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的艺术魅力——以峻青短篇小说《党员登记表》为例
(2024-08-09 10:23:37)红色经典的艺术魅力
——以峻青短篇小说《党员登记表》为例
6月24日晚,济南山东剧院。
聚光灯亮,音乐响起,大幕徐开,由著名作家峻青同名短篇小说《党员登记表》改编的大型现代京剧隆重开演,拉开了纪念建党103周年的序幕。
这不是《党员登记表》第一次被搬上舞台,自1954年8月8日在华东区党委机关报《解放日报》首发以来,这篇数千字的短篇小说先后被收入各种版本的选集、中学语文课本,先后被改编成越剧、淮剧、京剧、话剧、评弹、广播剧、连环画,甚至被拍成电影,搬上大银幕……成为一篇名副其实的红色经典。
在纪念峻青先生逝世5周年之际。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去探寻这篇红色经典的艺术魅力。
时代造就经典
一九四三年的海莱山区,颤栗在凛冽的寒冬里。
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撇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的驯服的奴隶,它可以任意地蹂躏它们,毁灭它们……”
这是《党员登记表》的第一段文字。这段对自然气候拟人化的描写,有着双关的性质,它继描写了自然界暴风雪的现象,也象征着当时胶东海莱山区乃至全国严峻形势。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残酷严峻的形势下,有人苟且偷生,叛变投敌,出卖同志,党组织造成严重损失。正如峻青在《关于〈党员登记表〉的写作》一文中所写到的那样:“我看到过那滚滚的五龙河的激流中漂浮着一团团殷红的血水,我看到过那白茫茫的大河两岸的河滩上横陈着一具具血淋淋的尸体,我看到过那无人区里的荒凉的村落,我看到过那边沿地带的冲天的火光。”
但是,面对敌人的屠刀,正如一位革命领袖所言:“中国人民没有被征服、被杀绝,而是从地上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党员登记表》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正是抗日战争中这样一段最艰苦卓绝的斗争。1943年冬天,在海莱山区的黄家夼,为了保护一份记载着 34位全区党员姓名的登记表,区委书记老赵面对敌人的酷刑,毅然决然地咬断自己的舌头,最后壮烈牺牲。只有19岁的女共产党员黄淑英,面对敌人威逼利诱,酷刑折磨,英勇不屈,毅然走上刑场。黄淑英的母亲黄老妈妈(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掩埋了女儿的遗体,历尽艰辛,终于将这份党员登记表完好无损地交给了党组织,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就是《党员登记表》的故事梗概。
而峻青是这场严峻斗争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我很早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习惯,每逢看到和听到使我心情激动的人和事之时,,就情不自禁地要用口和文字来把它们颂扬开来,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动人的事迹,受到与我同样的激动和教育。”“我的许多作品就是在这样一种感情的冲动下写出来的。《党员登记表》同样如此。”
人们常说冲动是魔鬼。而在峻青的世界里,写作的冲动是一篇优秀作品成功的前提。连自己都无法感动的作品,同样无法感动别人。
仅有冲动是远远不够的,文学创作同样需要契机。《党员登记表》的创作始于1953年。
这年秋天, 1948年南下5年后,峻青第一次回到故乡。峻青生前曾谈到1953年的那次回故乡时的激情。从徐家店下车后,他和妻子于康是一路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步行回到家乡的。那时,峻青刚好30岁,也是他从新闻部门的行政岗位调到文学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一年。
怀着久别重归的心情,他走遍了五龙河两岸的一个个村庄,拜访了许许多多我经常思念的乡亲朋友。“正是暮秋时节,经过了汹涌浑浊的洪汛之后的五龙河水,显得异常清澈可爱,简直就像一川流动的碧玉。海莱群山中,经霜的红叶,则像一片片烈火,烧红了山野,他使人想起了那往日的红火,烈士的碧血。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度春秋,但是,人们却并没有忘记战争,忘记革命。我到每一个村庄,每遇到一个在战火经受过锻炼的人,他们都依然怀着当年的战斗豪情,来回忆和叙说那往日的战斗生活,活着和死去了的人。”(引自《关于〈党员登记表〉的写作》)
那时,胶东农村正在进行整党。这是战争之后的第一次农村整党。峻青参加了那次整党。“在整党中,人们情不自禁地要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当然,也很自然地想起了那些当年为了战争的胜利而牺牲了的烈士们。那气氛,是非常热烈的,感人的。”
从故乡回到上海后,当年艰苦斗争的人和事不停地在峻青眼前浮动,创作的冲动一直在峻青的胸中涌动。“1954年5月27日夜写于上海”——《党员登记表》的最后一行文字告诉我们,这篇红色经典的完成的时间。两个多月后的8月8日,《党员登记表》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刊发。
20世纪50年代是峻青的第一次创作高潮。继《党员登记表》之后,他又先后创作了《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老交通》《交通站的故事》等一组作品,并成为红色文化的代表作家之一。
魅力经久不衰
文学经典的意义体现在它的文学价值。外在形象的具体、生动、独特和内在本质的深刻和丰富,是每一部文学经典必备的属性。《党员登记表》就很好地体现了经典的属性。因此,一经问世,立即引起社会关注,除出版社各种版本刊载之外,以同名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剧、连环画纷纷登上戏剧舞台,显示出经典的魅力。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又被称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党员登记表》刊发不久,著名编剧、导演陈静根据小说《党员登记表》改编成同名越剧现代剧。1958年,浙江越剧二团在杭州演出,随后,赴上海、青岛、天津、北京等地演出。1959年春,上海越剧二团以中国上海越剧团的名义,携越剧《党员登记表》走出国门,赴越南人民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随后,同名的淮剧、评弹先后登台,同名的广播剧也随着电波传向四面八方。
上世纪50—80年代,河北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均出版过根据小说《党员登记表》改编的连环画。2022年,峻青逝世3周年之际,由中共烟台市委组织部和烟台市教育局联合组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色记忆——胶东红色故事连环画》一套五册正式发行,第一册就是峻青的《党员登记表》。
京剧被誉为国粹。2014年6月,七场现代京剧《党员登记表》在莱阳市工人文化宫成功演出,这是《党员登记表》第一次搬上京剧舞台时。在剧目的创作过程中,中共莱阳市委派人专程到上海看望93岁高龄的峻青。当从电话中得知家乡的人要来上海探望时,峻青特别激动,他让女儿向医院请了6个小时的假,专程在家中迎候来自家乡的乡亲。见面时,峻青谈起了五龙河,谈起了在那个特殊年代,英雄的海莱人民为了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他在剧目改编创作委托书上签字后说:“感谢英雄的海莱人民。”2024年6月24日,纪念建党103周年前夕,由烟台文化艺术中心联手业界一流创作团队,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精品剧目——《党员登记表》在济南山东剧院精彩上演,拉开了纪念建党103周年的序幕,再一次诠释了红色经典的魅力。
《党员登记表》同样引起了影视界的高度重视。2017年12月,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烟台市委市政府和海阳市委市政府主办,山东电影制片厂承办的电影《党员登记表》首映式在济南举行。该片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优秀影视剧展映展播推介的七部电影之一。2019年3月,电影《党员登记表》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
除了专业院团纷纷改编排演同名戏曲外,一些非专业团体也将《党员登记表》搬上舞台。2020年12月,国家公祭日之际,话剧版的《党员登记表》在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礼堂首演,这是由学校团委组织,由学生编剧,排练、演出的剧目。充分体现了大学生们对红色经典的热爱。
自《党员登记表》发表后,除了入选各种版本的文集、选集之外,也陆续进入教育工作者的视野。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党员登记表》入选高中学语文课本。1984年4月,峻青应语文教育工作者之约撰写了《关于〈党员登记表〉的写作》,为教学提供帮助。
2021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4卷本的“建党百年百篇文学短经典”系列,编选以主题性、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为标准,精选反映建党百年光辉历程的优秀中短篇小说与散文纪实作品100篇,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党员登记表》名列其中。
大浪淘沙,经典长存。《党员登记表》即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