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鉴赏之赏析诗句(2019.07.21)

(2019-07-21 15:13:29)
分类: 诗歌鉴赏习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饯临海太守刘孝仪、蜀郡太守刘孝胜    萧纲

碣石临东海,峨嵋距西候。两杜昔夹河,二龙今出守。方无夜犬惊,向息神牛斗。

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念此一衔觞,怀离在惟旧。

【注】两杜:西汉杜延寿、杜延考两兄弟,仕途顺利,分别出任河南、河内太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碣石临东海”与曹操《观沧海》中的“碣石”均为实指,是诗人到达并赋诗之地。

B.“两杜”运用典故,“二龙”运用比喻,言简意丰,表达了对二刘的赞美、期许之情。

C.“夜犬”不惊,“神牛”息斗,一切喧嚣嘈杂都已消失,表现出饯别之夜的平和静谧。

D.本诗记事,写景,抒怀,层层推进,脉络清晰,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友人的惜别之情。

15.本诗“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两句为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安乐宫   

深井桐乌起,尚复牵清水。未盥邵陵瓜,瓶中弄长翠。新成安乐宫,宫如凤凰翅。

歌回蜡板鸣,左倌提壶使。绿蘩悲水曲,菜萸别秋子。

【注】安乐宫:三国时期,吴国所筑官殿,在武昌。邵陵瓜;一说东陵瓜。召平,秦东陵侯,秦亡,于长安东城种瓜。左倌(gun):汉恒帝时宦官,封上蔡侯。绿蘩:绿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汲水,惊起了深井边桐树上乌鸦,动静结合,写出安乐宫如今破败的景象。

B.运用典故,写安乐宫中的水如今只能在瓶中泛着绿色涟漪,表达昔盛今衰之感

C.宫殿精美,歌声回响,拍板声悦耳,内侍忙碌,展现了安乐宫昔时的繁华盛况。

D.虽同为怀古作品,但此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

15.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5. 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赠黔南贾使君  黄庭坚

绿发将军领百蛮,横戈得句一开颜。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问道山。

春入莺花空自笑,秋成梨枣为谁攀。何时定作风光主,待得征西鼓吹还。

[注]贾使君奉命征西之际,诗人以此诗相赠。贾使君,时任黔南知州。崆峒,道教名山。贾使君在崆峒山下有园林。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贾使君统领百蛮之地,横持长戈、即兴赋诗,可谓文武双全、意气风发。

B.第三句运用张良圯下得授兵书的典故,意在赞许贾使君熟读兵书,富有军事才干。

C.第四句肯定了贾使君精通道家之理,表达了贾使君对返璞归真、潜心修道的欣赏。

D.尾联通过设问,在何时做故园风景主人的问答中,表达对贾使君征西成功的期许。

12.这首诗的颈联向来为后人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这首诗的颈联尤为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别韦参军(节选)   高适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将世人和韦参军对我的态度对比,暗含自己对友人的感激和不被赏识的辛酸。

B.三四句既表达能和韦参军相交如此之久的欣喜,也写出自己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

C.本诗七八句,写诗人与韦参军即将分别,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舍与惆怅。

D.结尾写离别而不显颓废,惜别仍发豪放之情,与《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意相近。

15.请结合全诗赏析“弹棋击筑白日晚, 纵酒高歌杨柳春”。(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注】省:记,忆。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霜栽:指野菊。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 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C. 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 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

12. 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

B. “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出一个细雨笼罩的凄清沉重的场面。

C. 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

D. 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14.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6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注]    李白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赢。

[注]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李白晚年漂泊东南时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盛赞升州,从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写升州历史悠久和江山多娇。

B.颔联巧妙称颂王忠臣人贤名高,天子“借”此“忠臣”以治国抚民。

C.颈联借用“一边静”“万里清”的海江之景象写天下安定太平的盛况。

D.诗以赞其地起,以颂其人承,以言时局转,以抒己怀收,脉络清晰。

15.本诗的尾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宋)韩淲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潘邠老:传北宋诗人潘大临,字邠老,其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名闻遐迩。后世多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韩淲:南宋诗人,有高节,从仕不久即归乡,作此诗时年约40岁。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行藏: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的景象恰相吻合,于是即景生情,落笔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但妙合无垠,别成佳作。

B. 第三句写自己虽在中年,却已有年届晚境之感,老眼昏花,健忘到记不清行路,索性不再把远近放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的悲慨,又有不戚戚于此的超然。

C. 第四句紧承上句,抒写胸臆,说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胸怀坦荡,壮心尚存,全句呈现激扬的情绪,但“任”字的使用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

D. 第三联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带给诗人无尽的痛苦感伤。两句一放一收延续上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之风。

15.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6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离果州作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

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注】陆游离夔州赴四川宣抚使司任职,途径果州时作此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上阕首句选用多个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红”与“绿”的颜色对比也十分鲜明,为画面增色不少。

B.“春光还与美人同”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光比作美人,极言春天景色之美,目的是表现词人对春景的倾心喜爱之情。

C.“分袂”是分手、离别的意思,在意思上与题目中的“离”字相呼应。同时,词人用“眷眷”和“匆匆”两个词来形容相聚的深情和分离的不舍。

D.“只道真情易写”是从常情着想的预计,“那知怨句难工”是实践后的体验。“易写”与“难工”对比,极言惜别之情的难以表达,进而体现情之深切。

15.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对本词进行赏析。(6分)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4.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

15.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念奴娇·闹红一舸  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3分)

A.词开头描绘了一种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开时节,词人曾乘小舟荡漾在荷花丛里,一对对鸳鸯伴着船儿戏水。

B.连绵成片的荷塘中人迹罕至,满目只有荷叶荷花,“水佩风裳”本指美人的衣饰,此处喻指荷叶与荷花。

C.下阕首三句承上启下,表明在不知不觉间光阴飞逝,只有荷花还留在原地。词人巧用比喻,将荷花刻画成痴情仙子。

D.天色渐晚,诗人不忍心离去,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还有高柳、老鱼都在挽留自己,表达出词人的深切眷恋之情。

15.本词上片中“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一句,广受称赞。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4~15题。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揭傒斯

两髯背立鸣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

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鸣篷下坐。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3分)

A.首句描写摇橹的船家,从背立的身影和飘拂的须髯可知,这是两位颇有年纪的老翁。

B.次句通过“短蓑开合”的动作,既刻画出船家摇橹时的俯仰之态,也暗示江风之大。

C.颔联将视线投向江岸,只见两位白发老人并立沙岸,絮絮而语,仿佛正等待什么人。

D.尾联写诗人置身篷中,不觉船行已远,推篷一看,不知何方,只见白鸥翩翩飞过。

15.“青山如龙入云去”一句写景传神,请简要赏析。(6分)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

【注】方壶:神话中的东海仙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亚:通“压”,俯偃低垂。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

C.“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诗人着重渲染风猛、浪高、水急的特点,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D.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这两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旷古未有的技巧,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炼的概括了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15.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6分)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

B.诗人登上快阁,在晚晴余晖里倚栏远眺,“倚晚晴”三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

C.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会暂时流露出喜悦之色,而一个“横”字却又传神地勾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

D.尾联以景结情,作者看到眼前的“归船”“白鸥”,想到人生羁绊、为官艰辛,真心希望自已早日脱离官场,回到家乡。

15.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6分)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江城子    【金】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西北神州”二句:金朝曾占有南宋西北疆域,当时又被元人所占,词人与金朝有志之士痛心国丧,欲救国而不能,只得聚会新亭,一洒忧国之泪。三十六峰:指嵩山。钓鱼坛:在浙江富春山,相传是东汉高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起句突兀,写醉中闻鸡起舞,表示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自己心系社稷,欲有所为。

B.“古来豪侠数幽并”一句承上启下,既谓己尚存豪侠气概,又引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C.下阕“他日封侯”一句,舍我其谁的自信豪壮溢于言表,体现了词人清雄豪放的风格。

D.全词情感多处顿挫起伏,而贯穿其中的基调是理想与境遇的矛盾所带来的深沉痛楚。

15.全词两处写景,即上阕“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与下阕“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6分)

 

 

 

 

 

 

十八、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嘏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注】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杜若,香草名。海门,河流入海之处。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

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

C.颈联作者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

D.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束,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15.后人读此诗颔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6分)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士雅与刘琨,均为东晋爱国将领。顽石,指当年诸葛亮堆成八阵图的石子。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3分) (   )

A.起头两句以问句开头,点明“中原一恨”的原因是南北分裂,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B. “却似”三句是说长江本如水晶盆那样完美,却因两点孤山而白璧有瑕。暗指金瓯有缺。

C.“看来”两句是说天意不让我们拥有士雅和刘琨这样的将领,表达了对收复大业的悲观。

D.词人借拊顽石,想象与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酌酒细论,其对统一大计的关切溢于言表。

15.“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的精妙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6分)

 

 

 

 

 

 

 

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林景怡

天鸡弄喔咿,残星在斜汉。整衣出幽扉,山城漏初断。

微微水风生,冉冉田露散此时游葛天,淡然空百羡。

海色上寒梢,渐识梅花面。

【注】林景怡,宋末元初的遗民诗人。葛天:即葛天氏。《吕氏春秋·古乐》张揖注葛天生,三皇时君号。”海色:将晓的天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标题是“晓起”,全诗却不着一“晓”字,诗人通过“天鸡”“残星”“幽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晨起郊游图。

B.诗中前六句描写破晓风物,其中营造出了一种凄冷气氛,极其容易让人联想到诗人在亡国后的孤独处境。

C.这首诗完全是按照时间先后展开的。诗歌七八句的“游葛天”、“空百羡” 表达了作者鄙弃社会现实之意。

D.本诗一二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均采用了视听结合的表现手法。

15.“海色上寒梢,渐识梅花面”这两句诗奇妙无穷,请你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二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经西坞偶题   温庭筠

摇摇弱柳黄鹂啼,芳草无情人自迷。日影明灭金色鲤,杏花唼喋青头鸡。

  微红奈蒂惹蜂粉,洁白芹芽穿燕泥。借问含颦向何事,昔年曾到武陵溪。

【注】唼喋:水鸟或鱼吃食。奈:果树名。武陵溪:据《幽冥录》记载,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无法返家。后在溪边遇仙女,仙女款留二人半年。后世遂把“武陵溪”用作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女的典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纤弱柳枝、啼鸣黄鹂、明灭日影、金色鲤鱼为全诗营造了声色并茂而又迷离惝恍的意境。

B.“芳草”一句诗人将芳草拟人化,意思是虽然人有情,对芳草喜爱欣赏,而“芳草”却我行我素,荣枯生长,不谙作者内心。作者触景生情,抒离家思乡之愁。

C.尾联一问一答,借“武陵溪”一典,点明此诗主旨。

D.作为晚唐“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这首律诗辞藻华丽,称艳精致。但内容仍以男女离合之情为主。

15.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  (6分)

 

 

 

 

 

 

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春  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B.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C.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D.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15.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6分)

 

 

 

 

 

 

二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释】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都员外郎。水曹郎;水部员外郎。粱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朱代的孟宾于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曹郎。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诗人曾自注:“捡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以自嘲的口吻开头,说只能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又含有几分牢骚。

B.颈联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是夸张愤怼之语。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地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15、请赏析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6分)

 

 

 

 

 

 

二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登剑南西川门感怀    陆游

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深思看太平。

【注】剑南西川,唐藩镇名,治所在今成都市,后常为军阀割据。陆游曾应宣抚使王炎之邀,进川一年,投身军旅;很快奉朝廷之诏,入蜀为地方官,与诗人范成大诗酒唱和,辑有《剑南诗稿》。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投老:垂老,临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既点题,交代了身份与处境,同时叙写登楼伤情,思接千载,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B. “吴京”一词运用借喻,把南宋的都城比作眺望中的古都南京,抒发了对南宋朝廷的牵挂。

C. 颈联叙述诗人身处条件恶劣的地方,疾病缠身,生活困窘,叙事中渗透着感伤和无奈。

D. 尾联中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建言献策,同时表达了垂老的自己渴望太平的愿望。

15. 颔联“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好在哪里?请从语言和表达技巧角度简要赏析。

 

 

 

一、14.A

15.用白描手法写景。麦子将熟之季,夜晚凉风习习,拂动帘幕,雨水交汇成道道细流,文字朴素简练,画面清新明净。精于炼字。“绕”字赋凉风以情态,写出风的轻柔以及带给人的舒爽之感。(一点3分。)

二、14.A(“动静结合”不正确,诗中没有写安乐宫的“静”。)

15.运用拟人手法,写池水边长满蒿草,茱萸子被秋风吹落。呼应上文,描绘出一幅荒凉衰败的秋景。渲染了悲凉萧瑟的氛围,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一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三、14. D(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15.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四、11.C(第四句联系全文可知,此句意在勉励贾使君西征建功立业后再返回崆峒故园。)

12.运用拟人手法,以黄莺、春花欢笑和梨枣成熟等待采摘,写出美好风光,生动活泼。用字精当,“空自”“ 为谁”表明莺花无人欣赏,梨枣无人采摘,暗示故园无主。引起下文对贾使君征西凯旋,重回故园的期许。

五、14.B(“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15.描绘了一幅幽深静谧的山林清晨图景。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反衬出自己在世俗中奔走,表达内心的无奈、凄苦。 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与尾句呼应。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每点2分)

六、14.B(“交往之久的欣喜” “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均不当,诗人认为相知百年的的人才有如此的交情,突出我和韦参军情谊深厚。辞为拒绝之意,意为韦参军从未以家贫为由拒绝我。)

15.通过虚写,回忆和韦参军一起弹琴、下棋、击筑、喝酒、高歌的恣意生活,突出两人友谊的深厚;通过对比,将过去欢乐与如今的离别惆怅形成强烈的反差;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更好地表达诗人在面临分别时,内心的不舍。(每点 2 分,共 6 分)

七、11. B   

12. 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运用叠词,“冉冉”“涓涓”,由外在环境写到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谐。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结构严密。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6分)

八、13. D (尾联为“直抒胸臆”)

14. “迟”、“重”二字用意精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漠漠”、“冥冥”运用叠词,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是感情更加缠绵浓重;作者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写照。(每点3分,答出两点给满分)

九、14.C

15.尾联意为:你应该还需救赵良策,不要忘记我这个侯赢的存在。(2分)诗人借典故自比侯赢,虽晚年漂泊,但仍希望获得王忠臣的任用;(2分)尾联卒章显志,表达出作者想要为国效命、建立功勋的愿望,格调陡升。(2分)

十、14. C   

15. 尾联运用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景写情)的手法,用“今古骚人乃如许”收束前三联的万千感慨,但又不具体点明,只用“乃如许”三字概括;而尾联后一句也不解说这如许的感受究竟为何,而是宕开一笔,以眼前的苍茫暮色和耳畔的澎湃江潮收束全诗,拓展诗歌意境,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使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产生“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十一、14.B(比喻修辞是用作别美人的心情来写自己恋春、惜春的感情,以及与朋友的分别之意)

15.上阕以写景起笔而以抒情作结,景中见情,借美丽春景的易逝写惜别之意(3分);下阕以抒情起笔而以写景作结,写花月半廊、柳桥轻风的画面,表现了前程之轻快与分别之怅惘并存的情感,有余味不尽之感(3分)。(“上阕借景抒情,下阕以景结情”亦可)。

十二、14.C(“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错,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

15. 首联选取“落叶”“鸿雁”“长江”的典型意象,点明季节,描绘了一幅凄凉寒冷的深秋景象。(2分)一个“寒”字,既点明题目中的“早寒”,又渲染秋天的寒意,还烘托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2分)首联采用起兴(借景抒情)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作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2分)

十三、14.C(“词人巧用比喻”有误,“将荷花刻画成痴情仙子”为拟人,“青盖亭亭”为比喻。)

15.构思巧妙:想象荷花的香气仿佛飞入了诗人的诗句,用语新奇。(2分)手法巧妙:“嫣然”照应前句之“玉容”,暗含拟人,将荷花当作美人;(1分)荷花于风“吹”、雨“洒”中的“摇动”又与“冷香”在视觉、触觉与嗅觉上相通,(2分)“飞”字巧用比拟,化静为动。(1分)

十四、14.C(“仿佛正等待什么人”不恰当。句中“何人”是诗人的内心活动,似问而非问。)

15.比喻生动形象:远方的青山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如一条长龙;山间云雾缭绕,青山时隐时现,又如长龙入云。

充满动态美:诗人从船上遥望青山,而船在行进之中,加之云雾变幻不定,所以感觉青山有一种飞动之势;“如龙入云”将山的意态形神写活了,并衬托出船行的迅捷。(每点3分) 

十五、14.D(“咫尺”只是表示画面小,但并不一定是“一尺见方”)

15.诗的最后两句意为: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2分)这里运用典故,诗人以索靖自比,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2分)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的画逼真传神,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精绝无比。(2分)

十六、14.D(D项“以景结情”不当,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且“归船”“白鸥”是想象之景。)

15.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也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

十七、14.C(并非自信豪壮,而是壮志难酬,青史无名的愤懑不甘)

15.上阙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将嵩山三十六峰比作剑气直冲星斗的宝剑,渲染出豪壮的意境。(2分)体现词人渴望大展拳脚,收复失地的凌云壮志。(1分)下阙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描写钓鱼台上风雨如磐,天地迷冥,营造出悲戚迷茫的氛围。(2分)强调词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不得已而隐逸的忧愤和感伤。(1分)

十八、14.D(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提升了诗歌的格调”错。诗歌所表达的是愁苦如万里春江,绕矶远逝,使得思乡之情更加绵长浓郁,而非消解。再者以景结语扩大意境,并未提升格调。)

15.虚实结合,今昔对比;(1分)上句想象:身在异乡春风乍起,想故园何处风吹柳拂,但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2分);下句写实:远离故人,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实感叹已身“雨雪霏霏”之风霜;(2分)两句虚实结合,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

十九、14.D (诗意是天意向宋,就缺优秀的爱国将领,也没有悲观的情绪)

15.该句意思是说,初夏正需一场及时雨,以清洗从北方刮来的尘土。用了比喻的手法。“雨”比喻宋军,“北尘”比喻金人的统治。形象地写出了水深火热之中的北国人民,亟待宋军挥师北上,把他们从金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的心情。(每点2分)

二十、14.D(本诗一二句是视听结合,而陶诗只有视觉没有听觉。)

15. 以景结情,作者在诗歌末尾用梅花来表达创作意图,是点睛之笔;化静为动,一个“上”字把静态的曙色写得动态十足;象征手法:用傲寒梅花的冰清玉洁来象征诗人的高尚气节。

二十一、14.B(“抒离家思乡之愁”不当,本诗抒发物是人非的惆怅)

15.奈树花开,颜色微红,惹来采粉的蜂蝶;燕子做窝筑巢,泥土中含有洁白的芹芽。(1分)这两句写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天到来时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2分)作者以乐景衬哀情,(1分)面对如此美景,抚今追昔,不由双眉含愁,顿生物是人非的惆怅。(2分)(如答“触景生情”可酌情赋分。)

二十二、14.A(“充满生机”不对,“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

15.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以景结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若答“对比,想象的美景与前文荒园的现实萧瑟之景形成对比”也可)(每点2分)

二十三、14、B(“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的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而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的罪人。所以诗人以逐客自命。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并非夸张愤怼之语。)

15、联想、想象丰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诗人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城)“好竹连山”,顿时产生了“知鱼美”和“觉笋香”的意趣,找到了自已的独得之乐,表现出诗人对来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的题意,也表露出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每点3分,结合诗句分析且言之成理即可)

二十四、14. B (“运用借喻,把南宋的都城比作眺望中的古都南京”错误,“吴京”一词运用借代手法,明写眺望古都南京,实则抒写对南宋朝廷的牵挂。)

15.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见不到旧友的惆怅之情和暮云四合的景象融为一体,游子思归之情和又一年春水上涨之景相融。用词准确,画面感强。一个“合”字,将傍晚时分云雾漫天的景象生动描绘出来;一个“生”字,准确再现了春天冰消雪融,江河水涨的画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