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家怎样认知广西农村“十五娃”?
(2022-03-24 11:09:47)
标签:
财经体育教育 |
分类: 经济 |
消息1 :今年2月,由携程集团创始人梁建章、前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等人设立的“育娲人口研究”发布了《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
此报告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估算各种育儿费用,得出结论:中国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平均成本为48.5万元,广西平均成本为36.96万元。
消息2:今年3月,据广西网报道,1995年至2016年广西有一对农民夫妇共生育4男11女,4个孩子已参加工作,其余11人在校就读,其中高职1人、中职3人、中学1人、小学5人、幼儿园1人。
把这两个消息串联阅读,根据报告,在广西养育15个娃的成本似乎需要554.6万,按照18年平均分摊,每一年成本30.8万。这一对农村夫妇每一年实际收入有多少呢?
据报道:1994年二人同在广东中山某建筑工地务工,相识后确立恋爱关系,回到广西容县黎村镇太和村生活。2015年经脱贫攻坚精准识别,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标准享受了教育、医疗、低保等帮扶政策。2019年底达到脱贫标准,予以脱贫。
就此要想一想:发布生育成本报告的学者们,对这家生育15娃的“养育成本”如何认知?
是不是《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的成本结论不接地气?
若是根据不接地气的数据来决定推动生育的政府财政补贴,这样的决策科学吗?
感觉有必要提醒三点:
1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以及各种物价来估算各项育儿费用,这个估算很不科学。
2 国之大者,发展不平衡是国之常态,对于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必须分别调查,掌握实情,由此决定不同施策。
今日中国,东部人家不生不婚比较多,西部人家多儿多女比较多,这些实情或许超出学者们的想象。在电脑前推算不能代替实际调查,从报表数据来推算新数据并由此提出新政策,不靠谱。
举个实例:这两年接触过两位做家政的甘肃妇女。一位家中有3个儿子,大的工作,小的还在上学,她到城里打工给大的准备彩礼。另一位家中有2女1男,大女儿上大学,两个小的上中学,她来打工就是供孩子读书。
这两位谈到孩子时都很愉快,甚至有些骄傲,都不后悔生了三个娃。由此给我的 感觉,中西部多子女家庭不少,比我们的想象要多,学界和媒体对此都没有察觉,没有关注。
3 实际有多个因素影响人们在生活中的选择:是否结婚、生娃、生几个娃?
时下舆论中对财务压力谈论最多,但是至少有一个因素不亚于财务成本:人的生活能力有差别。家庭过日子,同样的收入,生活能力强,日子过的舒服,生活能力差,日子过的困难。
同样是带孩子,生活能力强的说:“带一个孩子也是带,带两个更容易,大的就可以帮着带小的”,生活能力差的说:“带一个孩子就累死了,别想再要第二个”。
电视节目《焦点访谈》反复在讲:让事实说话。
人口生育调查必须深入实际,必须区分东部中部西部、城市乡镇农村。不能纸上谈兵,从数字到数字。
想一想,当学者们确认在广西养大一个娃需要支付36.96万时,却有个人家养了15个娃,4个工作、11个在校就读,其中高职1人、中职3人、中学1人、小学5人、幼儿园1人。
再想一想,在媒体报道各方呼吁应该放开三胎时,至少在甘肃农村三子女的家庭并不稀少。
国之大者,认知民生既不能囫囵吞枣,也不能人云亦云。
犹如扶贫,解决少子化多少也要讲讲“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