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的这个冬天下雪很少,文学界的“三月雪”却过早地飘落了。
初春的下午,寒意料峭,一位老报人走进我的办公室,面容悲切地告诉我:萧平走了。
虽然知道先生已过米寿,进入望九之年,但是消息来得还是有些突兀,心中不免怅然。
送走老报人,我找出前几年先生签名送我的《萧平中短篇小说自选集》,看着扉页上那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有关先生的往事像过电影似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知道萧平之名,是在“文革”期间。1969年初,我就业进了一家造纸厂。有一段时间,我的岗位就是在打浆池边,负责把“文革”初期收缴上来的旧书扔进打浆池,化为纸浆。一天,我在往打浆池扔书时,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进入我的眼帘——《三月雪》。我心中一阵窃喜,见周围无人,便将小册子藏在身上,下班后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只有几万字的中篇小说,我被书中主人公的献身精神而深深感动。从那时起,萧平这个名字便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的烟台地区要出版一本反映各条战线的纪实散文集,我被临时抽调出来写一篇反映一家供销社的散文。为指导基层作者完成任务,主办单位找了几位作家负责指导,其中就有萧平,那时他刚从内蒙古调回胶东,在烟台师专任教。记得是在一家招待所讨论稿子时第一次见到这位《三月雪》的作者。高高的个子,清癯的面庞,宽宽的额头,一头黑发纹丝不乱,明净的镜片后面是一双睿智的眼睛。先生话语不多,声调不高,语速不快。时间短暂,又是初次相识,加之“内乱”尚未结束,我与《三月雪》的那段经历也未曾提及。“内乱”结束后,先生宝刀未老,《墓场与鲜花》引起轰动,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再次见到先生已是1982年夏天,我被选调进入烟台师专中文系首届干训班学习,而萧平当时正担任中文系的主任。有过七八年前的一面之识,我决定拜访先生。一天下午自习时间,我叩响了先生的家门。尽管已经过去七八年,先生还是一眼认出了我,把我让进书房。落座之后,先生从另屋端来一个纸盒,放在我面前,和蔼地说:“这是朋友刚从南方捎来的橄榄,咱们边吃边谈。”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橄榄,个头儿像北方的大枣,两头尖,中间粗,泛着淡淡的青黄色,第一印象:其貌不扬,放到嘴里咬一口,立即感到有些苦,还有点儿涩。
其实,我无心咀嚼橄榄,而是把“文革”中与《三月雪》的那段经历说了出来。先生神情专注地听我说完,半晌没有说话,随后轻轻地叹息道:“都过去了,我也没想到会是那样。”
接下来,我又问先生:像我们这些从事了几年文字工作的干部,到大学来进修,应当先从哪里做起?
先生沉吟片刻,轻轻说道:“我看还是先从文通字顺做起……”
什么?像我们这样动辄可以为领导们写出洋洋万言报告的“大手笔”,到大学进修,竟然要从文通字顺学起?我嘴上没说,心里很不服气。心想,先生也太瞧不起我们了吧。
先生也许并没有察觉到我内心的不服,继续说道:“写作是一门知识,更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基本功。说的形象些就像农村的木匠学手艺,一个人要学木匠,不经过几年的学徒生活,是做不出合格的桌椅板凳的。写作也是这样,你把写作知识背得滚瓜烂熟,照样写不出好文章。而基本功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学习写作,首先要从基本的文通字顺做起……”
“怎么样,这橄榄吃到这时吃出点味道来了吧?”先生问我。
我回味着先生的话语,也品出了橄榄的味道。入口时的苦涩,此时竟变成悠长的甘甜——真是奇妙的橄榄。
后来,我查阅有关橄榄的资料,那上面这样写道:橄榄,又名青果,又称谏果,因初吃时味涩,久嚼后香甜可口,余味无穷,比喻忠谏之言,虽逆耳,但与人终有益。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次在先生家里吃橄榄、听忠言的事,成了我终生难忘的一段经历。
结束在师专一年的进修之后不久,我走进新闻队伍,成了一名专业记者。我铭记先生“从文通字顺做起”的教诲,勤学苦练,不敢有丝毫懈怠,写作上也有了些许进步。1989年、2004年,我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的作品《远洋渔歌》和《烟台的海》先后被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选入高中和小学的语文课本,还有几篇作品被语文工作者选作教辅读物。2010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一套《课文作家教你写作文》的书,向我约稿,我将这段在先生家里吃橄榄、听忠言的经历写成一文,取名《从文通字顺做起》,与同学们共勉。
上世纪90年代初到新千年初的这十余年间,我担任《烟台日报》文艺部、专刊部的主任,负责副刊工作,与先生的接触和联系逐渐多了起来。先生作为国内著名作家之一,又曾担任过烟台师范学院的院长,声名与地位在烟台这块地方都屈指可数,但先生从不矜持自傲,每次组织笔会,只要条件允许,先生都积极参加,并写出高质量的文稿。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文艺部组织作家到荣成天鹅湖采风,先生写了一篇名为《距离》的散文,写的是天鹅为了不受伤害,始终与人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其实也是人类与文明的距离。我与编辑部的同仁们看后纷纷赞叹:不愧为著名作家,视角独特,文笔优美,堪称美文。
在我主持副刊工作期间,经常组织一些征文活动,先生多次担任评委,每一次都认真负责,提出热情中肯的意见。有一年,先生因病住院,我得知后前往探望,看到病床上的先生,面容虽然有些憔悴,但精神不靡,气质依然。2007年6月,有关单位举办萧平文学创作50周年庆祝活动,我因出差在外,未能当面致贺,深感遗憾。
如今,斯人已逝,目睹眼前这本先生签名的自选集,先生的慢声细语犹在耳畔,先生的从容睿智如在眼前……先生走了,萧平作品的魅力仍在,三月雪的香气依然。
飘逝的“三月雪”——清明忆故人系列之二(忆著名作家萧平先生)
烟台的这个冬天下雪很少,文学界的“三月雪”却过早地飘落了。
初春的下午,寒意料峭,一位老报人走进我的办公室,面容悲切地告诉我:萧平走了。
虽然知道先生已过米寿,进入望九之年,但是消息来得还是有些突兀,心中不免怅然。
送走老报人,我找出前几年先生签名送我的《萧平中短篇小说自选集》,看着扉页上那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有关先生的往事像过电影似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知道萧平之名,是在“文革”期间。1969年初,我就业进了一家造纸厂。有一段时间,我的岗位就是在打浆池边,负责把“文革”初期收缴上来的旧书扔进打浆池,化为纸浆。一天,我在往打浆池扔书时,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进入我的眼帘——《三月雪》。我心中一阵窃喜,见周围无人,便将小册子藏在身上,下班后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只有几万字的中篇小说,我被书中主人公的献身精神而深深感动。从那时起,萧平这个名字便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的烟台地区要出版一本反映各条战线的纪实散文集,我被临时抽调出来写一篇反映一家供销社的散文。为指导基层作者完成任务,主办单位找了几位作家负责指导,其中就有萧平,那时他刚从内蒙古调回胶东,在烟台师专任教。记得是在一家招待所讨论稿子时第一次见到这位《三月雪》的作者。高高的个子,清癯的面庞,宽宽的额头,一头黑发纹丝不乱,明净的镜片后面是一双睿智的眼睛。先生话语不多,声调不高,语速不快。时间短暂,又是初次相识,加之“内乱”尚未结束,我与《三月雪》的那段经历也未曾提及。“内乱”结束后,先生宝刀未老,《墓场与鲜花》引起轰动,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再次见到先生已是1982年夏天,我被选调进入烟台师专中文系首届干训班学习,而萧平当时正担任中文系的主任。有过七八年前的一面之识,我决定拜访先生。一天下午自习时间,我叩响了先生的家门。尽管已经过去七八年,先生还是一眼认出了我,把我让进书房。落座之后,先生从另屋端来一个纸盒,放在我面前,和蔼地说:“这是朋友刚从南方捎来的橄榄,咱们边吃边谈。”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橄榄,个头儿像北方的大枣,两头尖,中间粗,泛着淡淡的青黄色,第一印象:其貌不扬,放到嘴里咬一口,立即感到有些苦,还有点儿涩。
其实,我无心咀嚼橄榄,而是把“文革”中与《三月雪》的那段经历说了出来。先生神情专注地听我说完,半晌没有说话,随后轻轻地叹息道:“都过去了,我也没想到会是那样。”
接下来,我又问先生:像我们这些从事了几年文字工作的干部,到大学来进修,应当先从哪里做起?
先生沉吟片刻,轻轻说道:“我看还是先从文通字顺做起……”
什么?像我们这样动辄可以为领导们写出洋洋万言报告的“大手笔”,到大学进修,竟然要从文通字顺学起?我嘴上没说,心里很不服气。心想,先生也太瞧不起我们了吧。
先生也许并没有察觉到我内心的不服,继续说道:“写作是一门知识,更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基本功。说的形象些就像农村的木匠学手艺,一个人要学木匠,不经过几年的学徒生活,是做不出合格的桌椅板凳的。写作也是这样,你把写作知识背得滚瓜烂熟,照样写不出好文章。而基本功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学习写作,首先要从基本的文通字顺做起……”
“怎么样,这橄榄吃到这时吃出点味道来了吧?”先生问我。
我回味着先生的话语,也品出了橄榄的味道。入口时的苦涩,此时竟变成悠长的甘甜——真是奇妙的橄榄。
后来,我查阅有关橄榄的资料,那上面这样写道:橄榄,又名青果,又称谏果,因初吃时味涩,久嚼后香甜可口,余味无穷,比喻忠谏之言,虽逆耳,但与人终有益。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次在先生家里吃橄榄、听忠言的事,成了我终生难忘的一段经历。
结束在师专一年的进修之后不久,我走进新闻队伍,成了一名专业记者。我铭记先生“从文通字顺做起”的教诲,勤学苦练,不敢有丝毫懈怠,写作上也有了些许进步。1989年、2004年,我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的作品《远洋渔歌》和《烟台的海》先后被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选入高中和小学的语文课本,还有几篇作品被语文工作者选作教辅读物。2010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一套《课文作家教你写作文》的书,向我约稿,我将这段在先生家里吃橄榄、听忠言的经历写成一文,取名《从文通字顺做起》,与同学们共勉。
上世纪90年代初到新千年初的这十余年间,我担任《烟台日报》文艺部、专刊部的主任,负责副刊工作,与先生的接触和联系逐渐多了起来。先生作为国内著名作家之一,又曾担任过烟台师范学院的院长,声名与地位在烟台这块地方都屈指可数,但先生从不矜持自傲,每次组织笔会,只要条件允许,先生都积极参加,并写出高质量的文稿。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文艺部组织作家到荣成天鹅湖采风,先生写了一篇名为《距离》的散文,写的是天鹅为了不受伤害,始终与人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其实也是人类与文明的距离。我与编辑部的同仁们看后纷纷赞叹:不愧为著名作家,视角独特,文笔优美,堪称美文。
在我主持副刊工作期间,经常组织一些征文活动,先生多次担任评委,每一次都认真负责,提出热情中肯的意见。有一年,先生因病住院,我得知后前往探望,看到病床上的先生,面容虽然有些憔悴,但精神不靡,气质依然。2007年6月,有关单位举办萧平文学创作50周年庆祝活动,我因出差在外,未能当面致贺,深感遗憾。
如今,斯人已逝,目睹眼前这本先生签名的自选集,先生的慢声细语犹在耳畔,先生的从容睿智如在眼前……先生走了,萧平作品的魅力仍在,三月雪的香气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