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都古村落之塱头村(下)

标签:
2010年6月广州花都炭步镇塱头村资政大夫祠 |
分类: 广州发现与记录 |
塱头村分塱东、塱中和塱西三社,其中塱东社和塱中社相连,与塱西社以一条名叫“深潭”的小河涌相隔,过了小河涌便是经纬阁门楼,门楼坐北朝南,高两层,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首层东南面各开一门,东门额阴刻“太阳永照”,上款刻“咸丰五年重修”,下款刻“香山谭干书”;南门额阴刻“南北接秀”。首层南面前檐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二层楼阁石门额阴刻“经纬阁”。
在经纬阁门楼旁便是黄氏祖祠,黄氏祖祠是全村最有名的祠堂,也是塱头村第一座祠堂。为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这座黄氏祖祠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重建时间是清同治十年。祠堂主要供奉黄氏十一世祖黄宗善,号乐轩,生七子,五人考取科举功名,其中三人考取进士。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七子五登科”。黄氏祖祠叫“祖祠”而不是“宗祠”,意味着它比其他祠堂的辈分更高,就是用来纪念立村人黄仕明的。这个祠堂是黄氏十一世祖黄宗善所建的。当时,黄宗善看到家族丁财兴旺,产生了兴建黄氏祖祠的想法,后来更有扩村的计划,这就形成了现在塱头村的布局。而黄氏祖祠有很长一段时间用作村小学,除村里孩子外周边一些村庄儿童都到这里上学,而进入祠内还留有当年办学时留下痕迹。
云涯公祠门面水磨青砖墙、花岗岩石脚,四级石阶。石门墩雕刻宝瓶、花草。檐柱为复合柱础,挑头为鸭屎石人物雕像,左右分别雕凿“衣锦还乡”、“送子观音”造型。虾公梁有石狮、异形斗栱、雀替。大门嵌宽1.9米的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阴刻“云涯公祠”,上款刻“道光癸卯季秋吉旦”,下款刻“熊景星书”。
台华公书院,是黄菽圃之子、黄氏十八世祖黄台华公所建的生祠。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坐北朝南,三间两进。
升平人瑞牌坊贞节牌坊高约3米,花岗石结构,正面门额阴刻有“升平人瑞”四个字,意为“太平盛世人寿极高”,横额上款刻字“乾隆壬子年(1792)季冬吉日”,下款刻“一百零三岁黄卓篪建坊”,石额顶上还有阴刻“圣旨”,背面阳刻“百岁流芳”四字。据村民介绍,这座牌坊是为塱头村十一世祖(塱头第五代)黄宗善的儿媳崔氏夫人所立。她的丈夫在30岁时染病身亡,当时崔氏夫人才24岁,她活到103岁去世,79年间始终未再嫁,乾隆皇帝下旨立碑纪念。
古建筑无声野草恣生长,记录就是为保留它的曾经,大半天时间基本把塱头村游了遍。至于交通方面可在广州客运站乘坐到炭步的班车,到炭步镇出站后打摩的到村中,也可步行到南街路炭步市场站乘花15路公交塱头村站下,因每趟公交发车时间约为一小时,个人建议打摩的到塱头村省时,回程才乘坐公交车。
既然来花都就顺路前往资政大夫祠游览,但因雨实在大在车站躲避,等雨停后来到资政大夫祠,景点已停止对外售票,在外面拍了看看,拍几张照片便离开,结束花都一天游。
2010年6月15日,拍摄于:花都 · 塱头村-资政大夫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