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程家峪福慧寺(佛回寺)考略及徒步路线图文攻略(上)

(2017-05-16 14:48:21)
标签:

旅游

历史

文化

杂谈

开篇·本文之源起

佛回寺的源起,说来话长。笔者在研究天龙山石窟徒步路线的时候,总能在网络“天龙山石窟”相关词条、文章里发现有关山北三窟的内容,但却都语焉不详,并无实证,百思不得其解,而且感觉都是互相引证,以讹传讹。这里我不一一列举,仅以百度词条为例:

1百度百科-天龙山词条,“天龙山石窟除东峰、西峰25窟外,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3个唐代石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5(其中3窟无佛像),总计33窟,其中有佛像的30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注明资料来源为太原市政府网站,已失效);2百度百科-天龙山石窟词条,“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三窟,寺西南三窟,窟之间山径相通”(注明资料来源为中国天气网站,文同)。

东、西峰石窟是主窟和风景名胜,自不必多说了,就连西南三窟,即所谓“千佛洞”三窟,近年来随着柳子峪的旅游开发,也变得家喻户晓了,文章、照片比比皆是,唯独这山北三窟,却始终是如抱琵琶半遮面,云山雾罩地不见踪影,岂不奇哉怪也?幸好,随着驴友们的脚步,这块面纱也逐渐揭开了,那就是晋源区程家峪村西南的佛回寺及其石窟。

对此产生了兴趣以后,我搜集了目前所能找到的当代相关文史书籍共计18种,进行了一番研究,而且数次前往实地考察,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堙没已久的石窟和古寺,加以研究后,我得出了如下结论:“山北三窟”就是“程家峪福慧寺石窟”。下面我来进行一个粗浅的论证,或有不当之处,以求抛砖引玉。

注:读者如果只对路线有兴趣,可以直接跳过本文,看下篇“徒步路线图文攻略”即可。文章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ecb890b0102x6m5.html


上篇·太原程家峪福慧寺(佛回寺)考略

1、文史资料考证

这里,百度词条2种,我们不做依据,理由大家都知道;驴友、网文3种,我放在参考资料中引用;村老村史1种,不做论证,单独附篇供大家自行了解。我们只以具备官方权威性背景的18种当代文史书籍,来做个考证吧。

1)“太原史话”类书4种:

由出版日期先后,分别为郝树侯、玄常、张德一、杨瑞武著,可为太原历史概述类之翘楚,被各类文章引用甚多,但不是只字未提天龙山石窟,就是光提天龙山石窟主窟而没有其他诸窟,盖因此书是历史介绍类书的缘故;

2)“晋源史话”类书1种:

张德一等著,专述晋源历史,其P215页第六章名胜古迹篇首,提及“北山史家峪福回寺东有3”,无下文;

3) “风景名胜”类书4种:

皆为官方论著,由出版日期先后,其中:晋祠文物研究所编订的【天龙山揽胜】一书,在“天龙山人文景观篇”之“石窟艺术”节中,P6页有“另外在山北史家峪福慧寺东面也有3窟,寺西南沟崖上还有2”语,但后文并无介绍,P7页提及唐代东西峰诸窟及福慧寺窟,但无具体年代;太原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订的【太原文史资料第19辑·太原名胜古迹集萃】一书,P13页天龙山石窟节中,有“除此之外,在北山史家峪福慧寺东面也有3”语,无下文,在P23页天龙山零散景点节中,提及“如史家峪的福慧寺、…”,亦无下文;【山西旅游风景名胜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订的【山西旅游风景名胜丛书·天龙山】一书中,只字未提山北之石窟,只言及天龙山石窟分主峰东西窟和山南千佛洞二部分;山西出版集团编订的【龙城太原丛书·晋水源头-太原名胜古迹】一书中,P38页洞窟如阵的天龙山石窟篇,提及“山北史家峪福恵寺右有3”,无下文;

4)“官方志书”类书5种:

亦为官方论著,由出版日期先后,其中:太原市南郊区志编纂委员会编订,张育文主编的【太原市南郊区志】一书,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史料价值的鸿篇巨著,研究晋源史料无出其右。卷二十二第二章第一节天龙山之石窟段落里,有“另山北史家峪福慧寺东有3窟,寺西南沟崖有2”语,此语和【天龙山揽胜】一书中雷同,显系摘抄;第五节石窟造像里,所有古今载或不载的石窟皆有,然并无该窟只语;政协太原市晋源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订,杜锦华主编的【晋阳文史资料第6辑】一书,该书是晋源文史委出的专门研究本区各地名来历的专刊,算是填补本区无官方地名志的空白,坡具参考价值。在P86页程家峪条,有“村之西南3公里许,有深山悬崖古洞“福惠寺”上下两院遗址,上洞也称后洞,为唐代风格“语。【山西历史丛书·晋阳名士刘大鹏】一书中,其6.力保文物节,P28-31页详述天龙山石窟及寺被盗后处理始末,但未提及南北山石窟;【晋祠志】编辑委员会编订的【晋祠志】一书中,卷七周边景区第二章天龙山景区,介绍颇细,并有千佛洞,但只字提及山北之石窟;太原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订的【太原市志·精编版】一书,为843853万字巨制之缩编本,只提及龙山及天龙山石窟,未言及任何小石窟乃至山北石窟。不知8册本内容如何,估计也是付之阙如;

5)“遗迹研究”类书3种:

由出版日期先后,其中:【太原西山地区的历史营造与遗存】一书中,P80S04栏有天龙山福恵寺及遗址条,时代定为唐,地为史家峪,但无附图附文,疑转抄;【晋之源历史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订的【晋之源历史文化丛书·晋源寺庙】一书中,P181页有天龙山福慧寺专篇,时代位置形制具备,其说颇为详细,似有所宗,但因无图(另一无图的为悬瓮寺石窟,其余各寺庙石窟等皆有),未见到实证,存疑;冯巧英、赵桂溟的【山西佛道摭存】一书,为极具参考价值的上下册彩图巨制,对大量的山西佛道宫观寺庙、石窟塔碑等记录详细,然而并未提及福慧寺(佛回寺)或提及天龙山南北坡佛窟;

截止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17种书,在这些书籍里面,凡提到的地方,均包含着3个关键信息:天龙山北坡、史家峪、福×寺!再回过头来看,百度词条所言,与此高度相符,显然出处就在这里。这里就有个问题,大家说的都差不多,除了“福×寺”略有些不同外,其它几乎雷同,显然有同一个出处,它是哪里呢?我们只需从出版时间、行文内容和权威性这三个方面来研究一下,很快就能得出结论,那就是,晋祠文物研究所编订的【天龙山揽胜】一书,在上述三个方面都完全吻合,有充分理由可以确定,所有其他的资料都是转抄于此,无疑它就是各类书籍、文章及网络说法的真正来源!

真像似乎大白了,但是且慢,这里还有一个小小问题:只有百度百科-天龙山词条、【太原西山地区的历史营造与遗存】和【晋阳文史资料第6辑】三家,给定性为唐窟,而且百度还顺便给千佛洞定性为元明窟,别家都只是说是有窟,并未定位于唐窟或元明窟;另外,所有以上书籍,虽然都提到了福慧寺,却又大都定位于查无此处的史家峪,其寺窟之描述也是语焉不详,更无任何图片流传,这里面显然是有些问题!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请看下面第18本书:

198311月出版的,政协山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30辑】书中,有署名钟信著的“天龙山石窟今昔”一文,文章详述了天龙山被盗及寿圣寺被毁始末,在P134页文中,有“山北史家峪唐窟和下沟元明两代所开石窟”语,无下文。文后注明(作者现在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

钟信先生何许人也?百度了一下,还真有“钟信”词条,其文为:“钟信,研究员。1927年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先后毕业于上海法政学院法律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北京新闻学校。1973年任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同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太原市委员会委员,1984年任太原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任山西省老年摄影学会副主席”。毫无疑问,词条中说的钟信,就是该文作者无疑,钟老先生上个世纪70年代就任职太原文管会,所述自然具有极大权威性,其“山北史家峪唐窟”说法成文最早,因此我的结论是,钟老先生此文,乃是各种书籍、文章及网络上,有关该窟的各类说法的最初源起!

好了,既然源头已经找到了,以下就简单了,接下来我就“天龙山北坡、史家峪、福×寺、唐窟”等诸处关键信息,来一一辨疑,不当之处,请大家不吝指正。

 

2、石窟在天龙山北坡吗?

1我的第一个结论是,石窟在天龙山北坡。经实地勘察,此说完全正确。“福×寺”向南是一条山水沟的上游,非常荒僻不好走,我没有走,而是沿东南方向山道行去,最终很快就来到了天龙山公路上,出口离天龙山景区北门仅2公里多,如果这里不是北坡,哪里还能作为北坡呢?事实上,这2公里多路的两边,正是天龙山峰的顶部,分布着若干村庄和山田,而天龙山景区完全就在南坡之上,自天龙山景区北天门开始,整个景区是一路向南面柳子峪而下去的!

2)此北坡的地形,无疑证明了古代天龙山名为“方山”的缘由。沿东南方向山道行去时,天龙山北坡上都是青松翠柏,而当我们来到北坡顶部时,发现那里的地形异常平坦宽阔,有大大小小的许多块高山台地,有的是巨大的桃园,有的是巨大的麦田,你绝对不会想到在高山之巅居然会有麦苗青青的,有的是耕闲的芦苇地,还有一些莫明的无用大块平地,总之可以算是“方山”了。而由此往南的天龙山顶部,我虽然没有走遍,但是开车或者徒步往返于天龙山景区还是很多次的,这一段路虽然是盘山公路,却并不是盘旋而上,而基本上是在山峰之间的同一水平面上盘旋而行,周边亦见有许多台地,显然也是“方山”地貌无疑。

 

http://s12/mw690/006883PBzy7b7keoyBt7b&690
1 方山麦田(古道西风摄于20174月)

3、史家峪还是程家峪?

1)史家峪无法证实:

此地名除了上述资料中有关“天龙山石窟”部分有提及外,无论做为村名,或者是沟峪名,在其他各种书籍资料及网络信息上均完全无载,经我多方查找并无结果。我们先假设它作为村名,经查百度地图上太原市辖范围内标明叫“某家峪”的地名共有8个,其中3个在古交市,分别为孔家峪(古交)、胡家峪(古交)、闫家峪(古交),另5个散布于太原近郊各区,分别为程家峪(晋源区太古路南)、吴家峪(晋源晋祠柳子峪南)、杨家峪(杏花岭307国道口)、陈家峪(杏花岭307国道口)、观家峪(迎泽郝庄东),并没有一个叫史家峪的村庄。这里,顺便提一句,这5个叫“某家峪”的地方,实际上原来就是“一家人”,因为他们全部在1990年尚存的太原市南郊区行政区划内!这是一个有趣的事实。

如果说百度地图上找不到的话,那是不是原来是叫“史家峪”,后来改名了,比如改名为“程家峪”?这个并无可能,太原地名的修改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是改为简洁褒义的谐音字,如《北郊区地名志》所载,“河涝湾”改为“河龙湾”,“火炉坪”改为“伙路坪”,绝不可能凭空生造,南郊区虽然没有专门的地名志,但是在《南郊区志》有专门章节粗略言及地名,其中北格(今属小店区)“代家堡”原为“戴家堡”,“杜里坪”原为“杜梨坪”,可以说都是遵循这一原则的。

那么,是不是原有史家峪村,后来合并消失了呢?这个可能性是有的,但不大,后面再说。在《南郊区志》卷二建置之第二章行政区划一节里,有非常详细可信的历史沿革记录。在1937年太原县行政区划里,第四区(驻晋祠镇)有店头及程家峪;在1971年南郊区行政区划里,晋源人民公社里有店头及程家峪;在1990年南郊区行政区划里,晋源镇有店头及程家峪;以上均未见有史家峪村。

那么是不是史家峪不是村名,而是一个山沟名呢?这个就不好武断了,晋源那么多荒僻山沟,恰恰在石窟附近,就有个不为人知的山沟就叫史家峪,也未可知。但是我的感觉是不像,因为在程家峪村民王春生先生所撰的“村史”中,村西南面那条大山沟(我名之为程家峪西峪),或名为石条沟,或名为窑沟,而有“福×寺”的上游山水沟,并无命名(注:【晋阳文史资料第6辑】程家峪条里曰,“福惠寺下沟河流经之处”,正常断句应为“福惠寺下、沟河流经之处”,偏激点可断句为“福惠寺、下沟河、流经之处”),总之并不见史家峪之说,显然是一无所知。这里我必须相信本地村民的说法。

那么史家峪之说何来?这个无可稽考,大概只有钟信先生知道了。钟先生是老革命,学问又大,断不至于向隅虚构,而且从“山北史家峪唐窟和下沟元明两代所开石窟”语句来看,语气肯定,显然是必有所宗,只是不知其来源。这里,我的推断是,钟信先生任职太原文管会时,正是文革时期,在那个时期,这些“四旧”类东西怎么会有机会认真研究,再加上那个年代信息传递手段落后,也根本无法收集到准确的信息。我再大胆地推断下,钟信先生是江浙人,即使有当地村民给他言及,那浓浓的连我也听不全懂的晋源口音(那时操普通话的几乎没有),或许造成了南辕北辙也未可知。事实上,就算到了今天,如此瑰宝居然还在用“近年惊喜发现”来形容,遑论当年,而且即便如此,老先生能提供如此定位准确的信息,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至今后人受益匪浅。

补正:据博友张勇note指出,程家峪的cheng,在晋源区就读si音。盛饭的cheng,晋源区也叫si饭。用本地话说程家峪,为si a yu所以程家峪在晋源话里就是史家峪。特此致谢博友张勇note,以及安小乐是我

综上所述,我的第二个结论是,“史家峪”应是“程家峪”之误。

2)程家峪的变迁

据村史所言,“程家峪”在道光六年之前原名“成家谷(谷读yu)”,取自“有事必有成”之意,而且据村西南唐窟和村中唐槐推断,该村迄今已有1300年云云,这个不讨论,我愿意选择相信村史和故老相传。从史载脉络上看,此村第一次出现是在道光六年的《太原县志》上,有“佛回寺在程家峪”语,显然那时已叫程家峪,但是在卷首之地形图上,却标为“程家谷”。按,谷字在《正韵》为古禄切,音“古”。《说文》泉出通川为谷,读如“古”乃是正音。不知后来如何,读如“欲”又成了正音:“《音学五书》中说山谷之谷,虽有谷、欲二音,其实欲乃正音。今人读谷为谷而加山作峪,乃音裕,非”。这是百度词条里说的,足见村民关于村名来历的说法,倒也并非完全是附会,这是题外话。

按照上述说法,程家峪村名的变迁脉络,大致应该是“成家谷-程家谷-程家峪”,事实上,在【晋阳文史资料第6辑】程家峪条里,就是这么认定的。另外,按照【南郊区志】一书的定义,程家峪村名应该是来源于姓名,然而据王春生村史所载,该村的历史名人和当代企业家却无不姓侯,并没有一个姓“成”或者姓“程”,说明本村应该是以侯氏为主,这倒是奇哉怪也,为何不叫“侯家峪”?

http://s10/mw690/006883PBzy7b7kg7l7Hb9&690
2 山村古堡(古道西风摄于20174月)

 

4、福慧寺还是佛回寺?

先看“佛回寺”,该名近书均不载,只出现在驴友文中、网络文章中,而且我还只查到3篇,其中2篇还出自同一人(吾友骑游先生)之文,文中均名之为“佛回寺”。另外就是村民王春生先生自述的“程家峪村史”中,也名之为“佛回寺”。但是这个其实不是重点,重点是清道光六年的《太原县志》里,卷三“祀典”中,赫然有“佛回寺在程家峪”七个大字!毫无疑问,“佛回寺”说法的源头在这里,而且是在官修正史里。

但是,关键的“但是”又来了,这真的就是事实的全部吗?很值得怀疑。在道光六年《太原县志》里,除了有“佛回寺在程家峪”这7个字以外,并无任何下文,就连程家峪也再无述及,仅凭此难以令人信服。

这里我要说的第1个疑问,为何大家书中都不叫“佛回寺”,却都叫“福×寺”,其中最多的是“福慧寺”,还有叫“福恵寺”乃至“福回寺”,但就是没有一个提到“佛”字?道光六年的《太原县志》,绝不可能只有我一个人看到,显而易见,今人的态度表明,显然大家均不认可“佛回寺”这个名字;

2个疑问,为何除了《道光县志》外,各古代县志、今人书籍中均不载此寺?今人书籍不载可以理解,该寺堙没已久,就连我也是几经周折才找到的,写书的人未必亲自考察过,那么古代县志呢?我所能找到的太原府县志有4种,明嘉靖三十年《太原县志》,清乾隆四十八年《太原府志》,清道光六年《太原县志》,清光绪八年《太原县志补》。在这四种古志书中,嘉靖《太原县志》系开风气之先河,体例尚不算完备,内容亦不算详细;乾隆《太原府志》乃是宏篇巨著,但主要是包括太原府属全部地区的志书,太原县仅为其中之一县,所述自然略简;光绪《太原县志补》是道光《太原县志》的补遗,内容既疏,与本文亦关系不大。在这里面,道光《太原县志》记载详细,体例完备,当是县志之大成,极具参考价值,当然,道光六年正是1826年,离鸦片战争的发生就差14年了,这个时段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继而彻底败落的开始阶段,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继而彻底败落的开始阶段,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所以这个时能段产生如此完善的《太原县志》,是丝毫不奇怪的。这是题外话,接下来我们接着分析。

首先,所有县志(包括《道光县志》)里,在有关寺庙项里,均无载。嘉靖《太原县志》卷一“寺观”项里的寺庙,完全可以在乾隆《太原府志》卷四十八“寺观”项里找到,而且连次序也几乎一致,证明太原县的寺庙宫观,从明代中期到清代中期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而在道光《太原县志》卷三“祀典”里,有一些消失或后建的寺庙,但绝大多数诸大名寺依然在列,名称也毫无二致。从以上可以看出,至少在乾隆年间,所谓的“佛回寺”尚无踪迹,至少它不是大名寺;

其次,除了《道光县志》卷三“祀典”里,有“佛回寺在程家峪”这7个字以外,其他志书丝毫没有提到,而《道光县志》里亦无详细说明,所以我估计当时连小寺也谈不上,而且其存废时间或许也不长。

 再往下看,我们来考证一下寺名。“佛回寺”何解?村史中曰,“佛回寺之名,取自盼佛归来,传言先有佛回寺,后有天龙寺,盖因在当初建造佛回寺时,突发一阵大风将台架刮到了天龙山,因为是天意,故此就地建起了天龙寺,后人心有不甘,遂在原地又续建寺庙,并名之为佛回寺,以寄托期盼佛走后再回来之意”云云。这个说法,我只能认定是演绎附会之谈,而且此附会,也严重怀疑是近人所制造,这里且不论它。“福慧寺”何解?百度“福慧”词条云,“福慧,佛家用语,释义为福德与智慧,出自隋炀帝《遣使入天台山为智顗建功德愿文》:“设以辩才,千万亿偈,赞师福慧,终不能尽。”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人性淳质,宗信外道,贵艺学,尚福慧。”全国叫“福慧寺”的寺庙就很多,显然这才是常用正名,如果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

这里,我的推断是,“佛回寺”是“福慧寺”的讹音,因为在太原土话里,“福”和“佛”读音、音调完全一样,“慧”和“回”读音一致而音调略有不同,应该是读白了。经实地考察,在石窟前有寺庙遗址,约有石砌台基三层,其坡下有滑落的石柱石础大量遗留,依稀可辨,显然那里有古寺遗迹,只是不知何时何因毁弃的?而今所谓“佛回寺”处,是一块山间平地,据资料所言或为清代遗迹,这和道光《太原县志》里始出现“佛回寺”相吻合,其地理位置其实也不安全,因为在其正上方山坡上,现在就有大面积的黄砂岩风化滑坡,并不是理想的建庙地域,而且此处山沟两侧的岩壁,也均为不稳定易坍塌石质,整个山沟里全是大小落石,十分危险,所以抛开人为破坏因素,单就此地貌,此寺修了废、废了修,也就不难理解了。

做个进一步的推断,最初或许是前人(唐人或更早)在这里凿窟造像,后来因像建寺,古寺名为“福慧寺”,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古寺毁弃,石窟堙没,在千年之后,清代程家峪村渐兴,后人考察地貌后,在窟寺东面(准确说是东北)山腰选取了一块平地,也就是今天“佛回寺”这个地方,建起了新的寺庙,因为年久失传之故,新寺名取讹音为“佛回寺”,或者人家新寺本来还是叫“福慧寺”,只不过是再后来的后人给讹称了。这个是我一家之言,多少算是妄断,读者自明。

综上所述,我的第三个结论是,此处石窟应当名为“福慧寺石窟”当然为方便网友习惯,仍在文章标题里采用了佛回寺字样,并用括号圈住,以示区别。

 

http://s10/mw690/006883PBzy7b7kjgPCp89&690
3 佛回新寺(古道西风摄于20174月)

 

5、何时之窟?

关于这个,我没有任何结论,因为我对石窟造像艺术并无研究。这里摘录一段别人文章吧:“它坐北朝南,分为三个石窟,雕凿有三尊大型造像,且左右壁均雕有小型佛像,皆十分精致。其中,中窟略大,正壁雕一倚坐朝天吼神兽的露双足观音菩萨像。可惜的是,头部已被盗凿而去,颈部刻有三道蚕纹线,右手上举,施说法印,左手抚左膝,这是能够降服魔众的降魔印。在该窟的东西两壁上,是较为清晰的二层三尊小型佛像。观其五官,皆为高鼻深目。而西窟菩萨像的风化剥蚀严重,面部已漫漶,左臂下垂,右手上举胸前,施说法印;东窟菩萨像头部也已被整体盗去,衣纹雕成“U”字形,两侧为力士站立像。……。经专家初步判断,至少在唐代以前雕凿而成,“从雕刻手法看,衣饰具有飘逸感,呈S形;从洞窟形状看,呈长方形、马蹄形,且造像颈部有三道蚕纹,看似比较丰满。但也有人表示,它可能诞生于北朝时期。因为在这座石窟的南侧,也就说翻过一座山便是天龙山。而天龙山石窟最早开凿于东魏的高欢时代。看来,这仍有待于有关专家作详细考证。”(来源:《三晋都市报》·李尚鸿·《太原千年古村落:石窟倾斜45度,举世无双》·2015-04-27

吾友祁公是造像研究爱好者,看了看我的照片,他也感觉不像是唐朝风格,认为可能是隋朝或者更早的北朝时期作品。究竟如何,确实需要这方面的专家来作详细考证,但是我觉得,不管它是哪朝的,先赶紧保护起来才是最要紧的!

http://s4/mw690/006883PBzy7b7klOEOT73&690

 4 福慧寺窟(东经1122252’’,北纬374456’’)(古道西风摄于20174月)

 

5、其它

1)古驿道辨

按照村史的说法,程家峪乃是由历代晋阳到天龙山的驿道(官道),原文如下:“村前崖壁下是一条蜿蜒于小口子沟东西向的一条驿道(官道),驿道东端与风峪驿路店头段相接,西迤逦逾方山西南通达天龙山石窟寺,是虎踞晋阳的历代统治者,从晋阳城到天龙山石窟寺瞻礼的一条最捷径的驿道。”这里稍有一点点问题,就是“西迤逦逾方山西南通达天龙山”这一段中,“西迤逦逾方山西南”何解?如果按此文意理解,应该是先到了黄贝庄到天龙山大路那个方向,然后再东行一点点来到天龙山,然而这并无关紧要,天龙山顶部区域也不大,大致可行。我的理解是,它还是在进一步说明,“佛回寺在程家峪西南山沟里”这个意思。

关于这个古驿道,结论是存疑参半,我的看法倾向于无。

首先,怀疑它不存在。1)史料所不载,此前我并没注意到有此说法;2)既然是驿道,何为毁弃得如此彻底,至少我并未找到实证,而且即使是驿道后来废弃了,总应该是经常有当地老百姓走吧,何至于完全堙没?3)如果它存在的话,那为何建国后修天龙山公路时,不考虑从这里走线?事实上,民国初年赤桥刘大鹏先生赴天龙山处理石窟被盗案时,依旧走的晋祠-牛家口-窑头-柳子沟一线,当时路线艰难,老先生骑毛驴,居然还走到了晚上,夜里只好先在窑头住下了,换在当今,徒步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如果当年有这条路的话,恐怕就不会走柳子沟了。

其次,也有一定的可能性存在。假定它存在的话,完全可以说是最佳路线。1)太古路(风峪)自古以来就是官道大道,起码从晋阳城到这里是出西门直接上路,比绕晋祠近多了,也好走多了;2)程家峪里面的路也非常平坦宽阔,其南峪可以直接到天龙山北坡下,就剩下北坡到天龙山这一段了,如果有大路的话,自然是很快就可以到达天龙山,起码我觉得比如今的天龙山公路快。推断一下,当年的天龙山公路在修建前,估计也就是马坊沟的盘山小道,未必比这里好多少。

最后,我们姑且假定它有的话,设想一下它应该在哪里:1)程家峪龙桥以东?事实上从那里上去的话,正是西山旅游公路大回肠处,理论上完全可以,但是确实有点绕远;2)程家峪南峪?我觉得要有的话,可能性最大,堪称唯一捷径,可惜满山荆棘,毫无踪迹可寻,而且从那里上,显然有些陡峭,就算人可以走,官家的马车如何走?3)程家峪西峪?按村史说法正是如此,这也可以解释在那个荒僻山沟里,怎么会存在个“佛回寺”的疑惑,但是那段路实在艰难无比,起码那段山水沟路径,我是无法认可。或许寺前半山腰,另有荒废路径?这个不是本文讨论重点,仅立此一说吧!

 

http://s15/mw690/006883PBzy7b7koeUBobe&690
5 崎岖沟道(古道西风摄于20174月)

    2)程家峪古堡辨

结论是完全可信。程家峪和店头一样,很明显是扼守要道(不论是风峪还是所谓的天龙山驿道)的古堡,现有古堡、地道、瞭望洞等可以佐证,至少是个防御型的古代军事要塞,这个我认同村史的说法。

3)旅游开发辨

我觉得还是很有开发价值的。1“福慧寺(佛回寺)石窟”那是绝对的景点,再修建完成佛回寺新寺即可,只是一定要把去的路先修好了。我觉得作为旅游路线的话,还是从天龙山大M弯处,走北“方山”去为妥,西峪山水沟那条路线,沿途都是不稳定地貌,地质灾害风险还是很大的;2西峪山水沟路线,也是一条不错的徒步路线,稍加整治,修些石阶土道,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山雨过后,想必是溪流潺潺,瀑布飞溅,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好去处,但是一定要考虑好地质灾害风险;3南峪路线,此线倒是不需要考虑地质灾害风险,可建盘山石径,直达“三松台地”,然后在“三松台地”建亭台楼阁,饱览晋阳大地,赏满山桃花丁香,青松翠柏。观赏完了,还可以就近到天龙山游览,这里和天龙山石窟、柳子沟,可以共同构成完整的天龙山南、北、中三大景区

 

http://s4/mw690/006883PBzy7b7kpSIPpc3&690
6 近在咫尺(古道西风摄于20174月)

 

特别声明

以上文中引用的文字和图片,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的研究结果,属于本文作者所有,希冀批评指正,欢迎转载引用,但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古道西风

公元二〇一七年五月十五日于山西太原


附录  程家峪村史13

 

 

 

 

http://s10/mw690/006883PBzy7b7kt0inL99&690

http://s16/mw690/006883PBzy7b7kt3c5hef&690

http://s10/mw690/006883PBzy7b7kt61M509&690

http://s7/mw690/006883PBzy7b7kt94zQ06&690

http://s1/mw690/006883PBzy7b7ktbCTu40&690

http://s13/mw690/006883PBzy7b7kteGZKbc&690




http://s12/mw690/006883PBzy7b7ktkdrdbb&690

http://s3/mw690/006883PBzy7b7ktn8Uqa2&690

http://s15/mw690/006883PBzy7b7ktq74qee&690

http://s4/mw690/006883PBzy7b7ktt2oPb3&690

http://s11/mw690/006883PBzy7b7ktwLh06a&690
http://s16/mw690/006883PBzy7b7kthfjN0f&690

http://s11/mw690/006883PBzy7b7ktBiJka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