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太山考略·上篇

(2018-01-20 14:08:45)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本考略并不是路线攻略,而是我在研究“太原蒙山全域徒步路线”时的一个副产品,将来准备列入“风峪路线专集”中,先发布出来,以飨读者。提前声明:文中所言,皆系我一家之言,读者自明。由于文字较长,对只对徒步路线感兴趣的人们来说,可能是既感冗长又嫌枯燥无味,建议直接略过,本博客有专门太山路线攻略;如果你对文史考证感兴趣的话,还是建议读一下,本文可能会对您平常听到过的太山知识,有一个颠覆性的改变。

从风峪口黄县令庙沿太古路往里走,经过“新太收费站”不远,就是太原名胜风景区-太山。关于此山的景观和历史文化介绍,各种书籍、文章已经很多,但是疑点颇多,所以我还是秉承一贯的质疑精神,对太山的来历和历史,进行了一番考略。

一、俊秀清逸的太山风景:

1、太山距晋祠路太古路口约2公里,距明清太原县城距离约4公里,古书曰县西八里,的确如此。主峰位于太古路风峪沟之北,面南背北,山顶海拔1079米,与龙山(1057米)相当,从峰顶可以清晰看到龙山石窟,视线上就感觉齐平。事实上,太原县地处平川,县西突兀拔起一溜大山,但是高度其实都差不多,如悬瓮山980米,开化西山1043米,卧虎山(赤桥西)1040米等等,这也是为什么这一带可以徒步贯通的原因之一,是户外徒步的好区域。

2、太山是本地名山,山势倒也高峻,但是说是大山就谈不上了,事实上,它是蒙山山系的东南余脉。我们把太原以西的山脉一一排开来看,其脉络为吕梁山山脉-云中山山脉-西山山脉-庙前山山脉-蒙山山脉-太山诸峰,这样大家就弄清楚了。自太山以东,诸峰迅速演变为一系列丘陵地貌,最后变为平地。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说是大山,因为它有靠山-海拔1325米的蒙山主峰,相距非常之近,所以这可能也是太山名称来历之一,后面我们会加以探讨;

3、太山的风景很美,当得起名胜二字。太山南连龙山、北接蒙山,山坳清幽,高峰入云,石径曲折,清溪蜿蜒,满山虬柏森森,阴翳葱郁,秋来还有红叶满山,引人入胜;太山的历史悠久,有清静肃穆的太山古寺,有精美明代塑像的观音阁,有充满了未解之谜的神秘地宫,有饱经沧桑的唐碑古柏,的确是太原人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令人流连忘返。

 


http://s6/mw690/006883PBzy7hwrFvZbv75&690
1 太山景区(古道西风摄于20158月)


二、充满历史迷雾的太山历史:

记得以前年轻的时候,晋祠天龙山崛围山之类,或去过或听说过;而说到龙山之类,就不甚了了,大约还和“龙山公墓”混为一谈;至于这太山,真的是这十年间才逐渐熟悉起来的,以前我是没有听说过。时至前几年,有天和一位朋友——太原老后生谈起太山,他居然也是一脸茫然。这一切,难道和如今的风景名胜相符吗?

我们来看百度词条《太原太山》,在该文之【龙泉寺前世今生】节中曰,“太山在今天晋源区阎家坟(今属罗城街办)村西,龙山和蒙山之间,属于西山山脉。在‘千年石函挖掘’新闻之前,太原人鲜有人知道有这么一座山,更不知道有龙泉庙。直至石函的出现,人们才开始了对这座看上去普普通通山庙的关注。”可见即使在太原,不知道太山的大有人在。

上面这段话基本上是正确的。以我手头的资料,此山及属寺在各类史籍均不载,所谓的史载,基本上依赖清道光六年的《太原县志》,但此县志中的说法。其实多半来源于太山现存的诸多碑记,然而这些碑记,却一直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研判;当代资料方面,自50年代-70年代各版《太原史话》均不载;80年代的文史资料及旅游指南等也不载,如《太原旅游指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版),有蒙山开化寺和龙山童子寺,却无太山只语;最早出现太山的书籍是晋祠研究所的《天龙山揽胜》晋祠文物研究所编,郭永安等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1版),此书对晋源周边各山(特别是太山)均有较为详细记载,是各类网文传抄的来源之一,虽然限于历史原因,该书有不少错讹之处,但仍不失为文史研究权威书籍。再往后,太山才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书籍和网络上,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是很显然,太山有悠久之历史,这个是无疑的。是时候正本清源,拨开历史迷雾了!

 

http://s8/mw690/006883PBzy7hwrHDRMX47&690
2 太山古寺(古道西风摄于20158月)


三、讹误百出的太山故事:

在百度《太山》词条下,其实一共有四个义项,分别为太山 (太原)、太山 (江西)、太山 (山东)和太山(词语),其中太山 (太原名山)义项,是专门解说太原太山的词条。该词条见http://baike.baidu.com/item/太山/85635,其文甚长,这里为节约篇幅起见,就不一一粘贴了,在下文的勘误中,会逐项进行指正。唯需要指出的是,其文所述,不仅鱼龙混杂,错讹不少,而且反复互证,前后矛盾,难以置信。而其文流毒甚广,可惜还有不少太原民众,包括官方文宣,奉为至宝,实为可叹矣!

试举其要:

1)太山:‘太山’之名,始见于沈约(南朝梁文学家)的宋书。相传,五代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称著于北汉,因而闻名遐迩,就连这座山也跟着出了名,山取‘泰山石敢当’的音义,故名太山。

2)石敢当:同上

3)昊天观:太山龙泉寺扬名全国,龙泉寺原名昊天观,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初为道教,金元时期被毁,明初重建,改为佛寺。”“太原旧方志记载,太山寺即太山龙泉寺,始建于唐代景云元年(公元710),初为道教昊天祠。

4)皇姑洞:在佛祖阁顶山崖有一小洞。据碑文记载:‘至祐之年,皇姑静息于山巅之洞。’皇姑,传说为北汉宗室之女,因少主继恩(北汉第三个皇帝)被害而循入空门。算一算年代,北汉时太山寺仍为道教昊天祠,是道教所在地,皇姑应当为道姑。

5) 昊天上帝庙: 而在地宫附近,文物考古人员挖掘出了另一处台基、台阶等旧建筑的遗址,后经鉴定为已毁于清朝晚期的建筑‘昊天上帝庙’的遗迹。

以上说法,无一正确。肯定有人说了,你说人家说法有误,那么误在哪里,你又有什么正确看法?很好,接下来,我会作一个详实的太山史实勘误!


四、太山历史传说溯源:

我们先来看看上述说法的来源。其实,百度词条及网上所有说法的最初来源,我可以断定为前述的官方权威书籍《天龙山揽胜》一书中,所附之【太山龙泉寺】篇(见P129)。请看该篇文字节选:

古晋阳城(今晋源镇),西行3公里,经乱石滩入山,即风峪口;南连悬瓮山,北接蒙山,柏林丛茂,苍翠欲滴,狭谷幽深,一片清新秀丽。入峪1公里从旁谷折北拾阶而上,岖崎盘旋,只见画阁修廊上下参差掩映于青峦翠柏之中,即太山寺,又叫龙泉寺。由于寺院建在太山上,故名太山寺。“太山”之名,始见于沈约(南朝梁文学家)的《宋书》。相传,五代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韬略称著于北汉,因闻名遐迩,就连这座山也跟着有了名。山取“泰山石敢当”的音义,故名太山。

据清道光《太原县志》,龙泉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原为道教庙宇,名“昊天观”。今山门檐下椽柱头上还保留有“道家八卦”遗痕。金末元初毁于火。明初重建,改为佛寺。。院内东北隅立唐景云二年石碑一通,高5(包括地下部分),宽约1米,由于石质粗劣,年久剥蚀,字迹巳不可辩,但碑额双龙交叉浮雕,气势雄宏,气质淳朴,笔法洗炼,典型的唐代风格。

大家对照着看一看,是不是和现在所有网上文章,包括官方文宣里的文字一模一样?溯源起来,《天龙山揽胜》一书的说法,应该是来自太山现存碑记,特别是清乾隆五十九年《原邑太山寺新建乐楼碑记》。这里摘录一段原文:…。工既迄功,问记于予,予唯太山之名始见于沈约《宋书》,而寺建于唐景云元年,五代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略显于北汉之际,而山益有名。…。 此段文字中信息量颇大,然而错讹亦大,流传甚广,影响后世,《天龙山揽胜》书中所言,显然大部分来自此碑。但是该书又加了一些新的东西,特别是“昊天观”和“景云二年”等,更是网上文章及官方文宣说辞之滥觞,可惜这些也或为误说,或不知所宗。这里我要说的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时代和研究条件,前人出现一些讹误,也是在所难免,然而时至今日,所有研究太山的文章,皆不加思考,人云亦云,甚至在此讹误基础上加以发挥,就有些不妥了。如此治学,岂不贻笑大方,使人谓我并州无人矣?

 

http://s10/mw690/006883PBzy7hwrKNs6J89&690
3 《天龙山揽胜》(古道西风扫描于20178月)http://s7/mw690/006883PBzy7hwrM0YKi46&690

4 《天龙山揽胜-太山龙泉寺》(古道西风扫描于20178月) 


五、太山相关史料:

目前,可供进行参考的文献,主要有古太原县志2部,太山现存碑记10块,当代文章1篇,足以作为勘误所依据的资料。其余当代文章,多系以讹传讹,本文皆不予采信。

 1、明清古县志2部:

1)明嘉靖《太原县志》,开太原县志之先河,颇具历史价值,但是多少有些简略;

2)清道光六年《太原县志》,太原县志之大成,记载详细,但不少是沿袭嘉靖太原县志说法,使其参考价值有所折扣;

 2、明清太山碑记10块:

太山现存有明清石碑10通,分别列于太山寺大殿廊前和观音堂廊前,是研究太山史略的第一手材料,内容非常详实,保存得也很不错。

1)大殿廊前明清太山碑记9块:

我把它编了个号,位置顺序关系如下图所示。

 

http://s15/mw690/006883PBzy7hwt3K1Rk8e&690

6 太山诸碑方位图(古道西风绘于201710月)

 

①清乾隆五十九年《原邑太山寺新建乐楼碑记》;

②清乾隆五十年《太山龙泉寺增修正殿旁两翼洞记》;

③清乾隆四十年《布施姓名碑》;

④清乾隆八年《出过布施姓名碑记》;

⑤清乾隆四十年《新建钟鼓楼记》;

⑥清乾隆八年《重修太山寺碑记》;

⑦清乾隆五十九年《原邑太山寺谢雨并建乐台碑记》;

⑧明万历七年《重修太山寺碑记》;

⑨清乾隆五十年《定规碑》。

其中有8块碑立在大殿前的廊下,另有1块碑在大殿东翼洞(偏房)前的廊下。这里不得不说的是,近年重修庙宇的时候,摆放者完全没有去研究这些碑……基本上是胡乱摆放的,并无任何历史脉络。如果按照历史脉络,九块碑应当如下摆放:

⑥《重修太山寺碑记》和④《出过布施姓名碑记》是一组,明明白白落款为清乾隆八年,一块纪事一块钱粮,可以定论;

⑤《新建钟鼓楼记》和③《布施姓名碑》是一组,前者落款清乾隆乙未,只能是乾隆四十年,后者年代虽未详,但是按其所载功德主、钱粮人等,不难和⑤号碑对应起来;

②《太山龙泉寺增修正殿旁两翼洞记》和⑧《重修太山寺碑记》姑且算一组,前者是清乾隆五十年,后者是明万历七年,反正都是孤本;

①《原邑太山寺新建乐楼碑记》和⑦《原邑太山寺谢雨并建乐台碑记》算一组,落款都是清乾隆五十九年,所述的事情是一回事,只不过一块是地方官立的,另一块是僧人立的;

⑨乾隆五十年《定规碑》放在东翼洞前是合适的,它本身和太山寺无关,古代把它立在寺里,无非是借这个本地重要公众场合,来向大家见证其事的。不过此碑亦有其自身价值,是研究风峪历史的一个重要文献,值得地方史专家研究。。

在这些碑里,明万历七年的《重修太山寺碑记》,此碑最有价值,记载可信,是研究太山历史的重要文献,其文详细记载了太山寺的历史沿革,可资研究。而问题最大的是那块乾隆五十九年《原邑太山寺新建乐楼碑记》,其核心就在于前文所述信息含量颇大的那一段文字,后面我们会进行一一辩误。

 

2)观音堂廊前明太山碑记1块:

⑩明万历八年《新建观音堂碑记》。

此碑现在观音阁廊下,此碑亦颇有价值,记载可信,也是研究太山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主要记载了观音阁的修建历史,其文中首次提到了“景云元年”,另外对皇姑洞等处的历史也有涉猎,非常具有历史价值。


 10块碑文,我曾专程前往太山,利用一天时间予以抄录,断句成篇,以资研究。限于篇幅,这里我就不一一摘录了。我把碑记打包放到了百度网盘,有需要资料者,可以到网盘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2O7TK0  ,密码:cia7

 

3、当代文章1篇:

中国文物报20090114发有《太原太山龙泉寺基址发掘调查取得重要成果》一文,作者为龙真、冯钢、常一民,此文言简意赅,对太山龙泉寺基址发掘调查成果,做了比较专业和系统性的总结,颇具参考价值。

 

4、另有疑碑1块:

据网络文章所言,在地宫发掘时,“考古人员围绕地宫周围开始发掘,希望能发现其他文物以破解谜底。果然,在地宫北面,又陆续清理出面阔较小的三进屋和一处佛龛。堂内发现了一通石碑,为光绪二十二年所立,称此处为昊天上帝庙。昊天上帝庙显然是传道之所,这通碑说明了在清代,龙泉寺是道教的属地。

此碑目前既没有见到任何照片流传,亦无任何碑文拓抄,现在地宫又进不去,所以只能存疑,未知其详。然而光绪二十二年的石碑,又有何重要历史价值呢?无非就是沿习传抄前人说法而已吧!

据太山文管所张志敏先生之《太山龙泉寺初探》一文云, “而太山龙泉寺的唐代塔基遗址后面的大殿里,有块清代的石碑,有铭文,清晰地记录着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当地受水患之灾。”此文没有提到昊天上帝庙一说。而在中国文物报20090114之《太原太山龙泉寺基址发掘调查取得重要成果》一文中,提及“将地宫周围清代活动面进行解剖,活动面下清理出元明层和宋金层。 此文比较专业,但并未提及此碑,可见对此碑之价值并无特别认可。

故此碑的价值,目前来看,或仅在于证明,在佛塔地宫遗址的上面,清代似曾修建有其他建筑,迄今已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