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2018-01-24 20:21:15)
分类: 理论学习
谈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语文创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它往往是由教师代替,解题、介绍背景及作者、注释字词,甚至这篇文章的整体思路、结构等全由教师一骨脑地讲给学生。很多时候,教师在上课时,虽准备充分、讲课也很到位,可学生的反映却很冷淡,这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自主性。自主感知便是学生自主性的一方面。

    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整体感知是要求学生能在课前,主动利用工具书、辅助材料,自觉主动去自我感知课文内容及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能在上课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要让学生整体感知,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虽然很多教师在喊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在教学实践中,“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陈旧教法却仍会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来。教师总代替学生想这想那,讲这讲那,学生只能是机械的顺从,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即使教师再怎样尽心尽力,但学生们的自学兴趣及积极思维被扼止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就淡化了。所以,课程标准极力要求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感知和领悟,让学生通过自主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有“独特的体验”,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去学。为此,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标》,领会课标精神,感悟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多从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感知的角度去开展教学;教师应站在主导的位置上引导学生自主的去学习。

    二、以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感知的能力。

新课程教学建议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的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既然学生是“个性体验”,那么,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他们所认识出来的知识与情感也许是五花八门的,做为老师就不能以自己的准则去衡量、评价。学生的每一个思维,每一个探索,每一项发现,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不同类型的学生,思维与方式、探究的深度与广度都不尽相同。因此,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说出自己的体验”、“作出自己的评价”,我们就应该予以鼓励,允许有不同声音,创设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心声,这样学生才愿去学。另外,对于学生在自主感知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多接近学生,帮助他们自我感知,启发他们的思维;同时,对他们一视同仁,让他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三、教给学生整体感知的思路和方法。

教给学生整体阅读的基本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整体阅读的方法在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整体阅读的思路可以分为:1读前先思。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前根据文题先推测全文的内容、结构等,然后再阅读课文,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的小说单元,我让学生在感知前先思考标题一些问题。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抓住题目的“拳打”入手,让学生先推测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然后再让学生去整体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再让他们思考怎样打?和打得怎样?这样,学生在整体感知中就能整体把握住全文内容了。又如《范进中举》我让学生先想象范进的身份,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中举后的反应等。然后再让学生对照课文阅读,不管学生思考的对与错,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读中细思。让学生一边仔细阅读课文,一边抓住自己感知印名象深刻的地方去探究。如有些学生在感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过程中,对鲁智深坐在店家门口两个时辰很奇怪;有学生对范进中举发疯觉得不能理解,提出自己的质疑:中举高兴是很正常的呀,干吗会疯了呢?这些都是学生初读课文中产生的最初感觉,也许学生最初的感觉是肤浅的,不成方圆的,而作为老师就应该及时抓住引导学生去探究,将问题深入化,将阅读引向“曲径通幽处”,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得出学生新的思维、新的体验。3读后反思。学生整体感知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课标明确指出了要实现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感知之后能否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细细的感知课文后,有了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把书合上,用心去感受作品中那一幅幅活生生的生活图景,体验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品悟作品深刻含义。如《小巷深处》,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对那位伟大的养母有了深深的印象,教师引导学生不但要从本文的角度去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意义,更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从自身的角度发散思维感悟出自己父母的爱,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消除他们心中的隔阂。

    学生的自我感知必须始于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师首先要诱导学生读书,强调阅读与学文的关系,养成百读不厌的好习惯。同时,教给学生感知的思路,另外,也应给他们一定方法,让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不会盲目地去探究。整体感知的方法很多,一般的文章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一是粗读。它是整体感知的初步。让学生用圈点勾画法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及疑难句段。二是精读。反复阅读,利用工具书、资料,解决粗读中遇到的问题,并深入探究文章精彩语段的精髓。三是写读书笔记。诗歌,我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感悟”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诗的形象与内含。小说我采用“四句法”,第一句是“本文写了一个……的故事”;第二句是“……是一个……的人”;第三句是“……用得(写得)好,写出了……”;第四句是“读了本文,我懂得了(体会了、学会了、意识到了)……”。四句话,让学生从内容、人物、语言、思想有了一个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同时,四句话,四个话题,答案全由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感知来决定。总之,感知的方法不是单一的,教师能够让学生有了底,又不束缚学生的思维的发散,这样,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落实到位。

    四、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整体感知的思路和方法,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以浓厚的热情进入自主阅读的状态,还更要鼓励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敢于质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促进求知的内在动力,人们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有百般的热情,积极去探索。为此,我们应尽力去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如引用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歌曲,或提中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等。当学生有了疑问,教师要鼓励其说出来,而且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要视,允许求异思维。

    总之,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要相信和依靠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整体感知入手,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就一定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