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民间歇后语补遗
(2025-04-22 16:08:16)招远民间歇后语补遗
西庙的先生——变样了
这个歇后语的产生与一段红色历史密切相关。
1930年春,招远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在招远“南乡”(招远人对招远南部的俗称)的道头村(简称“道头五小”)建立。因为学校离县城较远,县政府对这里有点儿鞭长莫及,再加上校长是同情革命的进步人士,学校成立之初,这里便聚集了十几名向往革命的进步教师。
1933年7月,招远县的第一批共产党员、第一个党组织在这里诞生。1934年初,白色恐怖笼罩招远,为了更好地掩护自己,开展工作,“招远特支”告诫党员,要善于隐蔽自己,更加稳重扎实地开展工作。“特支”决定,一般不举行多人聚会,尽量实行单线联系。为了迷惑敌人,在地下党的接头地点——道头村的一家药房举办娱乐活动时,“特支”负责人提醒大家参加活动时穿着要讲究一些,免得引起敌人注意。因此,当地群众中便传出了一句歇后语:“西庙(道头五小的地址)的先生——变样了(穿着讲究之意)”《中共招远地方史》(第一卷)在总结这段历史时写道:“由于特支领导有方,策略得当,这一时期,招远党组织在危难环境中得以保存和发展。”
这个歇后语演变至今,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当某人突然穿戴得整整齐齐出现在大家面前,知道这个歇后语的人便会说道:“西庙的先生——变样了”
丛家的狗叫——二黄调
丛家村位于招远市区北15公里,是个800多户的大村子,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活动活跃,尤以京剧见长,清朝末年就有民间戏班开始排演京剧。
上世纪30年代,村里更搭起了戏台,建起了戏楼,聘请黄县(今龙口市)知名的艺人王星顺进村辅导排演京剧,排演的主要剧目有《铡美案》《空城计》《法门寺》《女起解》等数十个剧目。新中国成立前,丛家戏班在黄县与其他村的戏班唱对台戏,连演三天,剧目不重,盛况空前,声名远播。抗日战争和土改时期,又排演了《白毛女》《逼上梁山》等剧目。文化大革命时期,又先后排演了《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等剧目。每到腊月或春节期间,丛家村便锣鼓阵阵、琴声悠扬,一场场好戏轮番上场。在百余年的历史上,丛家村的京剧在招远北乡乃至临近的黄县境内都颇有名气。
由于京剧的普及,村里的大人孩子都能哼唱几句京剧,街头巷尾,农家小院里,经常响起二黄和西皮的旋律。传说某日,一货郎挑担穿行于丛家的大街小巷,听到有人在唱京剧,而邻家的狗也跟着叫了起来,且那声调里竟然也像是掺和了二黄的腔调。于是,货郎边走边说:“连丛家的狗叫都像二黄调”,后来便简化成了“丛家的狗叫——二黄调。”这句调侃丛家村人人会唱京剧的歇后语在后来的语境中,大多用在某项工作或活动得到极高的普及,便会有人悠悠来上一句:“丛家的狗叫——二黄调。”
上刘家是个600多户的大村,文化根底深厚,也是个出歇后语的地方,在《招远带村名的歇后语》一文中,笔者曾收录过“上刘家挂宗谱——骑驴找驴”“上刘家摆供——臭臭”等一系列歇后语,近日,笔者又搜集到一条与上刘家有关的歇后语:“上刘家的戏——奈了”。
“奈”这个字,在《现代汉语字典》和《古代汉语字典》都有自己的解释,但字义却与招远人语境里的“奈”大相径庭。招远人口中的“奈”,大意是“坏了”“砸了”“糟了”等意思,总之,是个贬义词。“上刘家的戏——奈了”这个歇后语产生的背景已不可考,现在推想,可能是上刘家村的戏班子在邻村演戏,或许是忙中出错,出现忘了词,冷了场的现象,亦或是出现了荒腔走板等囧相,总之是“演砸了”,于是,观众中便传出“倒好”声,更有人大喊“奈了!奈了!”
“上刘家的戏——奈了”的歇后语便由此诞生。这个歇后语后来便演变成某种场合出现事与愿违或未尽人意的现象,便会有人怼上一句:“上刘家的戏——奈了!”
关于这个“奈”字,在招远还衍生出诸多传说。县里某单位从外地新来一位领导,经常听到同事们说“奈了”“奈了”,颇为不解,遂问:“‘奈了’是什么意思?”事发突然,这位同事不便说是“坏了”或“砸了”的意思,就敷衍他说:“是‘好’的意思。”没想到这位很想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的新领导牢记在心,在单位的年终总结大会上,他一本正经地说道:“去年我们的工作很‘奈’,争取今年的工作‘奈’上加‘奈’!”引得下面哄堂大笑,此事在招远传为笑谈。
还有一件与“奈”字有关的事却是笔者亲历。1965年夏末秋初,笔者考入招远一中读书,给我们上生物课的是一位上海籍的女老师。她娇小玲珑,烫着在县城并不多见的卷发,画着淡妆,讲起课来操着吴侬软语口音的南方普通话。那时候,农村的孩子大多穿着解放鞋,下课后在外面疯跑,回到教室便把臭脚从解放鞋里“解放”出来,一时间,教室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脚臭味。女老师迈着袅袅婷婷的脚步走进教室,便闻到了这刺鼻的味道,她站在讲台上眉头一皱,用她那“南普”加“招普”的混合口音说了一句:“这是什么味道?真够‘奈’了!”教室里的“赤脚大仙”们听到这句颇具“招远味”的“奈了”,立即发出一阵哄堂大笑。在随后不久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这位女老师因为她的出身和生活方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是后话。
黄庄子是位于招远市区北近10公里的一个村子,清乾隆年间,傅姓村民买到黄姓村民的庄田,并迁此建村,故取名黄庄子。村子不大,但因为有一个带村名的歇后语而有了些名气,那就是“黄庄子卖柿子——早上眼了”。
这个歇后语的谜面“黄庄子卖柿子”,究竟是何人、何时卖柿子已不可考。故事的大概是,黄庄子盛产柿子,柿子又红又大又甜,很受市场欢迎,也引起小偷的关注。一次,有一个黄庄子的人赶集卖柿子,一个小偷便尾随在卖柿子人的周围,想趁卖柿子的人忙乱时下手偷几个柿子,就在小偷准备下手时,突然被高度警惕的卖柿子人一把抓住了手腕,同时高喝一声:“小样,早上你眼了!”按现在的话说,“早盯上你了”。于是就有了“黄庄子卖柿子——早上眼了”这个知名度颇高的歇后语。
这个歇后语在今天,大多用在这样的语境下,当某些人的小心思、小算计被揭穿时,揭穿他的人便会送上一句:“黄庄子卖柿子——早上眼了!”
大栾骟狗——得赔
大岚村是招远北部一个800多户大村,上世纪初即开设集市,每逢农历的一、六是集日。
集日上有一个古老的行当——骟狗。狗是人类的朋友,特别是在旧时的农村,养条狗看家护院,给老人孩子做个伴儿,是许多家庭的首选。但是养狗有一个麻烦事,就是要给狗狗做个绝育的手术,不然会有许多麻烦事,这个手术这就是民间所说的骟狗。骟公狗相对简单些,骟母狗相对复杂一点。不管怎么样,终归是个手术,还是马虎不得的。大岚村就有这样的骟狗专业户。每到集日,他们便会在集市上摆摊设点——骟狗。在讨价还价时,前去给狗狗做手术的人便会对大岚村骟狗的人千叮咛万嘱咐:“要是给骟死了,你得赔啊!”每到此时,对自己的技术充满信心的骟狗人便会有些不耐烦的说道:“赔!赔!”
长此以往,便有了这句 “大岚骟狗——得赔!” 的歇后语。实质上,这种行为体现了旧日集市上的契约精神。今天,这个歇后语又有了后缀——“赔得起!”
此话怎讲?原来距大岚村不远,国家有关部门规划了一个核电站,大岚村的许多人将获得数目可观的搬迁款,因此,大岚骟狗的人便底气十足的续上了这个歇后语的后缀:“赔得起!”
北里庄的大闺女——不少话儿说
北里庄村距我老家的村子只有5华里,原来以盛产鞭炮而闻名,现在鞭炮行业销声匿迹,但是有一句带有北里庄村名的歇后语还在坊间流传:“北里庄的大闺女——不少话儿说。”
北里庄还是那个北里庄,但是这个“不少话说的大闺女”到底是谁,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又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了这个歇后语,此事已不可考。可以推测的是,“不少话儿说”这几个字,在招远的语境里,是喋喋不休、多嘴多舌的意思,如果分级别的话大约属于话痨级。在今天,当人们遇到哪些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时候,便会有人奉上一句:“北里庄的大闺女——不少话儿说”,以调侃那些话痨的人。
孙宝兰的小狗皮——不轻省
有些歇后语,知名度不高,知晓的范围有限,但同样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民俗、民情,揭示了一定的道理。
招远城区西边不远的地方有个石城夼村,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孙宝兰的小狗皮——不轻省。”
孙宝兰是一位参加过支前的老人,1947年打淮海战役的时候,那时还是个小伙子的孙宝兰,虽然身材单薄,腿还有些不得劲,但是,为了支援前线,他勇敢地报名参加了支前队。临行前,他随身带了一张小狗皮作为自己的随身物品。随后,他跟着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转战几千里,终于胜利完成支前任务,回到家乡,随身携带的还是那张小狗皮,有人问他:“宝兰,你背着这张小狗皮,沉不沉?”孙宝兰颇有感触地说道:“你别看这张小狗皮,几千里下来,也不轻省!”
于是,村里便有了“孙宝兰的小狗皮——不轻省”这句属于石城夼村的歇后语。支前民工孙宝兰没有多少文化,但他的话颇有些道理。招远民间有句谚语:“远路无轻载”,试想,这张小狗皮虽然看似单薄,没有几斤几两,但它跟着孙宝兰转战数千里,历经生与死,当然也就不轻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