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拒绝加高围墙:问心无愧谁会害我?

标签:
朱良才 |
分类: 泛黄记忆 |



在开国上将中,朱良才的名气不是很大,但要论高风亮节,恐怕得排前几名。
朱良才是1955年第一批授的上将,但因在革命时期长期积劳成疾,身体很不好,坚持了几年之后,就主动提出了辞职,把职务让给更年轻的同志。
1958年11月,距离授衔刚过去三年,朱良才就退出了北京军区政委的职务,成为第一位辞职的开国上将。
朱良才小时候家里条件很好,但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平时说的最多的话,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建国后,朱良才位高权重,但他不止一次地警告家人:“现在我们条件好了,不要觉得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这是原则立场问题,至少在我这里,公家的便宜一分钱也不能占。”
朱良才还给家里立了个规矩,说:“国家会给我们发一些东西,但我有言在先,朱家的最后领,而且只能领最便宜的。”秘书每次去领东西,都盯着发放处,好东西坚决不要。
有人笑他是个傻秘书,朱政委那么大的官,用点好东西,谁能不乐意?秘书笑道:“你不了解我们首长,我要不听他说的话,他能骂死我!”
朱良才家里有一套沙发,是国家1949年发的,家里人多,客人也多,天天坐,没几年就旧了。按制度,朱家可以再领一套沙发,但朱良才却说:“我多领一套,别人就少领一套,人家的贡献比我小?这套旧的,缝缝补补不还能用吗?”
就这样,又用了好几年,沙发全是窟窿眼,秘书都看不下去了,瞒着他想领套新的。朱良才知道后,厉声制止,说:“不就是破了几个洞吗?这么大的人,难道还能掉进洞里?!”
这一来二去,等到沙发彻底不能用的时候,已经是1989年了,朱家用了整整40年。
其实,以朱良才的工资,换10套沙发都够了,可他就是不换。有人不理解,朱良才说:“一套沙发不值多少钱,我要的是一种精神,革命军人就要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对于家里人,朱良才也管理得非常严格,他的长子叫朱庶民(原名朱先瑞,朱良才让他改名,意思是不忘自己来自人民群众),在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上了两年班,原本打算留在北京有一番作为,但朱良才却对儿子说:“回湖南老家农村吧,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为家乡做点贡献,比在大城市更有意义。”
朱庶民听了父亲的话,回到湖南汝城县文教局当了一名普通干部,一直到去世。
朱庶民的妻子黄淑华单位工资发放不及时,想让丈夫利用公公的身份,给她调个好单位。朱庶民说:“如果我能找父亲帮忙,早就进好单位了,凡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想着让父亲帮忙。”黄淑华只好留在原单位,直到破产倒闭。
朱庶民的儿子朱十弟参军后,他想爷爷这么大的干部,替自己随便说句话,提干就没问题了。可朱良才却对孙子说:“靠自己有出息是真本事,靠关系走后门,取得成绩也会被人瞧不起。”
朱十弟知道爷爷的脾气,在部队那么多年,做人做事非常低调,很多战友都不知道他竟是开国上将朱良才的孙子。
朱良才晚年时,家里的围墙塌了,军区领导想给他加高围墙,却被朱良才拒绝了,说:“加高了围墙会影响邻居的光线,怎么能因为照顾我,让老百姓吃亏呢?”
军区领导说,这是为了您的安全考虑。朱良才说:“我们是给老百姓服务的,只要问心无愧,我就不信有谁会来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