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玩具《螺丝拼装组合》

分类: 教育随笔 |
一、设计意图:
《幼儿发展指南》科学部分中有这样一段话,“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装或动手自制玩具。”
我们提供的螺丝拼装组合正符合《指南》的这一要求,通过我们提供的螺丝、轮子、木板、盒子、竹筒等半成品材料,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倡导儿童自己动手自制玩具更是依据儿童特点,保障儿童游戏权利及促进儿童发展的需要。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玩具的过程也是“玩耍”操作材料的过程。同时保障他们游戏的权利。在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完成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几个孩子一起操作,体验合作的快乐。在拼接的过程中,幼儿遇到困难,自己探索,通过尝试各种方法,最后拼装成功。所以我们设计的这套组合旨在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操作能力,释放孩子的天性。
二、作品外形和结构:
用螺丝和木板拼装制作的家具,螺丝和纸盒、木板、木头做的轮子拼装的各种车,螺丝和竹筒拼插的大炮等,所有作品都能重新拆开重新组装成不同的造型。
三、作品主要功能和特点
通过我们提供的螺丝、轮子、木板、盒子、竹筒等材料,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动手进行拼接,可以拼出不同的家具如:桌子、椅子、床、鞋架等,还能拼出各种各样的车如:汽车、火车、平板车等。拼接完成以后孩子们可以尽情的玩自己制作的玩具,还可以把玩具提供到区角中,让其他幼儿一起来分享,孩子们能充分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整个过程充满趣味性,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完成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几个孩子一起操作,体验合作的快乐。
四、作品制作方法
轮子、木板、盒子、竹筒等材料用电钻钻上与螺丝配套的眼,提供各种长度的螺丝、螺母,用螺丝将各种材料进行合适的组合拼装,如火车的制作方法,将轮子和盒子用螺丝连接起来,用螺母固定,然后将几个小车用螺丝连接起来,装上火车头,一列火车就完工了。
五、幼儿活动片断:
将螺丝拼接的材料投放在区角中,让幼儿进行操作,王家瑞小朋友想拼一辆小汽车,正好让我录下了他装汽车的全过程,他装第一个轮子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难度,一下就装上了,也很快地将螺母固定好,可是到了装第二个轮子的时候却碰到了困难,怎样才能将轮子让他一边一个,成了他走向成功的绊脚石,一会把轮子都装在了一边,一会又拆下来,好不容易找准了方向又不知道怎样穿螺丝了,几经周折终于把汽车装好了,在整个过程中他丝毫没有放弃的想法,一直翻来覆去的试,不行拆了重新装,经过反复的拆装之后终于小车拼装成功,从他的表情中我看到了成功之后的那种满足感,他反复拆装了半个多小时而不放弃,足以看出小小的一根螺丝引起他多么浓厚的兴趣。
我
六、教师指导策略
维果茨基非常重视幼儿与成人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认为成人可以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地支持、引导和促进幼儿的认知活动,使其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他把幼儿的发展分为现有发展水平与未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指幼儿不需要成人的帮助自己就能独立做的事情;未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经过幼儿的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构成了幼儿当前的“最近发展区”。成人的任务与作用即在于积极主动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与探索,帮助幼儿从现有发展水平向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前进。教师可采用平行介人的影响策略介入幼儿之中,以同伴的角色与幼儿交谈,使幼儿受到启发、影响的一种教学策略。它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关于教师“适时”指导的精神要求,一般在以下两种情况中运用较多:
一是幼儿碰到困难求助于教师时。在此情况下,教师应不急于马上给予答案,而是介入幼儿的操作,与幼儿共同探索,如用同伴的口吻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汽车连贯的跑起来?”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和观察比较,让幼儿自然地获得直接体验,掌握技能,发展想像力、独立性和坚持性。
二是幼儿转移主题或半途而废时。幼儿注意力极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干扰,经常会出现转移主题或半途而废的现象。当幼儿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应同样用同伴的口吻,鼓励幼儿坚持到底、获得成功。比如:“汽车拼好了能开着汽车去玩耍是多么开心的事情啊!”激起幼儿坚持到底取得成功的愿望与行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坚持性、目的性的发展。
总之,平行介入的影响策略旨在营造一种师生间平等、宽松、和谐交流与沟通的氛围,并通过这种氛围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
所谓适度指导当幼儿向教师寻求帮助时,教师应充当一名“二传手”的角色,在接到来自幼儿的求助信息时,不急于将答案抛出,而是恰到好处地向幼儿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给幼儿留下思考和解决的空间,让幼儿自己成为问题的最终解决者。这不仅能使幼儿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而且能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的指导应旨在“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充分去探索”,而切忌以过多的语言和示范“制造幼儿统一的经验”干扰幼儿的创作思路,抹杀幼儿的想像空间。
所谓适当指导就是要求教育者在指导时用正确、灵活多样的方法,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制作材料运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不同能力、不同性格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指导手段。如对一些简单的、易操作的玩具制作活动,教师可尽量多用语言启发,而对复杂的、操作要求较高的玩具制作活动,则可多用演示的方法;对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多用口头指导,且不要过于具体,而对那些能力较差的孩子,则要指导得具体一些,甚至动手教,再逐步过渡到放手或口头指导。
李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