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古村落之龙潭村

标签:
2011年8月广州市海珠区龙潭村乐善好施牌坊 |
分类: 广州发现与记录 |
在海珠区江海大道旁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名字叫做龙潭村,远古时是古海海底,在二千多年前,这里才渐渐浮现为陆地,河涌弯弯曲曲穿过,陆续就有人在此活动,捕捉鱼虾,开垦耕作,建房居住。纵横交错的河水把村庄分割成几块,为了方便村民交通,村民在清朝光绪年间建起了四座石桥,分别叫“迎龙”、“利溥”、“汇源”、“康济”桥,把原村头与西约、南约、中约、东约连贯起来,渐渐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岭南水乡。
在这个村庄,流传着不少关于龙的故事。我们的祖先把“龙”作为图腾,在这里生活、劳作的人们,认定这里就是“龙”出没的场所。龙潭西约正对着汇源桥的位置,有一座“洪圣殿”,这座洪圣殿建于清朝。洪圣殿两边走廊等建筑物已拆走,保留主座大殿,大殿正面墙壁上画有壁画“龙”,这幅用墨画于百多年前的画,虽受到一些损坏和部分被覆盖,但还可以清晰看到两条生动的龙的龙头部分。在洪圣殿后面,原来有一棵多人合抱才抱得过的巨型古榕树,上面已断,中间通空熏黑(可能被雷电击过),相传“龙”就是从这里“升天”的。过去,每当冬季,长时间不下雨,珠江水咸潮上涌,靠喝河水生活的龙潭人,河水太咸不能饮用,于是就在洪圣殿前地堂对开的石坎外边,挖一穴,清冽甘甜的“龙口水”就会涌出来。家家户户拿着水埕(瓦罐)和蚌壳(打水工具),到此排队取水回家煮饭烧茶。每年遇至咸潮均如此。人人都很多谢龙王爷的恩典,因此大家都认定这里是龙的居所,龙出没的地方,便叫这里为“龙庭”,后来改名为“龙潭”。
乐善好施牌坊位于龙潭村南约东街,属省级文物1号“乐善好施”牌坊,为表彰白纶生而修建的。白纶生因乐善好施,捐资赈灾,经两广总督上奏朝廷,获光绪皇帝封“准道员”职衔并赐“乐善好施”牌匾嘉奖,在村内建立牌坊以示表彰。“乐善好施”牌坊由正楼、两次楼和庑殿顶组成,是四柱五楼三门式的石牌坊。柱脚垫台基,高约8.6米,宽8.2米,正中庑殿顶刻“圣旨”二字,横匾刻有“乐善好施”四个大字,右边刻着“光绪十七年二月,两广总督部堂李奏奉”,左边刻着“‘准道员’职衔白进贤为亲父母二品封职白耀德命妇白莫氏在籍建坊”。现整座牌坊仍保存完好。
交通信息:14、90、45、270、311等多路公路(江海大道龙潭站),264、761、801(新滘中路龙潭村牌坊站);地铁8号,4号线万胜围B出口在换乘以上公交车至黄埔村;地铁3号线大塘站B出口,步行到聚德西路口公交站乘坐264路。
2011年8月27日,拍摄于:广州市海珠区龙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