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缩小贫富差距:经济学家与纽约低收入者无差别?

(2021-02-13 08:00:32)
标签:

财经

体育

文化

分类: 经济

市场经济体制历经245年,人们眼看着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始终不可能缩小。这是为什么?

1 富人财富增长率高于社会财富增长率。

看最新数据:2020疫情爆发,美国全年GDP萎缩3.5%,创1946年以来新低,贫困率出现50多年来最大幅度上升,而此时美国660名富豪总资产增长38.6%

回看美国经济腾飞时期:19世纪60年代起,美国与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领头羊,经济提速30年后,美国经济实力达到世界第一,同时美国富人财富暴涨,出现了洛克菲勒、杜邦等八大财团。

再看中国经济腾飞: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经济提速,30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富人财富暴涨,根据《2020方太·胡润财富报告》统计,拥有亿元人民币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13万户,拥有3000万美金的“国际超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8.6万户,它们在30年前的数字都是0。

无论经济潮起潮落,富人在市场竞争中总是赚大钱,这个现象客观存在。正是因为富人财富增长率高于社会财富增长率,社会贫富差距一定是越拉越大。

2 经济学界出招无法缩小贫富差距。

如何缩小贫富差距?经济学界出招很多,本质都是压上提下。“压上”削减富人财富,例如加税调节;“提下增加穷人财富,例如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增加社会福利。

这是典型“非黑即白”二元论,把社会财富看成是富人财富和大众财富“二合一”,前者少了后者多了,差距也就缩小了。显然这就是一种表层推理。

媒体报道:纽约市低收入民众不满税收政策,要求纽约州政府对富人阶层征税,救济生活困难的人。据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即便在有疫情的情况下,纽约州富有人群收入仍然超过了870亿美元,低收入者希望通过向富人征税取得额外500亿美元财政收入,帮助弱势群体。

很清楚也很遗憾,今天经济学界思维与纽约州低收入者没有差别。只是这样的思维如何能够解决社会难题?

今天理论界必须认知:你不从源头改善,只想着压上提下缩小数字差,徒劳无功。

人们使用二元论构成财富模型,以此来制定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不可能见效,因为社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内在源头是:富人财富增长率高于社会财富增长率,贫富差距和行业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均等化无关。

况且我们更不能无视:任何缩小差距的办法都是在削弱社会经济活力,它不是无代价的获益。想一想,一些先工业化国家咋就跌进了“高福利高税收高赤字低增长”的困境?再想一想,那些高福利国家贫富差距没有减小还在增加。

事物对立统一,经济社会也是如此:一方面,人们财富差距越大,社会越不稳定,这个逻辑很清楚;另一方面,经济效率就是生命。讲效率就有了差距,效率高的收益高,效率低的收益低,由此必然出现贫富差距。有效率就有了差距,没有差距就没有了效率,这个逻辑也很清楚。

如是,市场经济的贫富差距总会存在,而且任何缩小贫富差距的办法都会减少经济活力,拉低发展效率,切不可随意滥用。

3 如果经济学根本说不清贫富差距源头,如何能够解决?

要缩小贫富差距,必须从内在源头分析,把它说清楚。现在抛弃“非黑即白”,把社会财富分成三份:大众私有财富,社会共享财富,富人资本财富。

大众私有财富主要来自百姓从业收入,即非资本收入。社会共享财富包括社会福利保障基金、公营社会服务、国资国企、国家机器服务。

富人财富增长率之所以高,源头在于资本财富增长率高。如果国家拥有大量国资国企作为社会经济主体,这一部分国有资本财富的增长率或许还低于富人的资本财富,但是它高于大众私有财富。于是大众财富作为私有财富+共享财富之和,其增长率大大提高,从而减弱了社会贫富差距被拉开的走势。

观察中国实践,国家保持有适当规模的国资国企,同时不断改善运行效率,不仅可以就此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而且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2020中国贫困县“摘帽”。

目前,经济学使用基尼系数来观察一个国家贫富差距并不科学,尤其是应用于中国更不科学,因为它没有考虑社会共享财富人人有份,更没有考虑中国“以人民为中心”拥有最多社会共享财富。

我们要实现中华复兴,“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可是,未来20年如何才能避免在市场经济大环境里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在主流经济学找不到参考答案,中国经济学必须独立解答这个历史性课题,关键在于看清楚资本财富高增长率,由此社会资本断不可以全部私有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