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积德是社会文化现象,例如捐资兴学修桥铺路造福乡里,古来有之。西方经济学界称其为公益慈善,把它定格为“社会三次分配”。如此是把文化现象作为经济现象,高抬为社会基本分配制度,真就科学吗?
买到假货上当,古玩市场捡漏,小偷得手,彩民中奖,这些都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只要财富的控制权有了改变,就是财富再分配。但是,经济学定义的“社会财富分配”不是泛指一般的财富再分配。它是面向社会大多数人的基本分配渠道,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经济基础。
公益慈善肯定是不够资格可以定格为社会性财富分配,它只是一种规模有限的财富再分配。
1 必须认知公益慈善不担负社会责任。
个人收入定格为社会一次分配,社会福利定格为社会二次分配,此二者覆盖面广,形态稳定,不可缺失,对社会治理大局担负重要责任,关乎社会兴衰。
公益慈善不同,它飘忽不定,时有时无,时大时小,覆盖面不定,时东时西,相对于社会大局,不可能担负起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若是把它定格为社会三次分配,完全不够资格,西方经济学界是在“做伪”。
2 必须看清公益慈善体现着资本的随心所欲。
百姓捐资有限,所谓公益慈善大部分是资本大户出钱,开一张支票就可以超过社会几个月几年的捐资。资本大户做慈善必有他自己的选择,随心所欲很自然,对此社会只有建议和评价的资格。例如潘石屹捐资给美国高校,他人可以提出非议,却是谁也不可能干预。
3 必须透视公益慈善让资本可以牟利。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过往修桥铺路造福乡里是行善积德,属于社会文化现象,如今已经更多转变为资本牟利的社会经济现象。
例如捐资给美国名校办学,捐资人可以得到子弟入学的利益。再看看索罗斯捐资给非政府组织,他可以得到搞乱他国市场取得商机的经济利益。
既然资本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可以随心所欲,毫不奇怪,它要趋利而动,牟利而行。因为“资本趋利”原本就是西方经济学认定的“天经地义”,所以很容易占据社会道德高位,经济牟利可以被神化为精神高尚,当了婊子仍可以立起牌坊,此时西方经济学提倡政府减税来鼓励资本“当婊子立牌坊”。
4 必须关注 "社会三次分配"在美欧已经失败。
时下“社会三次分配”成为热点话题:一次分配是个体创收,二次分配是群体福利,三次分配是公益慈善。讲的头头是道,实践的结果却是否定的。
近50年来,美欧发达国家都在实践这样的三次分配理论,结果如何?尽管发达国家公益慈善规模在增长,但是那些国家贫富差距规模却始终是增长更多。
世人有目共睹,公益慈善不能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而且慈善宴会越是兴旺的国家,贫富差距越是惊人。例如美国富人做起慈善似乎更加慷慨,但是今天几百个富人可以占有美国近乎一半的财富,美国的贫富差距是更加突出。
此时我们须要想一想,这样的经济理论科学不科学?借用古玩街的术语,西方经济学不是在“做伪”吗?
人类社会最近50年实践给出的结论已经很清楚了,对于西方已经做坏的事情,我们不能做。中国决不可以照搬西方经济学界的“社会三次分配”理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