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事件是出版事故?还是一段社会现象?
(2022-06-04 13:08:01)
标签:
财经教育体育 |
分类: 教育 |
人们质疑:为什么问题教材用了这么多年才发酵?若是你回头看看近20年的世风社情,可以不再疑惑。
1 从社会文化视角观察:
近20年,国内流行仰视美欧文化,由此就反映到中小学教材、教辅资料、儿童读物也是必然。举一例,数学教材问题插图引起公愤,根源在哪里?创作者是在刻意倡导西方审美观。吕敬人直言“通过教材设计影响审美,用10到30年改变受众”。
近20年国内仰视美欧文化的风气流行,由此让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日盛。举一例,岳飞《满江红》、诸葛亮《出师表》、范仲淹《岳阳楼记》都可以被一个个很具体的原因所剔除,眼见着中国文化宝库要被一点点掏空。
2 从社会教育视角观察:
近20年,国内仰视美欧教育,尤其是在京沪大城市,送孩子留学成为风尚,从大学生留洋演变到中学生、小学生留洋,央视播出小留学生电视剧在京城媒体还引出一阵阵热议。与此同时,开始有人把美欧公立教育视为中国教育改革标杆,褒扬美式《快乐学习》。
美国教育体系是典型双轨制,贵族学校培养社会权贵,公立学校培养低文化市民,所谓《快乐学习》实质就是“低文化教育”。
举两个熟人家的实例:一家小孙子是美国公立小学二年级学生,一天只学一个单词。一家孩子的同学,数学成绩在班级倒数,到了美国就被同学老师称为“数学天才”。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国高文化优才并不是美国基础教育培养的,或是来自移民或是家庭个性化培养的,谷爱凌也是妈妈培养的。
数学教材为什么要插进去那么多图画?想一想,培养小学生心算能力非常必要,当属小学数学课的重要任务。可是现在的教材似乎有意是在加强“看图点数完成计算”的能力,这如同是进了小学大门还吃“幼儿园伙食”,像是“弱智化教学”,孩子如何长大?
讲实在话,任何人理解和研究数学都需要静下来,让头脑进入数字世界,此时那些五颜六色的花花绿绿图画都是帮倒忙,属于“低文化教育”的常用教具,还是减减吧。
3 从教材出版视角观察: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教材出版发行的商业运作在不断变化,近20年已然大致成型。就以出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教育部聘请大学知名教授担任总主编,由他邀请四位主编,由主编再邀请其他编写人分担创编,这就很类似工程项目的层层转包,分工负责。虽然是集体创编,有审有校,但是在项目群体中,邀请人和被邀请人、知名教授和其他教师之间的“圈子”关系,工作中有利有弊,大致讲:教材数量有保证,质量难说清。
4 转变风气需要社会澄清,对教材事件应该不只是整改追责。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关键在于坚持让年青人“平视世界”。
举一例,那些与世有贡献的洋人应该宣传,但是好人好故事好情感好事件在世界各国都有范例,中国也不缺,我们不需要再把老外放进教材了,讲中国故事更接地气。一方面平视外国文化,一方面要更多宣讲民族文化,这是世界文化界的通识。想一想,我们一讲童话就是白雪公主,老外一讲童话却是不会说起孙悟空的。
从教材出版角度看,关键要在出版群体之外增加审核,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教科书审核制度。从国情出发:
1) 增加教材道德审核,责令妇联承担,与教育界出版界无关联。此时,教材出版体系的自审自校依旧,教育部职责依旧。
2)增加教材实用性审核,安排几家中小学对新教材试用一个学期,修改后再推广使用。如果把新中国教材出版划分三个阶段:1949-1966、1978-2000、2001-2022,建国后17年的中小学教材体系最严谨,近20年的中小学教材体系最不严谨,教师和学生怨声最大,教育部却没有关注。
今天,教材整改已成共识,如果不是脚痛医脚,世风需要澄清,当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就是一个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