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聊仓颉“造错字”    分类:杂谈

(2017-12-01 22:04:07)

戏聊仓颉

刘欣贤于观沂斋      2015年5月   分类:杂谈

传说一:孔子同如来佛打赌的传说。

孔子同如来佛面商儒学。如来佛自夸认识天下所有汉字。为测试,二人商定,互相出字考对方,谁输了就在谁的头上弹个“嘣”(即用手指在额上弹一下)。 孔子先写个“射”字。如来说:“这是射箭的‘射’[shè]字。”孔子说:“不对!这字应念‘矮’[ǎi ]。一寸的身子当然是‘矮’喽。”如来被搞懵了,问,那这个“矮”[ǎi ]字,念什么呢?“这个‘矮’[ǎi ]字则读‘射’[shè]字。”如来佛无言反驳,只得认输。孔子则在如来的额头上狠劲地弹了一个“嘣”。今人所见的如来佛塑像额头上那个鼓鼓的小红包,就是这个“嘣”的结果。如来佛输了却心有不甘,他冥思苦想,终于选了“重”“出”两个字考问孔子(理由同后文所述)。这次轮到孔子答不上来了,于是如来佛非常得意地伸出手,中指扣在拇指上,笑眯眯地正欲向孔子的额上弹去,孔老夫子见势不妙,猛得转身溜了。如今在大雄宝殿上的如来佛像之手,正是这个生动的姿态。

传说二:“矮”与“射”字颠错。 

仓颉在作字沟里造字,累了就到山坡的树林中散步。有一次,他老远见一个很矮小的东西在动,走近一看,才知是一个人侧身弯弓射箭。顺着那人的目光望去,只见一群野免蹦跳逗趣,窜来窜去。那人见兔子不肯站定,也只好久久地列开架势,拉满弓,不放箭。仓颉看了一会,忽然灵机一动,那人侧身射箭姿态中孕化出了“矮”字和“射”字。仓颉之意为“矢是箭,委是一个人侧身拉弓的姿态,身子蹲得越矮,放出的箭越有力,拉弓射箭时人是蹲下去,故曰‘矮’。因此把寸、身两字合在一起,就是‘射’”仓颉是用射箭的动作造出两个互不搭边的字。 

然而,有人认为“射是互为颠倒错。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宋茜,在《汉字展望》中指出“汉字在发展途中时常丢弃像形意义。比如‘射’字由‘寸’‘身’组成,分明是矮小的意思;‘矮’字由‘委’‘矢’组成,分明是待射的意思,‘射’字和‘矮’字在像形意义上应该对换,不知是古人造字时疏忽,还是后人以讹传讹地搞错。”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仓颉在作字村造字,想将字制成“陶”质的以存后世,一天在晾陶胚时,突然落雨,匆忙收藏时,放错了位置而产生的错。

传说三:“好”与“姦”字错莫错。

在民间有一传说:说仓颉造了十万八千个字,这些字无论从字形或字义上说,字字在理。于是普天下人们都为此而兴高采烈,赞叹不已。正在这时,却有人向仓颉提出了异议,说他造错了个字,即“奸(姦)。理由“奸”(姦)三女也,意谓三个女人亲热抱成一团这“好”吗!“好”“女子”也,一男一女在一起难免有奸情,于是认为应将“奸”读作“好”;把“好”读作“奸”然而,这种说法未免有点牵强。因为“有子有女”本来就是“好”,说“奸”就背离了“好”的本意。至于“奸”(姦),三个女人亲热得抱成一团,也许古时候就有同性恋呢,说“奸”亦不为过也。

传说四:“出”“高”“重”意相左。

语有云’与‘字差。”如“高”字,从冂口。是人(口)从上面下来,由“冋”(像窝口)出去,于是“高”应该读“出”;“出”是两座山在一起,应该读“高”。还有一种传说是:“重”字是由“千”“里”二字组成,千里之行那不是“出”吗?而“出”字是两个“山”字摞一摞,那不是很重的“重”吗?可见,民间传说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传说五:“牛”与“鱼”字互错

轩辕黄帝的左史官,本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的“鸟迹书”震惊尘寰。黄帝赐以“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赞誉如潮使仓颉有些飘飘然,一双眼睛也慢慢移上了头顶,造字也出现了马虎之误。于是,黄帝派一老者去启导仓颉,老人对仓颉: “你所造的‘馬’,‘騾’都有四条腿,可你造‘牛’字时为什么又少了四条腿?更有水里游荡的‘魚’,你偏偏造出四条腿,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仓颉听了恍然大悟,认识到自己粗心失误,后悔不迭表示忏悔。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不好改了。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老一代的经验能记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尽管仓颉嘴里说自己错了!但心里却郁闷生气。他并非是别人挑刺纠错,而是对自己的过错不肯原谅。认为自己费尽千辛万苦造出了这么多字,字字在理,然而,这么几个不应错的却错了真是太不该了,自己想想就生气自己的大意人们为纪念仓颉功为其建庙塑像,并特将仓颉塑像的肚子塑得特别大,还箍有三道铁箍子,这是人们怕他自生自气把肚皮气(也有说仓颉是被太多学问而撑大肚子的)

上面是造字差错的民间流传。鄙人认为不应将其归咎于仓颉。因为一方面我们还不了解古人造字的初衷。根据人的研究,中国的汉字主要是甲骨文演变而来,至于在甲骨文以前还有没有文字或用什么东西表示文字至今还没有搞清楚;另一方面中国汉字也不是仓一个人造出来,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仓颉只是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是造字工程汇编先贤而已,这些疑似造错的字,也可能是流传中出现的错版,也未可知

再说,中国汉字每一个都有它的特点和字源,要弄清楚它的形成和发展,就必须追根溯源,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如果不问字源,只用现在的字形解说汉字的对错,民间说可以理解,而作为学者研究成果就显得可笑了。

我不妄加揣测和评论,就此打住。以上所言,只能作谈资,不能当真。(修改于2017年11月3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