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三关考略及徒步路线-总述-下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三、太原境内的关隘
那么有人会说,既然阳曲县就是太原市所辖,所以还分什么“阳曲三关”和“太原三关”,这不就是一回事么,你非要抠字眼,意义何在?先生此言差矣!我的意思其实是想说,太原作为历代军镇重地,两山雄峙,一水穿流,南北绵延百十余里,各处险关要隘比比皆是,为何独独限定为三关?我们完全可以把眼界放宽点。
事实上,大太原全域何止这三关。在《山西关隘大观》(王怀中马书岐编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中,记载了太原市境内的著名关隘,计有:1)市区:天门关、阳曲湾(三交口、狼孟城)、蓝谷、风峪、虎北口;2)古交市:孔河关、岔口;3)娄烦县:一箭岭隘口、天池城;4)阳曲县:石岭关、赤塘关、凌井口、两岭关、三交口、狼孟城、柏井(百井)、阳兴寨、大盂城。
按《太原市交通志》(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二编关梁隧峒·第一章关隘】所述,“史册著名的关口5处”,分别为“天门关”、“石岭关”、“赤塘关”、 “两岭关”和“雁门关”;“太原辖区有主要隘口12处”,分别为“白刁岭隘”、“南岔塔隘”、“东六度隘”、“叶苋岭(一箭岭)隘”、“树头岭隘”、“神堂岩隘”、“松树岭隘”、“界口隘”、“贾庄隘”、“权庄隘”、“阳曲湾·三交口隘”、“关庙岭隘”。
“隘”为狭窄险要的地方,多半只是紧要路口,不一定有关城。“关”即险要关口,古代一般会设置守卫处所,并建有关城。“隘”我们不研究,在这五个“关”里面,除去本文重点研究的“天门关”、“石岭关”和“赤塘关”,其余二关简述如下:
其四,“两岭关”。该关与“天门关”一脉相承,在太原阳曲县北小店乡石庄村与忻州静乐县康家会镇南庄村交界之处。“两岭关”得名于海拔1640米左右的南岭、北岭两峰,地当要冲,两峰夹峙,羊坂险绝,而凌井沟至此也到达了最高点和分水岭,由此开始,山路直下东碾河谷的康家会镇,康西公路也就随之到了终点。《历代方舆纪要》卷40静乐县:西(两)岭关,县东南六十五里,路出阳曲。明初调太原左卫官军戍守,洪武八年改置故镇巡司,缭以土城,周一里有奇。”事实上它正是静乐县城和阳曲县城的中点,为驿路要冲。关于此关,与“天门关”渊源颇深,后面会结合“天门关考略”一文,对有所涉及处深入研究。
其五,“雁门关”。该关与著名的忻州代县“雁门关(勾注陉)”同名,但它是在太原娄烦县与古交市交界处附近的下雁门村附近,《中国古今地名行大辞典》(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年版)称,“【雁门关】……在山西静乐县南。亦名雁门村。东临汾水。西倚高山。接岚朔二州之界。〔清一统志〕忻代俱有雁门关。代在雁门山。建在前。忻在雁门乡。建在后。非一关也。”按,太原娄烦县,乃建国后为建设汾河水库,析忻州静乐县之南部划归太原,于1971年设娄烦县,【清一统志】所言之忻雁门关即此也。那么,此雁门村在哪里?其实就是古交镇城底镇旁边,以前驴友去柳林河常坐的镇城底绿皮车的终点。汾河的两条支流天池河和狮子河,在此地与汾河呈标准的十字交叉,汇为一体,所以自然也是要冲了。此关不是本文研究的对象,略过不提。
如果读者熟悉卫星地图的话,其实你就可以发现,这些太原主要关隘,其实是集中于太原盆地的北部,特别是西北部的山地。具体原因,请看下文中的解读。
四、胡焕庸线
太原地形为三面环山,西面是南北方向的吕梁山之余脉-太原西山,东面面是南北方向的太行山之余脉-太原东山,北面是东西横亘的吕梁山与太行山交汇处-云中山脉和系舟山脉,南面则是相对宽阔的汾河冲积扇以及太原盆地(晋中平原),所谓太原(大原)也即滥觞于此。事实上,整个山西都是类似地形,例如再北一点的忻州盆地,东西为吕梁山系和太行山系,北面为吕梁山系和太行山交汇处-五台山余脉,这里有个著名关口-忻口,南面则是相对宽阔的滹沱河河谷、滹沱河河冲积扇以及忻定盆地平原。各地大率如此,方构成了表里山河。
但是由前文看到这里的读者,可能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太原盆地东西北部三面环山,那为什么太原主要关隘是集中于太原盆地的北部,特别是西北部的山地?
这里,先引入一个地理概念-胡焕庸线。“胡焕庸线(Hu Line),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改称“黑河-腾冲一线”,美国学者将之命名为“胡焕庸线”。“胡焕庸线”在中国地理学(特别是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以及中国人口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这条线从黑龙江省黑河市(古称瑷珲)到云南省腾冲市,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该线的东南方,以36%中国国土居住着96%的中国人口(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 “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古以来,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似乎早成事实,但没有人对这种模糊的认识加以有力的佐证,“胡焕庸线”的出现则廓清了这一分界,影响深远,成为研究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事实上,“胡焕庸线”也划分出了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以西以北是唐代边塞诗描写的景象,那里是游牧民族粗犷、豪迈、辽远的风情;以东以南则是农耕文明主流的的小巧玲珑、秀美细腻和略显局促的景象。”(以上文字来源:百度词条-胡焕庸线)
图009
胡焕庸线(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但是,如果回到历史云烟之中,这条线可绝不是诗歌里的“粗犷豪迈”或者“秀美细腻”那么简单,这是一条刀与剑、血与火的风景线,自古以来,多少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战争,就在这条线两边发生,同时,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也在这条线的两边,几千年不断碰撞与持续融合着,才诞生了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同样,我们也回到我们的主题-“太原三关”上来。很显然,山西乃至太原,正好就是这条线的中点,换句话说,正处于枢纽地带,所谓“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脊”,并非虚言。这里正是草原荒漠地带和农耕文明地带的结合部,其实我们看一下中国地图就知道,所谓陕北延安,基本上和晋南临汾是同一个纬度,人家的南泥湾更南,本来是叫“烂泥湾”,只不过是荒凉无人的“绿水青山”而已,而真正的陕北榆林,才和晋中太原基本上是同一个纬度,要不是黄河和吕梁山的阻挡,我觉得当年黄土飞扬中敲着腰鼓的北方汉子里,没准就有我们太原人.....
坦诚地讲,历史上有很多时间,山西其实是中国的边境省份,太原也基本可以说是边塞城市,我们不要被明清以后的大一统地图所蒙蔽了。在本文中涉及的“天门关”,正是太原通向晋西北的捷径与要道,如果沿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就会来到黄河边,过了黄河就是河套地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所在;准格尔旗-美稷城,匈奴故里),那里正是草原王朝与中原王朝,舍生忘死地争夺了几千年的地方。中原王朝的“龙城飞将”们从这里出塞,电击雷震般直捣阴山,饮马翰海,封狼居胥;反过来,这条路也是游牧民族杀向中原腹地的捷径与要道,事实上,直到明代中期,蒙古骑兵仍不时从这个方向入寇,狼烟烽火好几次一直烧到了太原城外。在难得的和平年代,这条路又是山西人逃荒谋生的“走西口”之路、晋商汇通天下的“茶马古道”,又书写了多少生离死别和兴亡盛衰?
那么,太原其它方向的情况如何呢?太原南面自然无险可守,即便是有条汾河也从来没有阻挡住任何敌军;太原西南、东南方向则通向中原腹地,正常时期并不需要防守,除非五胡十六国那个乱七八糟的时期,参见拙文《太原风峪考略》中所涉及的部分史实;只有东面(特别是东北方向)尚值得一提,特别是与本文涉及的“石岭关”和“赤塘关”相关甚为密切的五代、北宋时期。
由于五代后晋“儿皇帝”石敬瑭的无耻行为,他为了向契丹求得援助,竟然割让了“幽云十六州”,将草原荒漠地带和农耕文明地带的结合部,极为重要的中国北方天然军事屏障线,拱手让与外人,至此中原腹地完全暴露在草原民族的威胁之下,其恶劣影响不可谓不深远。虽然后来后周雄主柴世宗夺回了莫州(今河北任丘)、瀛州(今河北河间)和易州(今河北易县)一带,把边境线稳定在了今河北雄安、保定地区,但是战略劣势已成,辽国乃至以后的金国,都不断从这里南下,杀入中原腹地。
本文涉及的“石岭关”一带,就发生了著名的“关南之战”,具体史实参见后文,这里我们只说一下参战一方契丹军的进军路线。据靳生禾先生在《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一书之【晋阳古战场考察报告】文中考证,宋郭进大破辽耶律沙与耶律斜轸的白马岭,即今盂县东北的白马山,主战场为“白马岭大涧”,即“马圈村东面城墙崖附近(北木口河)河段”。北木口河即古木马水(东木马水,后世演变为牧马河),继而又与忻州西之古木马水(西木马水,后世亦演变为牧马河)相混淆,但是他们都是在五台山脉一带汇入滹沱河,这倒是一致的。这里是晋冀两省交界处的古驿道要冲,据云有“城墙崖”也即古长城残垣,这个留待以后研究。我没有看到靳先生研究契丹人的进兵路线,但是《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九山西一·飞狐口》云,“宋雍熙三年,贺令图与契丹耶律斜轸战于定西(见灵丘县),败绩南奔,斜轸追及于五台,又败。明日,蔚州陷,令图与潘美往救,大败于飞狐,于是浑、源、云、应、寰诸州,悉没于契丹。飞狐盖山北诸州之噤喉也,今其地东起宣府,西趋大同,商贾转输,毕集于此。紫荆、倒马两关,恃飞狐为外险,诚边陲重地矣。”由此推断,不外乎由太行飞狐陉入灵丘转而南下五台,或者由紫荆关或倒马关入太行转而趋龙泉关入五台,具体如何我们不研究,总之自从幽云十六州失落以后,契丹人来往五台山区如入无人之境,然后沿滹沱河及其支流(古代这是很自然的),再从盂县经阳曲、寿阳方向直插晋阳,自是无疑。在这个方向上,据《太原市交通志》【关隘】一节云,有“贾庄隘”,即城(晋驿)贾(庄)线的终点-贾庄,这里是阳兴河(入汾河)与温川河(入滹沱河)的大分水岭,路通五台、河北方向;另外,据据靳生禾先生考证,今青龙镇即古之“西龙门寨”,“关南之战”之前,宋辽在此亦有大战。
辽以后这里归属金元,到了明朝,“幽云十六州”重新控制在了中原王朝的手中,“天子守国门”于北京,北部边界固定在了京北明长城一线,河北全境已成内地,胡人从河北方向来侵袭的可能性消失,太原东面(特别是东北方向)的关隘完全废弃,但是太原北面(特别是西北方向)依旧是软肋,和宋代并没什么两样。瓦剌、鞑靼兴起以后,蒙古人(特别是俺答汗时期)时常由这个方向掳掠袭扰山西,或由大同转下忻代,兵指石岭关,或由河套入晋西北,兵指天门关,使得太原周边时有战火连绵。我们看下一下上述的“胡焕庸线”地图,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后世所谓“太原三关”,都集中在太原主要关隘是集中于北部,特别是西北部山地。
我们再赘述一下《太原市交通志》【关隘】一节所述,“史册著名的关口5处”,即“天门关”、“石岭关”、“赤塘关”、 “两岭关”和“雁门关”;“太原辖区有主要隘口12处”,即“白刁岭隘”、“南岔塔隘”、“东六度隘”、“叶苋岭(一箭岭)隘”、“树头岭隘”、“神堂岩隘”、“松树岭隘”、“界口隘”、“贾庄隘”、“权庄隘”、“阳曲湾·三交口隘”、“关庙岭隘”,这5关12隘共计17处险要关隘,就有16处在太原城的西面和北面(大太原视角为太原盆地的西北方向),呈数道环形防线拱卫着太原城,只有1处关隘(贾庄隘)在太原城的东面(东北)方向,更可佐证。
图010太原17处关隘1公里谷歌卫星地图示意图(古道西风制于2021年8月)
至于到了清朝,民族大融合,天下大一统,中国实控边境线得到了空前无比的拓展(可惜至今一些“自古以来派”,睁眼说瞎话地不肯承认清人的丰功伟绩),北界一跃而至外蒙古,昔日兵戈连绵的内长城一线,已然变成了“税务关卡”乃至“旅游景点”,山西也一跃而成为内陆省份,不仅如此,胡人南下太原的出发基地-河套地带,也变成了山西省曾经的一部分-归绥道,直到民国初年的“晋绥分治”。所以,石岭关、天门关等关隘,更是变得毫无用武之地,以致于沦落为派出所级别的“巡检司”,或兼做一些厘金关卡的用途。化干戈为玉帛,铸铁剑为犁铧,何乐而不为?
就此,“太原三关”逐渐变成了历史名词,在人们的脑海里,渐渐模糊了起来。是时候正本清源,找回历史的本来面目了!
五、参考书籍
本文中所涉及的参考书籍,择要列出如下(各类别书以出版时间为序):
1、《阳曲县志》(清道光二十三年重修版,民国二十一年成文出版社重印本)
2、《阳曲县志》(阳曲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3、《太原阳曲县地名志》(太原市阳曲县人民政府编印,1990年9月第1版)
4、《太原北郊区交通志》(太原北郊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5、《太原北郊区地名志》(太原市北郊区人民政府编印,1998年8月第1版)
6、《太原北郊区志》(太原市北郊区/尖草坪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1版)
7、《山西公路交通史》(第一册,山西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8、《太原市交通志》(太原市交通志编审委员会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9、《山西公路志》(山西公路志编审委员会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10、《太原公路志》(太原公路志编纂委员会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11、《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著,中华书局2005年3月第1版)
12、《山西古代州县八景》(杨志忠编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13、《山西关隘大观》(王怀中马书岐编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14、《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靳生禾谢鸿喜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15、《三晋古近代战典》(傅三星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16、《山西地理》(吴攀升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
在上述16本参考书籍中, “1、道光23年版《阳曲县志》;3、《太原阳曲县地名志》;4、《太原北郊区交通志》;5、《太原北郊区地名志》;6、1999年版《阳曲县志》7、《太原市交通志》”,这6本书籍是专业类书籍,特别是两本《交通志》,由于编者工作性质,显然都掌握有第一手的当年实地勘测资料,难能可贵,惟出版年代都较早,多为铅字活版印刷,颇有错字讹误之处,当然也不难辨析。而其余10本书籍,或为集成志书,或为专业类书,各有倚重,都有不少真知灼见,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一些汇编资料,更是集其大成,省去了我不少摘录归纳的工夫,所以还是颇有教益的。这里就不一一致谢了,在前后文中如有所引用之处,不敢掠美,会一一标明出处!
附:太原三关考略地图专辑
这里,照例给大家做了不少说明图片,辅助大家阅读。所有标注地图皆为本人考略标注,虽未必精准,但大致不差,可做信史。文中图片为小图样例,所有自制图片之大图,均上传于百度网盘《太原三关考略地图专辑》,其中有大量卫星地图,原来都是PNG格式高清大图,体量实在巨大,不唯发文难以发出,即使下载后打开也比较困难,恕不奉献,这次照例转为JPEG格式图片,这样效果虽说略差,但是打开速度却好多了。即便如此,有些图也还是过大,建议下载后,在WIN7以上系统中,用ACDSEE软件打开,采用实际大小模式观看。
图011太原三关1公里精度谷歌卫星全图(古道西风制于2021年8月)
图012太原市5公里精度百度卫星全图(古道西风制于2021年8月)
图013山西省25公里精度百度卫星全图(古道西风制于2021年8月)
图014中国200公里精度百度卫星全图(古道西风制于2021年8月)
网盘链接:
提取密码:
重要说明:
注意:本图系非官方地图,而且在制作中,可能存在不少贴图误差,因此,
本图不负责具体地貌细节之对照使用,请慎重使用;
警告:太原三关地区目前并非景区,且地处偏僻险要,因此建议驴友谨慎行走;
声明: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所有地图及文字,均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古道西风(太原徒步行博客)
公元二〇二一年八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