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话柳》随笔(旧作今发)

(2022-04-05 08:01:32)

《清明柳》

欣贤写于2016年4月1日观沂斋       随笔(旧作今发)

一年好景清明日,正是踏青赏柳时清明将至坐在我的书斋,临窗就能望见沂河岸边的柳林。看到柳树的细枝嫩绿,满目碧翠。这随风飘拂在清明中的美丽,让人想起一种人生态度:明净,简洁。

柳之文化,内涵丰富。明代的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柳树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柳絮、柳芽、柳叶、柳枝、柳皮、柳根、柳屑(柳树虫蛀孔中的蛀屑)皆可入药。富含药性的柳(不仅仅是柳),被古人视为是祛邪驱鬼的利器,而常常被用来充当吉祥物。药王观音又称“杨柳观音”。盖因观音“左手结施无畏印,右手持柳枝”形象而得名。古代印度,人们认为柳枝可以消灾除病。若身患疾病之人,手执杨柳枝诵念真言,就可消灾去病。在中国有观音菩萨“用柳枝蘸净瓶中之圣水,撒向人间降甘霖”之传说,中州地区的太室山就建有“杨柳观音”庙。还有人认为柳枝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以柳喻佛法的兴旺发展,又取柳之柔顺象征观音慈悲救苦众生之意。柳,尤其是垂柳,是一种极富诗情画意的植物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咏柳的名作佳句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写的是勃勃生机;周邦彦的“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漂绵送行色。”写的是离别之意;李清照的“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写的是哀怨之情。

亲朋离别,折柳相送。柳树能够在人的感情寄托、感情交流中,担当起如此重任,倒也是有缘有故。柳树是亲水之木,生命力旺盛,易繁育易栽植,古人赠柳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细嫩纤柔的柳丝在春风中荡涤则象征着情意绵绵。早在《诗经·小雅·采薇》里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惜别之情溢于言表。李白对清明的离别无限悲伤,写道:“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只因登程常折柳,桥畔岸边皆秃枝。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 . 杜牧新柳》云: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南宋吴文英在《风入松》中吟道:“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寥寥数语,情人间折柳送别,依依不舍的情景跃然纸上。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天下万木,莫不本于大造,而柳独列于二十八宿者。盖柳寄根于天,倒插枝栽,无不可活;其絮飞漫天,着沙土亦无不生;即浮水亦化为萍,是得木精之盛,而到处畅遂其生理者也。其光芒安得不透着天汉。……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诗特意点出杨柳被“特准”的功用。诗云:“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mèi]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对此清代褚人获《坚瓠广集》作了以下的诠释:“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如木之离土,望其随之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福耳。”从中可以看出折柳送别含有祝福的心愿。又“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我们通常杨柳,而入诗的、折柳相送的大都是垂柳。这正是汉字谐音的奥妙所在,明明是送,却表示希望“留”,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愫,一种挽留、苦留的心情都在其中了。中国人的含蓄、委婉由此可见一斑。    

插柳戴柳,百鬼不入。清明节又称柳节。《齐民要术》: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梦粱录》: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后来妇女也将柳条戴在头上,古有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诗人杨韫华有《山塘棹歌·插柳枝》: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一顶从汴梁郊外扫墓回来的轿子,上面插满了杨柳枝,可见宋代插柳、戴柳之风盛行。清明祭祖,事涉鬼魂,为了防止邪气侵袭,插柳于户,戴柳于首以避之。清明之时,人们采新柳,或簪柳叶于发际,或戴柳圈于头上,或缠柳丝于鬓畔,春色满头,清爽怡人。沂蒙山区有把柳枝插在屋檐下的习俗,“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并有看柳条预示天气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契丹比武,射柳祈雨。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色青。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辽史·礼志》载:契丹族为祈雨,进行射柳活动。先置百柱天棚,后奠先帝。皇帝、亲王、宰执依次射柳;败者向胜者进酒。第二天植柳天棚东南,子弟射柳三日。雨下,赐赏。后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金史·礼志》载:射者以尊卑为序。柳枝有削白处,如在白处射断,且骑马接在手上者为冠军;只断不能接者为次;其馀皆负。

植柳爱柳,典故多多。由于柳树寓意美好,亲水易植,生命力十分顽强的树种,从“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谚语,也可看出柳树这种落地生根的高超本领。而植柳爱柳的历史典故流传很多。只采撷几则如下:

植柳思念,友好见证。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柳树成荫的思念之情,于是这些树被称为“唐柳”和“公主柳”,如今已经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氏宗元,柳州植柳。唐代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刚上任就大力提倡植树,并亲自“手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味遍城隅”。柳宗元把植树要领概括为“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而且,他还发动民众绿化柳江沿岸,并诙谐地写道:“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柳植堤道,壮举妙招。古代有“白堤、苏堤、范公堤流芳千年;白柳、苏柳、范公柳世人称道。”近代有“左公柳”,晚清重臣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时,动员湘军所到之处,都要在大道两边柳树,道柳”。不仅防风固沙、巩固路基;还可调节气侯,为行人遮凉。后人改称“道“左公柳”以纪念。兵部尚书杨昌浚见到连绵不断的“左公柳”后,不禁赋诗称赞这一壮举:“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植柳立志,插柳学诗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王鼎钧(1925年生,又名王冠才),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人,一生流亡,阅历不少,自学不息,文思不俗,力行不懈。1942年离家求学,1949年去台湾,1978年后移居美国纽约(至今仍为中国国籍)。后移居台湾、美国。著有散文集《人生三书》等40余种,回忆录《昨天的云》等4部。王鼎钧的《那树》被编入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人教版现在兰陵镇西1.5千米处的插柳口村即为王鼎钧少年插柳学诗之地。

乡人爱柳柳林多多。忆儿时,清明时节,家家门楣插柳,户户植柳房前春光明媚,孩童在柳林嬉戏,折柳做笛,笛声悠扬,柳编头环,绿色荡漾。柳枝迎春天清波荡影倩。微风吹拂,柳纤,阳光煦,情满人间。柳色浓了,清明也就到了。柳枝依依,呈现一种清新和朴实的气息,这也许就是它的可贵之处,一种清明境界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