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威尼斯的小艇
(2022-06-08 21:52:30)
标签:
教育浩然 |
分类: 工作手记 |
【教学内容】:统编版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第七版块“世界各地”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本单元共有三篇文章:《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和《金字塔》,分别从不同角度引领学生领略异国风情。
课文从作者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所见所感入手,这篇课文以小艇为载体,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首先交待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接着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详细介绍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领略水城的风情,感受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五年级上册教材已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会其表达效果。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几年的学习和阅读中已经初步具备了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正确认知比喻等修辞手法;在与同学交流讨论时,能大胆发表自己和见解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文描绘的是威尼斯的风土人情,这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学习课文时,还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才能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但学生对作者表现手法理解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2.了解威尼斯小艇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船夫的高超技术,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
3.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方法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
难点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感受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测
船艄
船舱
翘起
操纵自如
手忙脚乱
左拐右拐
祷告
簇拥
哗笑
这些词语对应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继续我们的威尼斯之旅!
二、导
水和桥构成威尼斯的剪影,,据说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小艇是主要交通工具,当然造就了这样一群身手不凡的船夫!
(课件出示课文学习任务单一)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中心句。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技术好?请圈画批注。
3.以“在()时候,船夫();在()地方,船夫();在()时,船夫()”的形式汇学生交流汇报。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是中心句。具体写:
•( )拥挤,
( )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 )极窄,
( )快而平稳地穿过
•( )速度非常快,
( )急转弯
根据文中意思用不同的关联词连接它们。
•(2)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3)即使遇到极窄的地方,他也总能平稳地穿过。
(4)不仅速度非常快,而且能作急转弯
再次朗读本部分船夫的三组动态特写镜头。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怎么还写这一句?
如果说前面几句是正面地、直接地对船夫的驾驶技术进行描写,那么这一句就是以自己的感受侧面地、间接地来写,衬托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二者结合起来,更具说服力!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游客会看到什么?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有前文面的美丽的街景,可能有下文中普通的威尼斯人。
【设计意图】:“朗读就是理解,朗读更是发现!”本段的三次朗读为“整体—部分—整体”,在变式的朗读中,让画面立体起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写法特点,真正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出示学习任务单二
•2.填写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展开想象,人们还会乘坐小艇去干什么?
时间 人物 乘小艇 做什么
白天
半夜
全班交流汇报。
还有哪些人也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去工作、学习?(邮递员、医生、学生、市长……)
•我就是一个生活在威尼斯的小学生:
•清晨,迎着朝阳,我(
),看见( )
(
),听见(
),顺着弯弯的河道,来到学校。
•我是一个生活在威尼斯的(
) :
•傍晚,我乘坐小艇(
),发现(
),
(
) ……
小结:形形色色的人,从早到晚都离不开小艇,可以说小艇与人们朝夕相伴!白天,当小艇一出动,城市就喧闹起来,充满生机活力;夜晚呢,
出示第六自然段: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当这些小艇簇拥、散开、消失、停泊时,人们哗笑和告别,城市沉寂和入睡。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的手法,一静一动的描写形成对比,更衬托出了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6自然段,你会感觉到这部分文字如同音乐一般,有活泼、明快的部分,也有柔和、细腻、温婉的部分。
男女生合作读第6自然段(配乐)
在这一动一静中,感受到威尼斯独特之美。
【设计意图】:小艇与威尼斯人息息相关,几个层面的追问让息息相关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具体化了,更易明白作者本段的写作意图。变换式的朗读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让学生的学习有了创意。“动”与“静”不就是一段乐曲吗?
三、延
1.回顾全文,威尼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个词、一句话肯定不能表达清楚我们此时的内心,但是在我们心中却充满了对威尼斯的向往和憧憬。作者也同样回味无穷,因而用了“说不完的情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威尼斯很神奇,但凡去过的人对它念念不忘。
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想想在介绍威尼斯时,三位作家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阅读链接”)
•1.读阅读链接,想想在描写威尼斯时,三位作家的
表达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2.按照思维导图的栏目
进行圈画,小组合作完成
汇报:三位作家都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的独特风情,都用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马克•吐温写的文章离现在有142年了,威尼斯有哪些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余秋雨《寻常威尼斯》
【设计意图】:“阅读链接”该如何与课文衔接?“阅读链接”不同于课文教学,但是编者这样安排总是有意图的。解读本课的“阅读链接”,应该立足于不同作家的表达风格,让学生有所感悟。
四、写
七年前,老师也去了威尼斯,正好遇到狂欢节,留下了照片,却忘记写了文字。请你帮帮忙,替我写一写。
•自选一种
这段时间是狂欢节,人们(
柔和的光照在水面上,(
威尼斯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走过这一节,让我们继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旅程,不负韶华时光。
【设计意图】:课内到课外,再回到课内,实践中升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五、 板书设计
18威尼斯的小艇
驾技美 操纵自如
重要的交通工具
前一篇:备课
后一篇:我会做盾牌啦一一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