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三个层面
(2016-06-30 15:41:02)
标签:
次弟层面儒论语文化 |
我们细说一下《论语》,其实《论语》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从表面看起来是孔子说的话,尤其前十章80%都是孔子的一句话,没有对话,比如:“巧言令色,鲜以仁。”这一句话你还不知道是对谁说的。后十章有80%是孔子的对话,一问一答,这一问一答还好一点。那么表面看起来是孔子以及孔子的对话,包括孔子弟子的话语记录,但其实内含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认为论语只是部史学材料,一般学者会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认为在历史上有孔子、子路等这些人,所以在解释《论语》时就会大量运用《史记》,《左传》各种历史材料来去恢复当时的语言环境,以及恢复了解子贡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是什么样的人,用大量的历史背景去呈现这段话的语言环境,这是把《论语》当历史材料。在第一个层面做得最好的,我个人认为是南老,南怀瑾,大家知道他老人家不是专业儒者,是一个极具爱国精神的文化热爱者,他对《论语》的诠释集成了他对佛家、对历史、对文化及民俗的掺杂整合,如第五章“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第二个层面必须是专业儒者才能做,儒和儒家学者有很大区别,打个比方大学里开个佛学的课程,要教授去传授佛学知识,教授要研究佛学,但他跟真正寺里高僧大德一样的吗?你真正求佛法去到大学听教授讲还是去寺庙里学?这也就是佛家与佛家学者的区别。同样的道理儒和儒家学者的差别也是这么大,学者只是学者,他不是真正的儒,而走进第二个层面必须是真的儒才能做得到,像王阳明、朱熹。什么是第二个层面,随便抛出一句话就会对你当下的生活和事情的困惑有指点。你有什么困境王阳明《论语》里面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一句话就可以照亮你的人生。第二层面是从《论语》里随便拿出一句话来就可以点亮你,和第一个层面不一样,第一层面像电视剧明白里面有什么事,做了什么事,而第二层面是里面的一句话和你当下的生活结合,发现这句话具有指引你整个人生的作用,任何的话拿出来都可以,它像珍珠一样,拿出来就能照。第二个层面在王阳明的《传习录》里面可以见到弟子出现什么事情时王阳明用《论语》去指导。
但《论语》不仅有第二个层面,他还有第三个层面。我现在还没有找到现成的版本把第三个层面讲出来,第三层面应该是很罕见的,这也就是说我为什么不做课程而做《论语》,包括这次出来和大家一起探索《论语》就是我们一起来去找第三个层面。什么叫第三个层面?为什么《论语》的“论”字发音是二声lún,而平时是都读四声lùn,其它地方叫讨论啊,议论……大家了解这个差异,这个字一般在平时不用二声,只有放在《论语》这儿才是二声。很多人不接受认为是民间的俗语,认为孔夫子和弟子讨论的语言整合叫四声《论语》,议论纷纷。二声论lún不要以为发音不同,而它的意思是不同,经是准则的意思,永远不会发生变化。而论的甲骨文去言的部分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