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单音节词语概括的方法 提升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效率(辽亮的资料)
(2018-01-29 19:24:43)信息时代,我们的阅读面临着巨大挑战:无限的读物对人生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知识、信息对人们阅读低效的挑战;数量大、增长快的知识、信息对我们现有阅读方法的挑战。高效阅读的问题也随之而生。在这里,我们介绍运用单音节词语概括的方法,来提升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效率。
相信通过我们的介绍,您会对单音节词语概括文本内容这一方法了然于胸,然后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世界,开启我们的探讨之旅吧!
单音节词语逐段概括与逐层概括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邵氏闻见录》两则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文潞公幼时,与群儿击球,(球)入柱穴中,不能取,公以水灌之,球浮出。
司马温公幼与群儿戏,一儿坠大水瓮中,已没。群儿惊走,不能救。公取石破其瓮,儿得出。
一个是众所周知的司马光砸大缸,一个是水浮皮球的故事,均是文简意赅的上乘之作。这两则故事言简意赅,让人一下就抓住要害。同样在阅读中,如果我们能够言简意赅的抓住关键信息,那我们的阅读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方法,技高一筹
(一)用单音节词语逐段概括文本内容
第一种方法:用单音节词语逐段概括文本。
名称:《冬夜里歌唱的鱼》
内容:全文共八段,采用八个单音节词语进行概括。即:八段=八个单音节词语=等+递+做+听+闻+吃+送+忆。
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关键词的引导,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直接从文本入手,这样就让学生用单音节词语概括内容时有一个抓手。
我们看到在用单音节词语概括“等”鱼这段时,因为文章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用“等”“待”“盼”概括,老师都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在教学时一定注意不要抹杀孩子们的这种积极性。但在第二个片段“递”鱼时,学生的思维就出现了问题,“买”“走”“孝”“吃”,有些是不符合要求,有些是概括不准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经验,做正向引导。
(二)用单音节词语逐层概括文本内容
第二种方法:用单音节词语逐层概括文本。以《忆冼星海》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我们先要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是哪几个方面来“忆”洗星海的? 洗星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先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洗星海。第一部分是写想象中的他,第二部分是写长谈时候的他,第三部分是写记忆中的他。从文章我们知道它的家乡,他的身材相貌,知道了他是克服了种种苦难后成就了他的伟大抱负,也知道了他是一个伟大的、好学的的人,并且他有一颗很强的爱国之心。
从文章中,我们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很有才华而且是非常努力去是实现自己梦想和抱负的人。最难得的是他对祖国的热爱,为了解放全人类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除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我们还要潜下心来,细读文本。逐层分析文章的内容,从而全面把握冼星海这个人物。全文共五层,采用五个单音节词语进行概括。那么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表述,即:五层=五个单音节词语=听+读+看+见+念。
“听、读、看、见、念”五个动词,全是作者茅盾围绕冼星海发出的动作。听,听得是黄河大合唱;读,读得是冼星海自传;看,马达木刻画;见,与冼星海的见面;念,对冼星海的思念。全文采用线性结构,清晰明了。选取其中一层来跟大家具体聊聊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看“开始部分”: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从这段文字来看,茅盾围绕着冼星海最主要的动作“听”来展开。抓住“听”这个单音词,就等于迅速抓住这一层次的核心事件。这样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就能迅速进入语境,能够深入到与学生相对疏离的文本境界中去。学生能够与作者同步,由“听”开始,产生兴趣,进而想去了解冼星海这个人物。下文的“读”也就顺理成章了。用这种方法,再来看最后一部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生龙活虎、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很显然,最后这部分,写得是作者对冼星海深深地怀念之情,怎样让学生快速把握住内容?不必赘言,一个单音词“念”就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段文字,主要是写茅盾对故去的冼星海的一种复杂情感。有怀念的,有惋惜,有赞美等等。用“念”这个单音节词语来概括,是可以的,但不是唯一的。这里可以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体验,比如学生概括“想”“惜”“赞”都可以充分肯定。 这篇文章的其它部分内容或其它相类似的文章,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快速把握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三)用单音节词语概括全文内容
第三种方法:用单音节词语概括全文内容。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问学生:懂了吗?其实老师问的就是“学生对所阅读的课文理解了吗”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学生阅读后对文章内容的消化问题。如果是学生懂了,那说明学生理解和消化了课文的内容;反之则是未能消化和理解不了。这就需要学生把所阅读对象中的各零散的文字、词汇信息按照它们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最终达到对阅读对象的整体感知和完整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从小学到初中各个阶段都在训练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能力。但实际情况是,面对陌生的文本,学生往往出现概括不准、概括不全的问题。
那么,用一个单音节词语来概括全文的内容。然后再利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情(或怎样干的,干的结果如何)进行扩充。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就一目了然了。这种方法尤其适合记叙性的文体阅读中,我们来看几个例子。《故乡》《皇帝的新装》《散步》。
先来看鲁迅先生的《故乡》。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阔别故乡二十余年,他急切地想见到记忆中的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然而,见到的却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以及“故乡”的人和事。这是一变: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除此之外,《故乡》还通过对比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和“我”,反映了不同环境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的变化中揭示主题的,一个单音节词“变”就可以看出小说的创作意图。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快十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目睹故乡那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人和事,鲁迅写出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景,揭露了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层层压迫下的深重的灾难。散文、童话其实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像莫怀戚的《散步》围绕着“孝”来展开,“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文章的点睛之笔,一字概括,一目了然。《皇帝的新装》围绕着“骗”来展开,“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围绕这个过程,安徒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成人世界营造的欺骗世界而有小孩揭示骗局的真实世界。用单音节词语来概括整篇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围绕主题来进行概括,其次可以从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展开。《故乡》《散步》围绕主题展开,《皇帝的新装》《变色龙》都是围绕人物性格的。当然,不止这
两种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
三、归纳方法,反思效果
以上对运用单音节词语概括的方法,提升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效率进行了探讨,这三种具体方法在实际过程中,都要遵循一定的思维逻辑过程。我们把其称之为:推断阅读法,即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寻找关键词、分析语义群和确定意图这三个步骤而达到掌握各段、各层、文章大意的阅读方法。进行推断阅读训练可分为三个步骤:
(一)找出关键词,即读第一遍时把关键词找出来。刚开始训练时可以用笔把关键词画出来;
(二)确定判断,即把画出的关键词,在头脑里重新编码,形成自己的判断;
(三)理解意图,即通过回忆,根据自己形成的判断确定所读文章的大意。
运用这种方法,至少有以下三种好处:
(一)高效:就快速阅读的效果而言,它的优势在于快,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处理大量的文字材料,这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对信息检索、筛选、甄别的意义重大;
(二)科学:经过科学、系统地训练的快速阅读,学生整体理解文章的水平和记忆水平都要明显高于传统阅读;
(三)实用:尤其注意的是,这种运用单音节词语概括的方法,提升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效率的方法,比较适合记叙性文体的文章,在说明性和议论性文体中我们还可以探索比较实用的方法。
当然,在使用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不必刻意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要更多地肯定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二)不必刻意词语的单音节,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诸如使用词语、短语概括这样的指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
单音节词语全文概括及方法归纳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邵氏闻见录》两则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文潞公幼时,与群儿击球,(球)入柱穴中,不能取,公以水灌之,球浮出。
司马温公幼与群儿戏,一儿坠大水瓮中,已没。群儿惊走,不能救。公取石破其瓮,儿得出。
一个是众所周知的司马光砸大缸,一个是水浮皮球的故事,均是文简意赅的上乘之作。这两则故事言简意赅,让人一下就抓住要害。同样在阅读中,如果我们能够言简意赅的抓住关键信息,那我们的阅读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方法,技高一筹
(一)用单音节词语逐段概括文本内容
第一种方法:用单音节词语逐段概括文本。
名称:《冬夜里歌唱的鱼》
内容:全文共八段,采用八个单音节词语进行概括。即:八段=八个单音节词语=等+递+做+听+闻+吃+送+忆。
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关键词的引导,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直接从文本入手,这样就让学生用单音节词语概括内容时有一个抓手。
我们看到在用单音节词语概括“等”鱼这段时,因为文章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用“等”“待”“盼”概括,老师都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在教学时一定注意不要抹杀孩子们的这种积极性。但在第二个片段“递”鱼时,学生的思维就出现了问题,“买”“走”“孝”“吃”,有些是不符合要求,有些是概括不准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经验,做正向引导。
(二)用单音节词语逐层概括文本内容
第二种方法:用单音节词语逐层概括文本。以《忆冼星海》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我们先要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是哪几个方面来“忆”洗星海的? 洗星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先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洗星海。第一部分是写想象中的他,第二部分是写长谈时候的他,第三部分是写记忆中的他。从文章我们知道它的家乡,他的身材相貌,知道了他是克服了种种苦难后成就了他的伟大抱负,也知道了他是一个伟大的、好学的的人,并且他有一颗很强的爱国之心。
从文章中,我们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很有才华而且是非常努力去是实现自己梦想和抱负的人。最难得的是他对祖国的热爱,为了解放全人类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除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我们还要潜下心来,细读文本。逐层分析文章的内容,从而全面把握冼星海这个人物。全文共五层,采用五个单音节词语进行概括。那么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表述,即:五层=五个单音节词语=听+读+看+见+念。
“听、读、看、见、念”五个动词,全是作者茅盾围绕冼星海发出的动作。听,听得是黄河大合唱;读,读得是冼星海自传;看,马达木刻画;见,与冼星海的见面;念,对冼星海的思念。全文采用线性结构,清晰明了。选取其中一层来跟大家具体聊聊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看“开始部分”: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从这段文字来看,茅盾围绕着冼星海最主要的动作“听”来展开。抓住“听”这个单音词,就等于迅速抓住这一层次的核心事件。这样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就能迅速进入语境,能够深入到与学生相对疏离的文本境界中去。学生能够与作者同步,由“听”开始,产生兴趣,进而想去了解冼星海这个人物。下文的“读”也就顺理成章了。用这种方法,再来看最后一部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生龙活虎、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很显然,最后这部分,写得是作者对冼星海深深地怀念之情,怎样让学生快速把握住内容?不必赘言,一个单音词“念”就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段文字,主要是写茅盾对故去的冼星海的一种复杂情感。有怀念的,有惋惜,有赞美等等。用“念”这个单音节词语来概括,是可以的,但不是唯一的。这里可以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体验,比如学生概括“想”“惜”“赞”都可以充分肯定。 这篇文章的其它部分内容或其它相类似的文章,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快速把握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三)用单音节词语概括全文内容
第三种方法:用单音节词语概括全文内容。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问学生:懂了吗?其实老师问的就是“学生对所阅读的课文理解了吗”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学生阅读后对文章内容的消化问题。如果是学生懂了,那说明学生理解和消化了课文的内容;反之则是未能消化和理解不了。这就需要学生把所阅读对象中的各零散的文字、词汇信息按照它们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最终达到对阅读对象的整体感知和完整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从小学到初中各个阶段都在训练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能力。但实际情况是,面对陌生的文本,学生往往出现概括不准、概括不全的问题。
那么,用一个单音节词语来概括全文的内容。然后再利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情(或怎样干的,干的结果如何)进行扩充。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就一目了然了。这种方法尤其适合记叙性的文体阅读中,我们来看几个例子。《故乡》《皇帝的新装》《散步》。
先来看鲁迅先生的《故乡》。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阔别故乡二十余年,他急切地想见到记忆中的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然而,见到的却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以及“故乡”的人和事。这是一变: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除此之外,《故乡》还通过对比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和“我”,反映了不同环境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的变化中揭示主题的,一个单音节词“变”就可以看出小说的创作意图。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快十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目睹故乡那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人和事,鲁迅写出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景,揭露了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层层压迫下的深重的灾难。散文、童话其实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像莫怀戚的《散步》围绕着“孝”来展开,“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文章的点睛之笔,一字概括,一目了然。《皇帝的新装》围绕着“骗”来展开,“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围绕这个过程,安徒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成人世界营造的欺骗世界而有小孩揭示骗局的真实世界。用单音节词语来概括整篇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围绕主题来进行概括,其次可以从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展开。《故乡》《散步》围绕主题展开,《皇帝的新装》《变色龙》都是围绕人物性格的。当然,不止这
两种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
三、归纳方法,反思效果
以上对运用单音节词语概括的方法,提升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效率进行了探讨,这三种具体方法在实际过程中,都要遵循一定的思维逻辑过程。我们把其称之为:推断阅读法,即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寻找关键词、分析语义群和确定意图这三个步骤而达到掌握各段、各层、文章大意的阅读方法。进行推断阅读训练可分为三个步骤:
(一)找出关键词,即读第一遍时把关键词找出来。刚开始训练时可以用笔把关键词画出来;
(二)确定判断,即把画出的关键词,在头脑里重新编码,形成自己的判断;
(三)理解意图,即通过回忆,根据自己形成的判断确定所读文章的大意。
运用这种方法,至少有以下三种好处:
(一)高效:就快速阅读的效果而言,它的优势在于快,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处理大量的文字材料,这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对信息检索、筛选、甄别的意义重大;
(二)科学:经过科学、系统地训练的快速阅读,学生整体理解文章的水平和记忆水平都要明显高于传统阅读;
(三)实用:尤其注意的是,这种运用单音节词语概括的方法,提升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效率的方法,比较适合记叙性文体的文章,在说明性和议论性文体中我们还可以探索比较实用的方法。
当然,在使用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不必刻意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要更多地肯定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二)不必刻意词语的单音节,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诸如使用词语、短语概括这样的指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来自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