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学界看不惯中国百姓储蓄?
(2021-02-17 09:31:04)
标签:
财经体育文化 |
分类: 经济 |
经济学界一直诟病中国百姓储蓄率高,对此,中国经济学有一个使命:反驳主流经济学谬论,为中国百姓储蓄正名。
对于中国大多数人来讲,家庭储蓄是为了全家人安居乐业过日子。家庭是社会经济的基础“细胞”,每个家庭都能把日子过好,整个社会才有希望“国泰民安”。
1 百姓储蓄存钱是一种“家庭长期投资”。
中国百姓家有储蓄比较普遍,很多都是为了解决长期投资所需,这是一种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家庭理财”。例如:存钱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存钱买空调、彩电、冰箱,存钱买房、买车、准备彩礼。
媒体近日又有报道,春节返乡发现当地男孩子成家需要花费100万。想想这100万当然不是人们随手就能拿出来的,必须预先存钱做准备。
西方精英说中国百姓储蓄“舍不得投资”、“缺少理财意识”、“没有投资习惯”,这是一种不合实情的误识,甚至有些人还是一种偏见、一种出自不良意识的文化鄙视。
2 百姓储蓄存钱出于“有备无患”。
不仅中国家庭有储蓄习惯,整个东亚地区都有储蓄习惯,与欧美不同。
依照农业经济专家温铁军观察:东亚属于农业文明相对成熟的原住民农业地区,不能简单机械地根据西方的理论、西方历史中形成的概念来分析亚洲社会。
在这里,几千年传承着原生态农业文化,人们用最少的资源支撑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不存在“寅吃卯粮”的家庭、家族、国家。
在中国,人们为了安居乐业,国有储备,家有储蓄。因为天有不测风云,必须保持“以丰补欠”的风险意识。由此,人们视“量入为出、勤俭持家”是正经过日子,视“奢侈浪费”是败家。
3 百姓储蓄存钱是社会经济健康的表现。
看一组数据,最近法国人有一个调查,疫情中领取食品援助的受益人:平均年龄48岁,近25%至少拥有学士学位,17%是退休人员,超过85%拥有固定住所,受益者平均收入为每月839欧元(约合6569元人民币),领取食品援助平均可为这些人每月节省92欧元(约合720元人民币)。
如果按照中国人的视角观察,会生出很多疑问:48岁正当年就已经过上“挨饿”的日子?高学历也会挨饿?退休金不受疫情“封城”牵连又何致于“挨饿”?家有房产不是流浪汉却吃不饱在中国也很少见?月收入6千多也需要依靠7百元食物救济来解决“不再挨饿”?
想一想也不奇怪,只要是“寅吃卯粮”靠借债过日子的家庭,疫情一来还真是有全家“挨饿”的危险,这就是超前消费“无备有患”,难免是“屋漏偏逢连阴雨”。
美国媒体曾经报道,在政府发放第一次“纾困”补贴之后,仍有300万人“挨饿”,如果第二次“纾困”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这个数字会上升到2000万。即便是如此,经济学界一次次喋喋不休:中国人储蓄率大约是美国人6-10倍,中国经济要发展,必须向美国看齐。
再看中国,处于封闭防疫期间,政府着力保障民生物资供应,并不需要考虑发钱纾困,因为中国人还没有流行“寅吃卯粮”过日子恶习。
东亚与欧美文化不同,习俗各异,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我们有必要想清楚:西方学界为什么坚持要求中国储蓄率向美欧国家看齐?为什么一定要把中国百姓储蓄变成投资和消费?
林毅夫曾经有一个“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感慨:“通常是看发达国家有什么,就要发展中国家去拥有发达国家所拥有的”,“实际上,没有任何发展中国家按照发达国家的理论去实践而变成发达国家”。
再深一步想想:中国百姓通过储蓄购买大件明明就属于家庭生活投资,为什么西方学界还要反对?坚持要求“把中国人储蓄变成投资和消费”?
西方学界说的“投资”是让人们把资金投向金融市场,家家都买股票;说的“消费驱动经济”是让人们借呗花呗超前消费,不要“量入为出”,更不要“勤俭持家”。
这就关系到一个根本问题:身为发展中国家百姓,财富从哪里来?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还是从市场里“炒”出来“花”出来的?记忆中,欧美强国最初发家的财富都是从殖民地抢来的。
再想一想:是谁最乐见全社会寅吃卯粮?当然是富豪们。因为百姓缺钱,政府也缺钱,有钱的富豪就成了世上“活神仙”,他们可以任意主宰世界,也无需担心会遭遇社会反抗。
西方经济学为什么看不惯中国百姓家庭储蓄?因为学界理论以资本利益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