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绑架的人生——专制父母下的悲哀(一)
(2016-04-11 15:41:59)
标签:
孩子
被父母绑架
专制
悲哀
叛逆
|
分类:
育儿
|
世界著名文学家卡夫卡在《致父亲的信》和其作品《判决》中向我们祥尽且入木三分地描述了强势父亲的形象:在孩子的人生成长道路中,永远干预孩子的选择,且不给孩子任何反驳、为自己争理的机会,任意喝斥、训责、阻止、否定和讽刺孩子,永远不会反思自己,永远都认为是自己是绝对正确且不容他人质疑。其实这样的强势父母可以说在我们的周围甚至成长过程中比比皆是,基本上每个中国家庭都会不可避免地有一个强势父母的影子,或是性格使然,或是传统的悠久与根深蒂固,总之强势父母可以说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至少在我身边,所见、所经历的就基本上都是强势的父母,喜欢喝斥和干预孩子选择的父母,永远认为“错误在孩子一方,而自己就是绝对正确的”的父母。
强势父母的强势也许起始于性格,也许起始于传统观念,但在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和管理中,这种强势就可以简单地一以概之为专制。对,就是专制,确实是专制:这些强势父母凭借自身的力量的强大(与孩子的幼小、弱小的悬殊对比)和地位的先天优势,基本上从一开始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上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即首先在道德制高点、力气和力量的对决上就已经占尽了“不容质疑”的优势。再加上“为孩子好”的名义、理由,强势父母对自己孩子的专制就在一切中显得合情合理了。因此,若孩子反抗父母对自己的专制,往往被冠之于“叛逆”的恶名,而且久而久之,“叛逆”也已成为一部分在父母眼中和社会舆论中不听父母话的孩子的形象代词和专属名词。
专制父母下的孩子是痛苦而悲哀的一代,他们无论是个体尊严还是自己的人生里的各种选择,可以说自己和自己的人生都被父母的专制所破坏、所催残和所绑架,他们不能做自己,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自己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不能自己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基本上他们的人生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被自己的父母所绑架,而且不但止没有选择、做自己的自由,对于有思想、有想法甚至有个性的孩子来说,在其成长过程中,注定要无休无止地遭受专制的父母斥责、讽刺和否定,并与父母一直苦苦地斗争和博弈,直到有一天他们完全投降而成为受专制父母摆布的不折不扣、彻彻底底的木偶(更多的人是终生在与父母的专制做斗争),抑或选择彻底放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命而宣告两者博奕的终结(如卡夫卡作品《判决》中的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最终选择结束生命来结束自己与专制父亲的对峙,同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与尊重),总之不论何种结果,在这些孩子自己的眼里自己是不幸且万分不幸的。
在所有人和所有父母的眼里,世上只有两种孩子,一种是听话的孩子,一种是不听话的孩子。可是,听话的孩子就一定是好孩子吗?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是差孩子、坏孩子吗?我想这个问题一定是没有答案的,除非,真的只能是除非——除非所有做父母的都是百分百、绝对的正确的,否则,如果不是,这个问题就一定没有答案。所以对待孩子,明智的父母会选择用理性、辩证的目光去看待,会用一颗谦恭、愿意学习的心去看待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轻易地就能自己的孩子下结论:你错了!我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
而且我发现,专制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没有主见、优柔寡断、唯诺是从的老实、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论在社会还是自己的生活与人生中都基本上可以用世俗眼中的“没出息”来形容。另一种则是缺乏思考、做事冲动、欠考虑而又特别叛逆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第一种我想大家应该都能明白,而第二种,我觉得有必要分析和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只要用心地细细捋一捋这类型孩子的成长历程,就基本上可能明白为什么了。这种孩子其实也可以归结为上面的不听话的孩子的那种类型(不错,这世上既有听话的孩子,也有不听话的孩子,凡事都是相对的,不可能只有一种,听话不听话,只能说是相对且笼统而言,如果细分又会有的分,在这里只是将两种最基本的情况列举出来来做例子),他们的天性中有争强好胜、不服输、有自己的想法等特点,他们不会轻易地接受别人的建议,更不愿意听从别人的指挥,当遇到身边的专制父母时,他们会本能地奋起反抗,也许一开始是反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为捍卫自己的权利而作的斗争,因此,他们在与身边的专制父母注定长久的、日积月累的博奕与斗争中,他们形成了因执、叛逆、做事不经大脑思考且冲动的性格特点,从另一层面上也可以说,他们的因执、叛逆、做事不经大脑思考且冲动的性格是被他们专制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因此可以说,在专制父母教育下的孩子,不论听话还是不听话,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会思考、没有思考的习惯。
当然你会举一些其它的例子,甚至也许是自己的例子:我自己不也是在专制的父母下成长的吗?可我最后也很优秀、最后不也成材了吗?我想说,专制父母的孩子的成材其实最主要的因素并不是父母的专制和强迫,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和选择,如卡夫卡,只因喜爱文学而在专制父亲的冷潮热讽、强制挤压中地去尽自己最大可能地去追逐着自己毕生热爱的文学,尽管最后成为一名世界闻名的作家,但这里面父亲的帮助并没有多少,甚至还有大量的阻碍和破坏,可以说如果没有父亲的竭力破坏和反对,也许,不说文学方面也许会达到更高的造诣,相信至少在其它方面他也会过得很幸福,至少可以如自己所愿地与自己所选择的人走进婚姻。而且那些在父母的专制教育下成材的人,要不就比较听话,一味服从父母的安排,从而经过踏实的努力在某方面、某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要不就刚好撞上自己的兴趣、特长、天赋等与专制父母替其的选择相吻合,从而在父母的严格管教和自己的辛勤努力下走上成材之路,成为他人眼中出类拔萃的天之娇子。而对于专制父母下成长的孩子的成材,其实更多的只是众人眼中一棵漂亮、可以拿得出手摆在显要位置上供人观赏的一棵贫景,至于这到底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所认可的选择和道路就真的只有自己知道了,但毕竟可以摆得上桌面供他人观赏,这也是专制父母下的孩子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了。更多的是,孩子并不开心、并不快乐(哪怕那个父母帮自己选择的东西恰是自己的擅长和感兴趣的东西,也会依然不开心,毕竟在这里他是为别人而活而非为自己,在这里他已经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当然长大了尤其是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他会用“可怜天下父母心”“不打不成材”来诠释父母对自己的行为,从而在心理和感情上达到与父母的和解),他没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甚至他人眼中自己的成功在自己的眼里也是一种失败、一种被迫放弃自己所爱的东西的耻辱——他们充其量只是为父母而活,成为父母的意志、虚荣心等的牺牲品。一句话,他们没有自己,不能自己驾驭自己的人生。遇到父母的选择与自己的选择相吻合,那只是一种幸运。
很喜欢一篇文章更喜欢那篇文章的标题:奴隶是造不出金字塔的!它成了我做一件事和在孩子教育中极为推崇的一个观点,即如果一个人想要成就什么,哪怕仅仅只是想做好什么,那前提一定是要有一颗自由的心。如果没有自由的心,那是什么也干不好的。就如作者在文章中所持的观点那样: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的确,如果没有一颗自由的心,金字塔那么宏伟的作品是不可能诞生的,金字塔是由一群心灵自由的人造出来的,而不是奴隶,而且身心被奴役的人也不可能造出金字塔那么伟大、宏观、举世皆叹的作品出来。这与“鸟儿翅膀上若记上了黄金那是飞不起来的”的道理不是同出一辙吗?
所以亲爱的父母啊,尤其在孩子面前专制的父母,如果你们还对自己的孩子有所希冀,如果你们还确定自己是爱孩子并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的话,那么请尽可能地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从改变希望、要求别人听从甚至服从自己的观点、心态上下功夫,还自己孩子一个自由呼吸和发展的生存、成长空间,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和对孩子人生的负责。
小结:专制父母下的悲哀就是一个人以父母和爱的名义绑架了另一个人的人生。在父母的专制教育下,没有真正成材的孩子,他们:
要么成为父母意志、选择的傀儡,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甚至人生;
要么选择离开这个对自己来说没有自由的世界;
要么则在一生中不停地专注对抗和反抗,从而失去了思想的创造和属于自己的快乐、幸福,用不停地对抗和反抗代替了追求梦想、追求幸福等属于一个人人生中最珍贵也是最需要做的事情,即一辈子都是他人眼中的“叛逆、不懂事的孩子”,自己的人生成为自己对抗、反抗父母的牺牲品,也是父母专制下的牺牲品,这样的孩子能成材吗?不要说不能成材,甚至自己应有的美好人生都被毁灭。可以说是专制的父母把一个原本可以成材、可以通过自己踏实的奋斗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的有思想、有主见、有自己创意和想法的孩子给硬生生地扭曲成一个固执、叛逆、不会思考、做事冲动且“父母眼中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的人生输家。
可以说,父母专制的教育下没有一方是赢家。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