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社会三次分配”成为热点话题:一次分配是个体创收,二次分配是群体福利,三次分配是公益慈善。讲的头头是道,看看实际,实践的结果是否定的。
近50年,美欧发达国家都在实践这样的分配理论,结果如何?尽管发达国家公益慈善的规模在增长,但是50年来美欧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的规模却始终是增长更多。
有目共睹,美国富人做起慈善似乎更加慷慨,但是今天几百个富人就可以占有美国近乎一半的财富,美国的贫富差距是更加突出。想一想,这样的经济理论科学不科学?
人类社会最近50年实践给出的结论已经很清楚,中国决不可以遵循西方经济学界的“社会三次分配”理论。
在道理上也应该很清楚,对于西方已经做坏的事情,我们不能做;西方至今做不好的事情,我们有可能做好。
这是因为我们不搞单一经济所有制,社会经济基础结构与西方不同,中国有强大的国家资本;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与西方不同,不是以资本利益为中心。看看2020年以来中美社会对抗新冠病毒疫情的实践,这就是客观实例。
谈到未来的社会财富分配,若简言之:
1 关注个体创收,坚持不搞平均。
如此才有社会经济效率,否则谁都不可能富裕,今天讲“更公平”在于创造条件让人们创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并不是推动无差别,不可以促使更多人想着去“躺平”,产生错误认知“干与不干的差别不大”。
2 关注群体福利,坚持普惠。
如此才有社会稳定前行,否则各类阶层都不得安宁,今天讲“更均衡”在于创造条件让人们都可以减少生活负担,避免因天灾人祸失去个人创收能力,奔小康一个不能少。
3 关注国家支援,坚持按需分配。
如此才能长治久安,社会整体得到更公平更均衡,让“社会效率”与“社会稳定”实现对立统一,社会由此稳中有进不停步。武汉决战、汶川抗灾、大病特保、全国减贫都是国家支援。
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是资本理论,所以马克思当年研究社会发展就盯住了资本,今天我们还是要盯住资本。在美欧国家,资本私有,在那里不可能做到第三点,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因为我们有强大的国家资本。
或许可以设想,随着生产力发展,在社会财富分配中逐渐增加按需分配的比重,以此可以更加适应生产力的近一步发展,避开现今美欧已坠入的经济低迷陷阱。
马克思历史观早已经讲清楚:社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经济结构决定了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变革。如是,中国在今天决不可以遵循西方经济学界“社会三次分配”理论,这一点不能含糊,我们不是资本主义国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