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西南诸峪徒步路线补-南山(七苦山)路线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杂谈 |
从洞儿沟峪沿西仁线,再走二、三里许,就是清徐县上固驿村;而洞儿沟峪的山脚下,就是洞儿沟村,洞儿沟村南面一点是晋源区姚村镇固驿村(我上次把它和清徐的上固驿村搞混了)。不管是哪个固驿,相距都非常近,源流也是一样的,源自驿站的意思。固驿就是故驿,都到了设立驿站的地界了,显见是太原县(晋源区)的最南端了。
但是在天龙山路线里,我并没有认真研究,一来当时行程规划所限,没有走到,二来也是它已经在百度卫星地图之外了,无法察查详情,故而留有缺憾。好在从谷歌地球上找到了卫星地图,虽然也不怎么样,终归是聊胜于无。前日我们专程考察了一次,将这最后一段山区补上了。
一、历史渊源
这一带属于晋源区姚村镇所辖。
1. 先说姚村的来历。
姚村在汾河西岸,与清徐接壤,关于此地的来历明明白白,据《晋源文史资料》第6辑云,“地域古属垂棘东乡与垂棘西乡,相传十六国时期后秦晋王姚绪曾在此避暑,北魏国子祭酒邢邵在此筑城,故名。明清属太原县姚邵都。”据《太原市南郊区志》(1994版),民国以来逐渐有所变化,民国元年属太原县西南区,民国26年(1937年)属太原县第四区(驻地晋祠),民国36年(1947年)属太原县邵城乡,建国后于1953年设姚村乡,至此基本确立现在行政区划。此前我们所行过的黄芦峪、南峪,以及下面要说的洞儿沟峪,都是姚村镇所辖地域。简单地说,青阳河村以北,属于晋祠镇;蚕石村以南,属于姚村镇。
姚邵都是明清乡镇46都之一。在明、清时代地方政权最低一级为县,但国家对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区划没有统一规定,故而十分芜杂,若细分有乡-都-图-村4级,但大部分地方做不到这么细,中间多有省略。大体上“都”就是乡镇级别,可见如今设立姚村镇实为历史传承。
姚、邵本为一体,显然是后来人口日繁,逐渐分化所致。据清道光六年《太原县志》,“姚邵堡高二丈二尺,周围五十丈。” 又据《晋源文史资料》第6辑,“邵村,以古城堡而名。传说北魏国子祭酒邢邵于此筑城堡,名邵城。其村有二,处邵城址北者名北邵,村址位于镇驻地东北1.5公里,…,西者名西邵,村址位于镇驻地东南1公里,…。”据上述资料推断,今姚村(在姚村镇驻地的东面)一带,应该就是古姚邵堡故址。
另据《太原市南郊区志》,1951年时尚有西邵城、北邵城和南邵城三个自然村,到了1970年姚村公社所辖,就只有西邵村和北邵村二个自然村了。百度地图上尚有南邵村标记,但并不在古姚邵堡故址之南,而是在北邵村之南,近在咫尺,所以我估计,有可能南邵本来就是北邵村民,在村外所分支另立的,后来依旧归一。因我缺乏资料,这个只能是存疑待考了。
2.再说洞儿沟村的来历。
洞儿沟村在姚村正西面的西山脚下。洞儿沟村其名,显然得名于源自村西七苦山、横贯洞儿沟村东西的小山峪-洞儿沟。至于为什么叫洞儿沟,据《晋源文史资料》第6辑云,“村因顺治八年(1651年)迁来一户教徒居山间窑洞得名,建教堂后始成村落,仍沿原名。”这个说法,除了顺治八年的说法不可信之外,大致如此。
关于洞儿沟村的历史,我们可以参考看如下资料。
资料一,为洞儿沟天主堂前所立自述资料,其文云,“教会在在洞儿沟历史悠久,1633年比利时人耶稣会会士金弥格(Michael Trigault)将天主教传入太原。1804-1911年间,路类思主教委托太原三贤村王保禄神父在清源城北六华里的洞儿沟跨河两岸,购置了广阔荒凉山地,称为北山和南山,当时洞儿沟尚未成村。此后,周围村人逐步迁居至此开荒种地并奉教。”我们来解读一下上述资料。其一,“1633年比利时人耶稣会会士金弥格(Michael Trigault)将天主教传入太原”,这个属于写文章的大帽子,不等于洞儿沟教史,而且以我粗浅涉略的山西教史来看,这段话似在历史记载方面,亦有需要厘清的地方,在此略过不提;其二,“1804-1911年间,路类思主教委托太原三贤村王保禄神父”,我非教友,对教会职务不详,但觉得“保禄”神父可能类似佛寺里的“监寺”一类,主管寺产后勤工作吧,且1804-1911年间跨度过大,即便是有其人,也必是几代人传承的“王姓保禄”家族;其三,“王保禄神父”受教会委托,在此购地置产,后村民因之聚集成村并信教的史实,应该不差。
资料二,据《太原市志·第七册·卷三十七-民族宗教 第五节·基督教》,“清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遭受严重的旱灾。英国内地会牧师特纳和詹姆斯来到太原,在府城周边村镇赈灾布道;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太原设立了基督教浸礼会。第二年,教会在桥头街建成教堂。从此,基督教开始在太原传教。李提摩太之后,英国法尔丁牧师继续传教,为教徒施洗,信徒逐渐增加到50多人。”明末基督教传入山西,但在清康熙年末直至道光年间的一百多年,清政府实行禁教,基督教活动都不能公开进行,转入了地下。但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废弛了禁教令,基督教又从地下走出,获得了公开传教的自由,也就是这个时候,太原的基督教获得了极大发展。1844年,山陕教区改组,两省重新划分为各自独立的教区。1870年意大利方济各会士江类思(Aloysius Moccagata)接任山西教区主教,工作地点在太原东三道巷的主教座堂(义和团运动时被毁)。江类思即路类思,音译不同,所以洞儿沟天主堂前所立自述资料说的,“1804-1911年间,路类思主教委托”云云,应当是为文有误,怎么也得是1870年以后的事吧?
资料三,仍为洞儿沟天主堂前所立自述资料,其文云,“1890年罗马教廷划山西教区为南圻、北圻两个教区,助理主教圣艾士杰请求方济各会传信部及总会长批准,邀请建筑师法国籍神父潘得盛在洞儿沟南山创建方济各会初学院,…。”“ 方济各会初学院于1891年动工,1893年建成。” 艾士杰(Gregorius Grassi)是江类思的外甥,时为山西教区副主教,因江类思久病缠身,不能视事,所有教务几乎皆由艾士杰一人主持。1890年,山西分为南北二个教区。1891年江类思病故于太原,艾士杰接任山西教区北圻教区(太原)主教,洞儿沟堂区就是在他手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根据上述资料,似可得出以下结论:洞儿沟此地,本属清源县城北之荒僻山地,向无人烟,但是1870年以后,山西教区主教江类思委托太原本地神父王保禄(小店区北格镇三贤村人),来到此处购置土地,建设宗教场所,吸引附近村民前来开荒种地,同时进行传教,后迁居人口越来越多,遂成村庄。1890年后,山西教区拆分为南北两个教区,新任北区主教艾士杰又对洞儿沟堂区进行了改扩建,遂成宗教圣地。
以上资料,在大致解决了洞儿沟历史的同时,也解决了我们关于洞儿沟这个名字的起源。所谓“教徒居山间窑洞”之说,应该就是先有村民(或传教士)因地制宜,在此山边建起了窑洞,居住兼做教堂,并且估计是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以至于此处荒僻山沟因之得名“洞儿沟”,继而山脚下逐渐聚集起来的村落,也就有了个比较接地气而且相当口语化的名字-洞儿沟村。
那么,也许有人会钻牛角尖,说能不能具体一些,到底是哪个村民(或传教士)的窑洞呢?这个我还真能回答你,据洞儿沟天主堂前所立自述资料云,“教堂最初为教友段天恒的四眼窑洞”!
3. 七苦山何以得名?
据坊间资料云,“1924年,教友们准备在山上修建圣堂,那时,教宗钦定‘圣母七苦’的通谕(1913年),才传到这里不久,于是他们给圣堂起名‘圣母七苦堂’,南山也就叫七苦山了。”这个来历说的明明白白,我觉得可信。但是,“1924年准备在山上修建的圣堂”,我觉得不是今天在山顶修建的那座大殿,那个大殿之修建显然是近些年的事了,劈山造地痕迹很重,并无历史遗迹可言,所以我觉得还是今村边那座天主堂,该处其实是地处于村外丘陵之上,只不过是由于如今村庄的扩展,使之不再鹤立鸡群了。另外,G5青银高速的修建,直接把丘陵劈断,使得相邻的洞儿沟天主堂和教会附属建筑群分割开来,成为了似不相干的两个部分,但早年间它们其实是一体化的建筑群。
4. 哪个沟是洞儿沟?
南山是太原西山范畴的一部分,外延比较广,南峪一带的山系都可以算做南山,而七苦山则只是洞儿沟村西的第一座小山包,实为近地丘陵地带,并不算高,或曰洞儿沟山亦无不可。该山峰之西南和东北各有一条山峪,将七苦山包夹起来,交汇于后面的南山之巅。其中,东北方向的山峪是主峪,其深较广,直插南山高处,而西南方向的山峪则比较浅小,基本上到了七苦山山包的后山,就差不多结束了。
那么哪个沟是洞儿沟呢?据《晋源文史资料》第6辑云,“七苦山坐西朝东,南靠榆次沟,北为洞儿沟。”又据洞儿沟天主堂前所立自述资料云,“南至榆林河,北至北河”。由上可知,东北方向的主峪就是洞儿沟,事实上它也正是横贯洞儿沟村的河道,由于位于现今七苦山的北侧,故也叫北河;而西南方向的小峪则叫榆林河,想必多年之前是榆树茂盛,但是为什么又叫榆次沟呢?如果排除掉《晋源文史资料》撰文时讹误的原因,我觉得也有可能和现今洞儿沟天主堂的修建者有关,据洞儿沟天主堂前所立自述资料云,“1932年榆次教区由太原教区划分出后,榆次教区主教富济才于1939年建现时教堂”,那个时候洞儿沟堂区属榆次教区管辖,榆次沟的说法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二、交通路线
这一带的汾河西岸,有好几条并排通向西南方向的道路,除了G5京昆高速和滨河西路,还有西仁线、晋白线、岐银线,彼此齐头并进,时有合并或交叉,经常搞得人互相混淆,不过到了清徐以后就剩下307国道了。在这三条二级公路上,都有公交运行,只不过受目前西中环南延工程的影响,时有中断,只能是等待工程彻底完工,才能恢复正常。
1、西仁线
西仁线是沿西山脚下的一条大道,历史上就是汾河西岸之古驿道,且是唯一通道,今官方定义G307国道之西山辅线。在西仁线上,只有公交302路,从晋祠到固驿,在姚村(姚村镇)和南峪村(洞儿沟同)都有站,此线路为徒步西南诸峪路线所必坐的公交路线,对西南诸峪路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虑一下此线,不足之处就是平时间隔本就较大,而修路期间更难以预料。
2、晋白线
晋白线比较复杂,很大一段上是S039省道和X240县道的并线,其实也就是旧晋祠路沿线。在晋白线,只有公交848路,在姚村(姚村镇)有站,按说此线路车较多,但目前也是因为修路期间,情况不详,反正我回来的时候,在姚村是等不及只好走了。路况好的时候建议大家坐这条线路,两边都可以兼顾。
3、岐银线
岐银线比较单纯,就是大名鼎鼎的G307国道,其实也就是新晋祠路沿线。岐银线是主干道且不受修路影响,在岐银线上车次也较多,有311、905、908可选,在姚村(非姚村镇驻地)有站,此站在姚村最东面的大路边,有姚村牌楼。想一次性走完全线的话,建议大家坐这条线路。
下面,我们就以岐银线(G307国道)也就是新晋祠路沿线,作为本文的徒步路线起点,来给大家做一个路线攻略。
三、徒步路线
1、姚邵古村
一路坐公交,沿岐银线(G307国道)来到姚村下来,路西就是姚村牌楼,村口会有一些村民三轮车夫前来招揽生意,大多是主攻七苦山线路的,有兴趣的可以和他们接洽;沿着主干村道,可以向西进入姚村,这里是农业主产区,会有很多农人们在田地里忙着;事实上,这条主干道很长,纵贯汾河西岸之东西,可以一直走到西山脚下;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走村南农田小径,其实非常好走,可以直达村南口的大仙岩寺。
2、大仙岩寺
在村南口即是太原名寺大仙岩寺,或称姚村仙岩寺。太原仙岩寺有二,一个即本寺,另一个就是南峪苇谷山那个仙岩寺,在西南诸峪路线-南峪路线我曾经提到过;清道光六年《太原县志》云,“仙岩寺有二。一在县西南三十里苇谷山,…,一在姚村。”不知道此二寺渊源,或为上下寺关系,但从明清太原县志的文字来看,苇谷山仙岩寺应该更有名气,因为前者介绍文字一大段,后者都是“一在姚村”一笔带过,然而造化弄人,笑到最后的是姚村仙岩寺;
据《晋阳文史资料第6辑》【姚村】条中云,“村内古迹有唐建仙岩寺与千年古柏古槐各1株,元至正十八年(1358)《重建仙岩寺碑记》1通”,据网上说法是“唐高祖李渊为报当年龙潜龙飞于太原之功,在晋阳西山大建宝刹十处,仙岩寺是其中一处,武德元年(618年)寺建成后,李渊亲自榜书大仙岩禅寺”,我在寺内没有找到元代古碑(当然也没认真找),故而无从断定,问及在庙内忙碌的一位村民,据其说是从小在此读书(此庙曾为村办小学),但他的回答却是好像以前是有一块碑,具体不详。可见此碑目前似已不存,或不在庙中?不得而知,这是我此行不够严谨的地方,只能再等机会专程查访了;千年古柏,就在寺内大雄宝殿之前,据该村民说原有两棵,死掉一棵后补栽槐树,我去的时候只见古柏郁郁葱葱,虬枝问天,看直径足有千年上下,怕是还不止,即便是旁边补栽的槐树,也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千年古槐,并非此槐,也不在此寺内,实际上它是在寺庙北面一墙之隔的三官庙(三官庙也叫三元庙,内供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我路过的时候正是枝繁叶茂,亭亭如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顺路去三官庙看看;
大仙岩寺庙宇坐北朝南,三进三出,殿阁齐备,绿树红墙,香火袅娜,颇有气势,为一般村庙所不及;各殿雕梁画栋,金壁辉煌,塑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正好大殿里有僧人和居士在认认真真做功课,诵经声声不觉于耳,感觉并非如一些寺庙之敷衍,颇有好感;唯见庙内部分壁画(皆六臂护法神)和祖师殿内塑像(似是宗喀巴大师),竟然是藏传佛教风格,不觉令人愕然;我问过那位村民,据他说是以前有主持僧人是那边过来的,故而建此风格,真是一任干部一任做法啊!
我去的时候,庙里庙外有不少僧众及居士正在挂旗插花,忙忙碌碌着,言谈中得知正在在为明日的庙会做准备;仙岩寺庙会在太原县(晋源区)很有名,特别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在这里举办民俗文化艺术节,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观看,其中有传统的抬狐爷巡游活动,和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经典艺术表演,让游客一睹古庙会的盛况;这里,所抬的“狐爷”,就是南峪槐树底村的狐爷庙里的“狐爷”,在西南诸峪路线-南峪路线我曾经提到过,纪念的是晋国大臣狐突先生,忠义之风在我晋阳大地至今犹存,届时有兴趣可以前来凑个热闹。
图002-2槐柏参天(古道西风摄于2019年5月)
3、姚村教堂
出寺继续西行,远远地就可以看见村子中央有一处非常高大的教堂,这就是姚村天主堂;教堂大门打开,游入可以进入参观拍照,不过教堂并不开放,我估计不是礼拜天的缘故吧;堂前有铭文云,初始教堂建于1894年,继而于1931年建起哥特式教堂,后来在上世纪那个特殊历史期间,遭到破坏;现在教堂是2011年在原址重新建筑的;讲真作为乡镇级教堂来说,姚村天主堂气势比起城里解放路教堂来,亦不遑多让;

图003姚村教堂(古道西风摄于2019年5月)
4、姚村镇所
沿村中心主干道继续西行,可以顺便游览一下姚村;如果偏离一下主干道,从北面的一条巷子里走的话,会看到有个高大阁楼式古建,据@太原骑游乐先生所言,有村民告他是旧时有钱人家养鸽子的鸽子楼,这个估计是传说,因为旁边就是一处青砖大院,一望可知就是旧日地主大院,此楼想必是消防兼防御性塔楼;出得姚村,前面就是晋白线(X240),可以向南走一段,直接来到洞儿沟方向村道;也可以直接过马路,沿西西大路继续走,前面就是姚村镇驻地,到处楼宇公园,绿树成荫,和路东的姚村村庄样貌完全不同;
图004姚村镇所(古道西风摄于2019年5月)
5、南峪路口
沿绿树成荫的主干道继续西行,前面大路通向南峪村;走到道路尽头,跨过一座公路桥,脚下正是G5京昆高速,桥另一头就是是西仁线南峪村口;
图005 南峪路口(古道西风摄于2019年5月)
6、洞儿沟村
沿西仁线往南行,沿途都是乡镇企业,走一大段,就到了洞儿沟村;洞儿沟村在G5京昆高速的南边,西仁线在洞儿沟村南会下穿而过,如果你不愿意多走路,那其实这一段有许多下穿高速公路的涵洞,随便找一个过就是了;洞儿沟村算是旅游景区,正在大搞新农村建设,栽树铺路,人行辅道,照明路灯一应齐全,与老旧的姚村更是完全不一样;
图006 洞儿沟村(古道西风摄于2019年5月)
7、洞儿沟堂
村西头有村民广场,如果开车来的话,可以停车;村民广场对面就是著名的洞儿沟天主堂;据洞儿沟天主堂前所立自述资料云,“天主教传入洞儿沟后,奉教人数日渐增多,兴建教堂成为必须。历史上洞儿沟村教堂曾迁移过四次,教堂最初为教友段天恒的四眼窑洞,以后迁往北山鱼池旁十间房内。…。1900年义和团运动前,村内盖起教堂,于是,敬礼活动迁入新堂。1932年榆次教区由太原教区划分出后,榆次教区主教富济才于1939年建现时教堂。”由上可知,洞儿沟天主堂经历了段天恒窑洞-北山十间房-村内新堂-现教堂的变迁;现教堂为罗马式十字架形,堂名为“露德圣母堂”,由榆次教区主教富济,于1939年所兴建,迄今整整80年了;此堂建筑精美,也可算作一处历史文物,但是由于地质塌陷,近年已成危房,在2018年7月已经关闭,不再开放了,游客可以在门前广场进行观赏;
图007
洞儿沟堂(古道西风摄于2019年5月)
8、七苦山下
天主堂西面就是村口,有涵洞下穿高速公路,出口正是七苦山山门,远远可以看到山顶的高大牌楼,如果你经常由高速南下的话,那可能经常映入你眼帘的高大山顶建筑,就是这个牌楼;
图008
七苦山下(古道西风摄于2019年5月)
9、山边古寺
沿山脚石阶山上,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处带有水池的中西合璧风格的青砖建筑群,这个大概就是所谓的“北山鱼池旁十间房”,也就是艾士杰主教修建的方济各会院吧;据记载,村中和北山曾建有育婴堂、神父及修女居所、教会学校、慈善机构、教会坟茔等多处教产,此处当属于教会附属建筑群,早年间它们和洞儿沟天主堂应该是一体化的建筑群,G5青银高速的修建,直接把丘陵劈断,使得它们分割开来,成为了似不相干的两个部分;
图009 山边古寺(古道西风摄于2019年5月)
9、七苦山道
登山步道为之字形石阶步道,沿途敷陈有“耶稣受难”等宗教故事石龛;此山其实并不高,实际上是近地丘陵,故而很快就可以到达山顶;
图010
七苦山道(古道西风摄于2019年5月)
11、七苦山顶
穿过牌楼,就来到了七苦山顶;山顶广场甚为宽阔,西面有仿自故宫太和殿和天坛祈年殿之天主堂,这个倒真的是中西合璧,国内少见;

图011 山顶大殿(古道西风摄于2019年5月)
12、殿后土场
殿后有大片平地,应该是一个大停车场,容纳百十辆车轻轻松松,左侧(南侧)的榆次沟有水泥大道可以上来;大停车场尽头,有一条西北走向的山道(Z1)直入后山,虽然此处已经不在卫星地图显示范围,但它其实可以通到南峪,只管走好了;
图012
殿后土场(古道西风摄于2019年5月)
13、墓园山道
行入后山,渐行渐高,这里的山峰其实非常缓,草木也很繁茂,但是并没有什么高大树木,满山都是些荆棘灌木,所以一路无从遮阴,好在山风徐徐,聊添清凉;前行看到有岔路口(Z2),其实走左右都行,这是个环形山道,绕过一个小山包,会在前面汇合(Z3);此小山包也是附近村民的墓园,墓碑都带有宗教式样,大家肃穆通过也就是了;回头望去,晋阳大地一览无余,在眼帘中远远地还可以映入两块巨大的湖泊,这里已经离清徐县城近在咫尺了,所以那两个湖泊,正是清徐之东、西湖!
图013 回望清徐(古道西风摄于2019年5月)
14、主峪大道
继续前行一点,有个岔路口(Z4)不要走,那是条农耕山道,依旧继续向西北方向走;前行不远开始下山,由一个小石桥到(Z5处)来到山峪中,此峪就是洞儿沟主峪,有山道可以沿主峪上游一直上到主峰山巅(Z12),从那里也可以折回南峪方向;我们选择沿峪道往回走一点,可以看到主峪下游似有一处小公园;在Z6处拐上东北方向的上山路,这是正路;
图014主峪大道(古道西风摄于2019年5月)
15、黄砂山坡
上到山顶时,会看到东面有一处巨大的黄砂岩山坡,颇为壮观,冬天下雪后来时一定很美;这里正是天龙山余脉,都是黄沙岩地貌,所谓成也黄砂败也黄砂,既容易雕刻佛像,所以这一带石窟众多,但也容易风化,保存极为不易;
图015 黄砂山坡(古道西风摄于2019年5月)
16、白亭墓山
沿黄砂岩山坡继续前行,来到一处小山包下;这里也有岔路口(Z7),其实也是走左右都行,这也是个环形山道,绕过该小山包,会在前面汇合(Z8);此小山包也是附近村民的墓园,不同的是山顶有一个小白石亭,在南峪中行走时,会远远在下面看到;顺便说一句,如果你在太原的西山上,见到此类石头小白亭的话,十有八九离墓园不远了……
图016
白亭墓山(古道西风摄于2019年5月)
17、主峪峰顶
绕过白亭小山包后,山道继续转向西北行去,一路都是平缓山脊,没甚难度,就是在Z9岔路口不要拐,保持继续西北行即可,那是条农耕山道;如果你往东面山下看去,有条平行方向的宽大山谷,那正是南峪;而且可以看到南峪某处有一个村庄,其北面山上远远地还可以看到有一个大寺庙,那正是槐树底村和狐爷庙,大仙岩寺抬的狐爷正是来自此处;一路往西北走,来到Z10大岔路口,这里是重要节点,左边(西面)的岔路,其实就是由主峪山巅Z12处过来的;此处也是主峪上游,有一块山谷梯田,长满了荆棘,如果你五月中来到的时候,荆棘丛也都盛开着白色的小花,漫山遍野,四下里犹如一片白色的海洋,蔚为壮观;
图017-2主峪峰顶(古道西风摄于2019年5月)
18、南峪路口
Z10大岔路口的右边(东面),就是下山路口,南峪已经在望了;一路下山,途中会曲折经过一处大方田,这是一处高山果园,种有葡萄树和桃树;下到峪底,跨过另一个小石桥(Z11),我们就来到了南峪中,此处位于圪垯村和桃坪村之间;如果沿南峪往西北方向上游走,就是圪垯村,接下来便是我们的南峪路线了;如果沿南峪往东南方向下游走,就是桃坪村,那便是我们的回程路线了,最后的出口正是南峪村!
至此,南山(七苦山)路线结束。

图018-2 南峪路口(古道西风摄于2019年5月)
附:太原洞儿沟及姚村徒步路线图
这里,照例给大家做了一个《太原洞儿沟及姚村徒步路线图》。
本图为100米精度大图(20M,PNG格式),建议在WIN7系统下,用ACDSEE看图软件打开,选取“实际大小”模式浏览。
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ho5xPw89bAyVtpIl3PJyQ
提取密码:mspd
附图
注意:本图系非官方地图,而且在制作中,可能存在不少贴图误差,因此,
本图不负责具体地貌细节之对照使用,请慎重使用;
警告:洞儿沟景区目前为不收费景区,如改制为收费景区,建议驴友购票入内;
声明:欢迎转载,注明出处,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古道西风(太原徒步行博客)
公元二〇一九年五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