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三关考略及徒步路线上篇-石岭关-石岭关徒步路线上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太原三关考略及徒步路线上篇-石岭关-石岭关徒步路线上
下面开始我们的石岭关徒步路线,在本路线中,我们先作为游客来游览一下石岭关遗址,然后再往关东山地和关西山地拓展一下,考察一下石岭关主峰,以及石岭关周边的内战时期国军碉堡阵地。
一、石岭关概述
1.地理概述
前文介绍了石岭关的历史脉络,下面先对石岭关的地理形势,做一个大致概述。在这里我偷个懒,引述一下前人文字,以省我一些笔墨,反正这些东西到处都是,谁写文章也引用。
以下摘自网络词条,不太重要,但是被到处引用:“石岭关,位于忻州豆罗镇关城村南,阳曲县大盂镇上原村北二里的地方,是忻州与太原的分界点。东靠小五台,西连官帽山。山势峻险,关隘雄壮,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太原通往代、云、宁、朔的交通要冲,素称太原忻定出入之门户。”
以下内容比较重要,来自《太原市交通志》(1999年11月第1版)【第二编关梁隧峒第一章关隘】,“石岭关,岭横东西,路纵南北,历为太原通往忻代云朔之要道,给人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往昔关洞门细窄阴暗,引道坡陡弯疾,加之官兵把守,戒备森严,给行旅交通造成困难。金元好问诗云,‘轧轧舟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戎弓刀。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即为当时情景之写照。”
以下内容也比较重要,来自清道光《阳曲县志》:“石岭关。在县东北百里。石岭为并代云朔要冲,势甚险固,削山为城,即烽火山。东西沟涧四百余步,开方田。吴中丞甡抚晋疏云,过忻州四十里为石岭关,有险可守,唐时设防,稍有踪迹,今荡为平。邱旁多小路,可以南通阳曲,西走静乐,过此则直抵太原。”
水文地理解读:
从地理方面来看,石岭关位于吕梁山系-云中山脉-官帽山支脉,与太行山系-系舟山脉-小五台山支脉的结合处,东西二山在此闭合,把忻州盆地和太原盆地彻底分割开来,而且是完全分隔,不留河谷峪道。(即使是在赤塘关处也是闭合的,可算是石岭关联动关卡,见以后赤塘关路线一文);从水文方面来看,石岭关所在山岭是海河水系-滹沱河流域(支流牧马河),与黄河水系-汾河流域(支流阳兴河)的分水岭,分割得也是相当的彻底决绝。
石岭关就位于东西两大山系的结合处,可谓骑线卡颈要塞,正是必经要塞。从大势上看,其东西两翼山势非常险峻,且山体完全闭合(由此绵延,西到黄河,东到河北),在古代军事技术以及后勤保障条件下,可称天险,要想由北向南进攻太原,石岭关必须首当其冲拿下。当然从局部看,石岭关也不是无懈可击,其西侧有大片黄土丘陵,也不是突兀拔地而起,其东侧是石岭主峰(峰坡),虽然山势较高,但是坡度很缓,又是岩石基体,不难攀爬。再往东,主峰距离险峻的小五台山之间,也有大片黄土丘陵,也不是不可逾越。所以清道光《阳曲县志》云:“石岭关,…,东西沟涧四百余步,开方田”,说的没错,周边都是平坦的高塬农田,间有黄土沟壑,在现代军事技术以及后勤保障条件下,合围或者干脆绕过石岭关,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因此进入近现代以后,石岭关一次也没有阻挡住任何进攻,甚至连大的战斗都没有。
图A201石岭关地形概略200米精度谷歌地图(古道西风绘制于2021年9月)
以我们目前的视角来看,好像算不上什么天堑,道路很平缓,然而古代绝非如此。东面的G55高速公路且不说,那是直接把东面的小五台山余脉给挖断了,其实古代直到民国时期,都是相连着的山地,根本没有大路,小路也艰险难行。我们单说从石岭关中间经过的G208(G108并线)国道,那是自从阎长官修同蒲路开始,几代人不断的劈山开路、裁弯取直、平缓坡度的结果,在古代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十分的艰险,用金元好问诗中来说,就是“轧轧舟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戎弓刀。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诗中已经描述得很清楚了,上山的道路险峻狭窄(细路高),两边都是天然形成(我觉得肯定经过开凿)的U形石头山崖(石槽),然后行至山顶,当头一座雄关正好卡住要冲。参看上图201之位置标注。
有人会说了,那些只是诗家语而已,然而事实可能的确如此。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古石岭关照片(来源不详,拍摄时间应为清末),见下。大家看看图片,就知道元好问诗中所述并非虚言。
图A202-1石岭关古道旧照(转引自网络,原来源为百家号-历史旧影)
图A202-2石岭关古道旧照(转引自网络,原来源为百家号-历史旧影)
图A202-3石岭关古道旧照(转引自网络,原来源为百家号-历史旧影)
图A202-4石岭关古道旧照(转引自网络,原来源为百家号-历史旧影)
这道路状况,在古代岂非险道?如今不仅一条108国道(208并线)平坦大道直通南北,而且明年(2022年底)太忻大道也将通车(即阳兴大道北延至忻州),天堑已变通途。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关防概述
前文说过,守石岭关不关于守关,而在于守城。这是靳生禾先生的研究,这里转述一下。据其《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书“石岭关”一节中云,“关南、关北均曾构筑驻兵屯城,以驻军、贮辎重。中原王朝每置屯城于关南,势在防北;北方戎狄游牧族政权则每建屯城于关北,势在防南。关南屯城,当今古城村,北距石岭关3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2。45,、北纬38。12,,海拔1060米,旧物今已无遗迹,唯存地名‘古城’。古城形势背依系舟山,面朝阳曲川。关北屯城,当今关城村,南距石岭关1.5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2。44,、北纬38。15,,海拔968米,如今唯留一突兀烽火台,其形势略同关南古城。”
这个“古城”应该就是比关南“上原村”更南一点的古城村,不过靳先生说“旧物今已无遗迹”。这个用在关北的“关城村”怕是更合适一点,今关城村并无一点“关城”的遗迹,反倒是古城村筑有规模颇大的夯土堡墙,至今屹立路边。我攀上堡墙大概看了一下,此土堡的四围,怕是比石岭关城大二倍尚有余,姑可算作所谓古城。查清道光《阳曲县志·卷九兵书》【东北路诸堡】篇,“燕翼堡。磐盂堡。清泉寨,今废。以上三堡俱在大盂镇。” 这就不知道古城村这个古堡是哪个堡的残留了,估计也没人说得清。
所谓石岭关城,也就是一个弹丸之地,仅可为少量常备戍守官兵(明万历太原戍卒二百人)提供一个栖息之所,真要是被人家冲上来,如林大兵把城给围起来,怕是连一天抵挡不住。所以一般估计会在关北险径-石槽坡道口,以及峰坡顶上设些前哨阵地,籍以阻挡敌兵。我们看图202-3和图202-4,那个牌楼内外不像关城之情形,我觉得多半就是前哨卡口。守关时候在石岭关城配置少量的一线兵力,重兵可能配置在二线的“古城村”或者“关城村”,前后呼应,可进可退。不过北面的关城村似无研究意义,历史上除了元朝末年军阀割据时期,基本没有人防南,大部时间都是防北。古城村与石岭关之间则隔着一条沙河,选择在此屯扎重兵,构筑第二道防线,不失为稳健的部署。另外我个人觉得,关南“上原村”似也合适,它正好和关北“关城村”等距,对关城的支援会更加迅捷有力,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以上只是我就靳生禾先生的研究成果,接着发挥了一下,究竟如何,已经不得而知了。
3.城建概述
石岭关城,由于正好卡在了垭口险道上,所以城池形状就像蹲在山口,两翼向东西张开的一只雄鹰,城的东西两翼,就斜斜依着山势,向东西两边的山地延伸出去,只不过是东城及其东山,由于修公路遭到了完全的毁坏而已,目前西城的轮廓还是比较完整的。
石岭关之城建,据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九关隘一》【石岭关】条云,“石岭关。东北一百里,忻州南四十里,乃并代云朔要冲之路。旧有戍兵,金置酒官,后废。置巡检司。明万厯二十一年,巡抚魏允贞以关歳久倾頽,修筑砌石。李光辉石岭关碑:去城东北一百二十里而近,曰石岭关。时太原守赵议曰,石岭涸泉,而环关皆山,因石于山,因灰于石,其石城便。中丞魏公采用之。关之址延袤二百丈有奇,城堞高二丈有七尺长,广崇厚,视旧增三之一。城门二。防楼其上。角庐四。公署一区。徙太原锐卒二百人往戍,简将统之。”
又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载,“一统志云,石岭关,明初尝筑土城戍守,后圮。万历二十二年改为石筑,延袤二百丈有奇,置巡司于此。李光辉修石岭关记云,魏中丞允贞《檄太原筑石岭砖城佥议》,石岭涸泉,菫(黏土)型滋费,莫若因石于山,因灰于石,因凿石筑城,增旧三之一,城门二,楼其上,角庐四,又多凿石窟,藏水以备泉涸,徙太原卒二百人守之。”
以上二文大同小异。前者(清雍正《山西通志》)之“石岭关。东北一百里,忻州南四十里,乃并代云朔要冲之路。旧有戍兵,金置酒官,后废”,这一段话是抄袭自明成化《山西通志·志卷三关塞》所言,然而明成化《山西通志》关于石岭关也就这么寥寥数字,成化年离万历年还远着呢,清雍正《山西通志》依据后来的史实进行了补充。后者(清道光《阳曲县志》)又大部抄自清雍正《山西通志》,不过还引用了清乾隆《大清一统志》的内容,“明初尝筑土城戍守,后圮。万歴二十二年,改为石筑,延袤二百丈有奇,置巡司于此。今因之”,最终补充完整。
综合上述说法,明初一开始筑的是土城,自然不经风雨,早已坍塌破败。后来到了万历年间经济发展,山西巡抚魏允贞决定重修石岭关,这时太原知府赵议提了个好建议,他考虑到这地方太缺水,造土城比较困难(土坯需要大量的水,以粘合黏土),所以不如因山就势,就地取材,凿石块筑城,烧石灰粘合,造就坚固的石城,唯一不理想的就是,这地方吃水比较困难一点,所以有又建了不少水窖来储水。建城时间大约是开工于万历二十一年或二十二(1593或1594),两篇史志的日期并不冲突,那个时期民力唯艰,工期拖拖拉拉是常事,完工大概是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这个的依据是南门拱券上方的门额“耀德”,署“万历二十四年(1596)岁次丙申秋八月吉日立。”关于建城的事迹,应该是记载在明李光辉的《重修石岭关记碑》(是不是这个名字不确定)上,但是这块碑记,现在嵌在城墙上,恰好那里又修了一个“村庙”,有一群神祇把残碑围住,外面还有栏杆挡着,我无法近前查勘,只好作罢。
据《太原市交通志》(1999年版)【第二编关梁隧峒第一章关隘】中所云,“据实地考查,石岭关城廓呈长方形,今存土城垣东西216.8米,南北137米,周长707.6米,高3-6米,顶厚0.5-3米。城开南北二门,南门名曰“耀德”,主体尚存,门洞进深10.3米,宽3.9米,高7.4米,石灰岩料石门台,青砖券筑门拱,非常坚固。耀德门东侧7米处的石城墙面嵌有筑城碑汜一通,载明石城由太原前卫镇抚千户朱龙、泽州柳树店巡检司巡捡杨萌寅任委官,山西各州县修工千队长、匠作徒夫共885名建成。”显见编者当年是查勘过碑记的,掌握第一手独家资料,难能可贵。
今之网上文章中,有关石岭关的描述,显然都是转述自《太原市交通志》的内容。这里仅举一文,其文曰,“据实地考查,城方围1.25公里,原有内、中、外门三道,每门相距约150米。内门洞顶筑有“观音阁”,外门洞顶建有“三义庙”(敬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石城于1920年(民国九年)修建平遥至忻州公路时拆毁,三义庙尚存部分遗迹。时下古关内、外两门均毁,仅存中门,名曰“耀德”,系万历二十四年(1596)所建。门洞长10.3米,宽3.9米,高7.4米,石砌门台,砖券拱门,十分坚固。城墙底宽3至4米,顶宽1米,高5至6米,依山曲折筑砌。折北向又有残墙150余米。原由太原前卫镇抚千户朱龙,泽州柳树店巡检司巡检杨萌寅任委官,组织山西各州县匠夫共885名建成。”
此文除了抄袭,而且自由发挥,其中谬误甚多,特别是“中门”之说,更是互相传抄,流毒甚广。清雍正《山西通志》,清道光《阳曲县志》,今《太原市交通志》里,从古到今都写得明明白白,城开南北二门,何来“原有内、中、外门三道,每门相距约150米”?既然南门是“中门” ,那内门和外门是哪个,原址在哪里,可以告诉我吗?有个作者估计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自圆其说为“据村民说”,好吧,就算是村民说的,村民的话也信得?更不用说,“外门洞顶建有三义庙” ……
所以,我不知道是怎样的“实地考查”,可以得出以上结论?至于我的结论是什么,请继续看下文,跟随我的徒步路线,实地查勘一下吧!
二、石岭关城徒步路线
1.石岭关村
沿108国道北上,就可以来到石岭关村;石岭关村其实就是依附石岭关城周边建立的村子,一小部分村舍在城内,大部分村舍都在关城之南门外,另有一部分村舍在108国道路东之关城东南方,不过我估计早年间村子应该都是在南门外铺开的,只不过是现在被同蒲公路给分隔开来;路西的村边有村委会楼,门前是村民广场(A1)可以随便停车,停好车往北走几步,就来到了路边的一个小巷子口(A2),这里有块“石岭关”文保碑,巷口的农家院兼做供销合作社;沿巷道向西走不多远,就来到了石岭关城。
2.石岭关城
走到巷道西尽的南北大街上,历尽沧桑的石岭关城赫然矗立。这里是南北主街,也就是石岭古道,整个村里冷冷清清并没什么人走动。在南门的东南角有处农家大院尚可一观,我把它叫“五星大院”,此外就是南门边的“栅栏村庙”,看庙旁对联可知是供奉着“五道神”,神祇背后就是明代重修石岭关碑,只是无法近前观瞻;石岭关只有南北二门,北门已毁,这是仅存的南门(A3),名曰“耀德门”。以下摘录二段书籍,大家自行了解:
“据实地考查,石岭关城廓呈长方形,今存土城垣东西216.8米,南北137米,周长707.6米,高3-6米,顶厚0.5-3米。城开南北二门,南门名曰“耀德”,主体尚存,门洞进深10.3米,宽3.9米,高7.4米,石灰岩料石门台,青砖券筑门拱,非常坚固。耀德门东侧7米处的石城墙面嵌有筑城碑汜一通,载明石城由太原前卫镇抚千户朱龙、泽州柳树店巡检司巡捡杨萌寅任委官,山西各州县修工千队长、匠作徒夫共885名建成。其门顶不见原筑冒楼,却有水泥砂浆砌筑的碉堡1座。”(摘自太原市交通志编审委员会编《太原交通志》一书)
“石岭关今存关城为明代建筑,城垣系一层石一层土即石土相间形制;东西长250米,南北宽150米,呈矩形,与当年李光辉记载大体吻合。城开南北二门,北门已不存,南门保存基本完整。门楼由石条砌成,石条长79厘米、宽45厘米、厚30厘米;门洞宽3.4米、高3.8米、进深10.4米,拱券上方门额“耀德”,署‘万历二十四年岁次丙申秋八月吉日立’。” (摘自靳生禾等《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一书)
城墙不算高大,也就二层楼高一点,四侧城墙皆为夹石夯土城墙;南城门应该说保存得还是比较完整的,内壁之粗大的门栓桩孔尚存,外墙面的青石条也在,不过我很怀疑所谓石岭关石城,大约包砌的石条也就仅限于南北城门及其两侧,四侧城墙应该原本就是夹石夯土城墙,未曾包砌石条,否则今人尚不至于破坏如此。参照1990年版的《太原阳曲县地名志》,照片情形就是这样,基本没什么大的变化。唯网文皆曰,南门楼顶原为“观音阁”,这个就不知道其详了,按说军事关卡应该是敌楼才对,想是后来衰落以后.村民加以“废物利用”也未可知,不过现在上面的情况是一概无存,代之以一座圆形钢筋水泥碉堡,由于不太方便上去,所以不知道具体情形如何,反正一看就是当年阎长官国军的杰作,想来是用以监控全城的制高点,我把它叫做石岭关“零号碉堡”。
图A206-1

图A206-2
图A206-3
3.石岭城内
进到城内,一片破败,北部和东半部城垣已毁,仅剩依稀残迹可辨,城里边沿古道东西两边有几处村民大院,也可能是些乡村企业,未知其详;南门洞里青石古道依旧完整,经年累月的车辙在石板上刻出深深的印痕,彰显岁月沧桑,顶门栓石犹在,张着两张黑洞洞的大圆口;南门洞左角(西北方向)有处还算整齐的农家院,院墙外有块文保碑,我把它叫“木瓜树碑”,据云,“南门口西侧土台上,有罕见的高8米,围1.4米的木瓜果树,早在清代就有记载,后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被狂风所折,继而在1937年被日寇将树干砍了当柴烧,然而古树有灵,于次年春天又于根部发芽,始成今之大树,连年结果,为太原一奇。”委实说,文保碑是看见了,但木瓜树我没有看到,四顾也不见踪影,也许是在大门紧闭的农家院中?话说晋北山地会有木瓜树?碑上写得明明白白,学名“文冠果”,这是北方黄土丘陵、石灰性冲积土壤地带特有的一种食用油料树种,因种子为椭圆形,又长于树上,故北方土人又别名之为“木瓜”,然而此木瓜非彼木瓜也;再往北走,越过农家院落,有路可通东面的同蒲公路(A4),车水马龙豁然可见,路东黄土崖壁上的东城墙夹石夯土残垣,兀自历历在目;
4.衿岭古寺
往北走,经过一处废弃大院,正房和东西房都是青砖大平房,还有几个废弃的农具,估计是以前的村委会(生产大队)驻地;再往前就出了北门外了,北门楼自然是荡然无存,远处的石岭关主峰历历在目;北门外有一处废弃寺庙,这就是所谓“衿岭寺”(A5),寺庙之北面山坡上有一处烽燧矗立;“衿岭寺”这个名字虽然比较扣题,但是听起来多少有点怪,原记载为“衿岭寺(乡音)”,所以我觉得原来是“金岭寺”之类也未可知;据《太原交通志》【石岭关】条云,“关北门外,东有三义庙、西有衿岭寺(乡音)。该寺坐西面东,占地920余平方米,有正殿石窑5眼,耳窑各2眼,南北厢窑18眼,总计27眼。该寺在阎锡山执政时,除住持僧人外,内设公安局(卡)、小学校、库房等。26年(1937)秋,日本侵略军攻打石岭,弹中该寺,炸毁正殿,其余主体完存。”文中写的明明白白,我就不多说了,寺庙的现状是已经废弃,何时废弃不详,但是看起来近年间尚有民间佛事活动;该寺庙坐西朝东,为纯巨石砌就的窑洞式平房寺庙,呈四合院样式,房舍众多,但是门窗皆无,荆棘丛生,满目疮痍,西面的主殿里有三尊身披红色斗篷的趺坐金佛,塑工比较粗陋,看情形可能是横三世佛(三方佛)吧;
5.三义古庙
和“衿岭寺”隔着同蒲公路相对,路东高岗的上面是废弃的“三义庙”(A6),这个自然是桃园三兄弟之庙,我估计兼做村民道教活动场所;该庙为青砖大瓦房四合院样式,不过更加残破,我没有过去,只是远远的照了个照片;三义庙地处早已毁坏的东城墙外,同蒲公路两边的残留墙垣遗迹倒是犹存,在石岭关村口(B12路口)有一条土路可以到达那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走一走;
6.石岭关道
以下摘自《太原市交通志》(王玉林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二编关梁隧峒第一章关隘】,读者自明:
“石岭关,岭横东西,路纵南北,历为太原通往忻代云朔之咽卡。往昔关洞细窄,引道坡陡,加之官兵把守,戒备森严,给行旅交通造戎困难。金元好问《石岭关书所见》诗中有:‘轧轧辀轿车转石槽……傲服行人细路高’之与照。民国9年(1920),阎锡山创建公路。将石岭关洞北门及东部关垣拆毁,于岭凿堑并券筑隧峒60余米。但峒内坡陡,宽仅4米,只能通行单车。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省和太原市交通部门曾多次投资改善,祗因关道基础太差,陡坡疾弯难以根治,交通故障时有发生。1978年建设京太线石岭关至新城二级公路时,由省交通厅投资,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和太原公路总段测设,太原市筑路总指挥部主持,阳曲县组队施工,弃峒凿堑,腰斩石岭,开凿出一段长400余米,净宽12米的平坦通道,从此结束了古关石岭交通难的历史!”
附:太原石岭关徒步路线地图
这里,照例给大家做了一个太原石岭关徒步路线地图,亦上传于百度网盘《太原三关考略地图专辑》。原图是PNG格式高清大图,体量实在巨大,不唯发文难以发出,即使下载后打开也比较困难,恕不奉献,照例转为JPEG格式图片,这样效果虽说略差,但是打开速度却好多了。即便如此,有些图也还是过大,建议下载后,在WIN7以上系统中,用ACDSEE软件打开,采用实际大小模式观看。
图A200
太原石岭关徒步路线地图(小图样例,古道西风绘制于2021年9月)
网盘链接:
提取密码:
重要说明:
注意:本图系非官方地图,而且在制作中,可能存在不少贴图误差,因此,
本图不负责具体地貌细节之对照使用,请慎重使用;
警告:太原三关地区目前并非景区,且地处偏僻险要,因此建议驴友谨慎行走;
声明: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所有地图及文字,均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古道西风(太原徒步行博客)
公元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