盘古一斧开天地,阳清上升为天,阴浊下沉为地”,天地就形成了。孔圣人在《周易系辞传》开篇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周易》第1卦乾卦《卦辞》曰“乾,元亨利贞”,周文王将天道运行规律用“元亨利贞”短短四个字就高度概括了。“元”是指道的元气和源动力,孔子《乾卦彖(tuan)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与《道德经》中“无,名天地之始”的意境相近。《周易》第2卦坤卦是描述大地的厚德载物,大地跟随天道养育并承载万物,孔子《坤卦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与《道德经》中“有,名万物之母”的意境也一样。
天道乾元“资始”,大地坤元“资生”,所以说天道的“无”生成了大地之“有”,还造就了太阳月亮地球和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天地太阳月亮等都是实实在在的“有”,它们生成了世间万有,《道德经》第40章还继续强调“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周易》一上来就用乾坤两卦来描述天地大道,《道德经》也延续了这种思路和结构,在第1章开门见山就直奔“道”的本体和主题。
1.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告诉我们认识道的两种方法和途径。
既然道存在“无、有”两种形态,那么我们必须从这两方面同时着手。“妙”是宇宙天地运行的内在规律,“徼”读作(jiao),是边界轮廓的意思,万物丰富多彩形状不一秉性各异,通过观察万物就可以间接窥见道的端倪。
1.6“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揭示天道奥深玄妙的特性。
“玄妙”是一个词语,玄是黑色,描述天空的深邃,《千字文》第一句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是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古人还将天上东南西北的星云形象命名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指黑色的神龟。“妙”是赞叹造物主的神妙莫测,也代表万物的奇妙。“有”是万物的实相,虽然可以看见,但普通人要想总结出其规律也很不容易,故称之为玄。更何况“无”的虚无飘渺就更玄了,所以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
为什么说万事万物的规律很玄?很多人可能读过《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和其子李治合写的铭文,为了庆祝唐僧顺利完成657部经书的翻译工作,他们父子为《心经》作序,向天下民众广宣佛教。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圣教序》写成后,他命大臣们从书圣字帖中选取最好的字体,并把它刻成碑,成为学习书法理解佛典的双重范本。《圣教序》开篇就写道“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唐太宗说,天地二仪显而易见,但四时阴阳转换的变化却神秘莫测,即使是圣贤之人也难免迷惑不解。
由此可知,老子的“道”和佛陀的“空”一样玄妙,并不是常人所能轻易窥见和领悟的。
1.7佛主耶稣和老子对天道描述切入点的不同。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轴心时期”,指的是2000多年到3000年前之间,在北半球的同纬度地区,同时涌现出了几大文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对天道的认识,况且观点基本上一致,这说明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块大地,人类的智慧也是息息相通的。
我们就以佛陀耶稣文王老子作为代表,他们都是引导众生遵循天地而行,只不过各自的切入点不太一样。对于天道来说,有体有相有用,有头有尾有中间,佛教是从天道的“相”和“中间”入手,认为一切皆空,终究要“涅槃”。耶稣侧重于天道的“应用”和“尾”,提倡博爱。而我们的祖先,从8000年前的伏羲到两三千年前的文王老子,都直奔天道的“本体”和“头”。
《周易》将象征天地的乾坤两卦作为门户,老子的《道德经》开门见山就提出了“道”的概念,一下子就切入主题,毫不拖泥带水。
1.8第1章是整个《道德经》的钥匙和门户。
如果说乾坤两卦是《周易》的门户和钥匙,读懂了乾坤两卦,《周易》的一大半就理解了,因为接下来的62个卦是乾天坤母所生的孩子,都携带着天地父母的基因。
那么《道德经》的第1章就是老子学说的敲门砖,理解了这一章就找对了方向,《道德经》也就理解了一大半,因为剩下的80章都是陆续展开具体的阐释。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把周易还给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