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这两件事拉响警报?
(2021-03-17 21:00:48)
标签:
财经体育文化 |
分类: 经济 |
第一件事:央行上海总部印发《2021年上海信贷政策指引》,严查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2020年商业银行更多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帮助小微企业度过疫情带来的经营困局,但是在实践中却是不能避免一些贷款“脱实就虚”。举一例,3月16日媒体从人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获悉,辖内(不含深圳)银行机构已发现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贷款金额2.77亿元、920户。
由此,理应给我们拉响了警报:“经营贷”可以转入楼市,蚂蚁金服“助力小微企业”可以转为助力年青人过度消费,今天在金融市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似已无处不在,想要实际做到“服务实体经济为主体”很不容易。
第二件事:证监会3月1日发布公告从407家申请上市公司当中抽检20家,随后这20家公司居然就全部退出申请。
以往对于欺诈上市惩罚很轻,“信息披露造假”罚款不超20万元,无关痛痒,但是从3月1日起,刑法新规定生效,欺诈上市入刑事犯罪,依罪服刑还要“并处罚金”,不仅罚款没有上限而且要连带处罚相关保荐机构、律师、会计师,一个不少。
让人们吃惊的是,被抽查中签的20家公司个个心虚有鬼,16家撤回申请以后再报,4家直接终止,以后也不再申报。由此,理应给我们拉响了警报:股市里究竟能有几个不造假心虚的上市公司?股市造富是富了谁?有多少投资落实到实业经营?金融业想要实际做到“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体”真是很难很难。
想一想,为什么阻止金融业“脱实就虚”这样难?
1 金融市场“钱生钱”来的快,金融“脱实”原动力强大。
资本要赢利,投资讲效率,这属于客观规律1。大资本凭借市场竞争优势很容易赢利更多,由此社会资本会持续不断集中,这属于客观规律2。规律1叠加规律2,让金融“脱实就虚”动力强大。
回看19世纪,各家资本规模有限,企业产能有限,不愁尽产尽销,营销成本很低,人工成本突出。为了增加利润,资方尽可能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尽可能压低人工成本。《资本论》有大量篇幅揭露和抨击资本疯狂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不断增加劳动时间,尽可能压低工资报酬、大量雇佣童工、使用监工打手强迫工人劳动。
进入20世纪,资本规模增大,大企业产能充裕,为了追求更多盈利,从福特公司制造平民买得起的T型车,到资本关注中等收入群体、关注新兴市场,不断扩大消费市场成了大资本扩大盈利的关键。
到了70年前,大资本已足够充裕,一部分资本进入跨国市场,更多资本“脱实就虚”,进入金融市场“以钱生钱”,随后华尔街成为“资本经营”理论发祥地,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冒出来,金融经济最终压倒实体经济。
相比于扩大生产和扩大销售,在金融市场打滚套利,钱来得更快。相比于扩大生产和扩大销售,大资本在金融市场优势也更加突出。此时规律1叠加规律2,作用力翻倍。
于是,近50年在大资本推动下,华尔街可以日益繁荣,股市可以绑架美国社会,金融理论、金融市场在“脱实就虚”道路上越跑越欢,金融危机也就不可避免。
2 资本在金融市场“打滚套利”,套路繁复让监管遭遇“魔高一丈”。
时下金融界严查严惩,不仅不能令人乐观,而且提示人们更加担心。古人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天的金融市场就是如此,道高不如魔高,“脱实就虚”无处不在,近乎防不胜防。
今天,“资本经营”成为理论主流,华尔街成为金融业发达样板,股票交易、期货交易、债权交易更加虚拟化,“打滚套利”嵌套层次不断增加,一条条消息报道的影响力可以压倒实业成绩,金融业“赌赢”之风成为“正统”不可动摇。
想一想,我们真可以做到顶风而行,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与华尔街金融理论针锋相对?
2021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提出: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继续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金融开放。这看起来,目标不差,如何能够做实?
论坛所言“继续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要不要学习华尔街?论坛所言“继续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金融开放”,要不要“移植”华尔街的层次、领域、力度?
尽管德日两国今天仍然保持制造业领先,但是德日两国的经济理论与美国没有差别,它们只是受限于资本达不到过度充裕,也就不可能移植华尔街繁荣。显然,德日两国并不能作为中国的样板。
从表象看,在华尔街也无人反对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融资服务。从本质看,西方的现代金融业与实体产业存在本质不同:资本获利无需经过企业生产、百姓消费。由此,金融业繁荣不会增加百姓就业、百姓收入,它只会加速扩大贫富差距。所以国家以人民为中心,将来资本充裕也不可移植华尔街繁荣。
时下这两件事,理应给我们拉响警报:金融业想要实际做到“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体”很困难,甚至是一个残酷考验。
令人担心的是:西方经济学以资本利益最大化为中心,以《资本经营》理论为经典,以增加市场效率为旗号,又始终占据主流经济学位置,中国学界很难与其“脱钩”,警报能够拉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