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遇见,记录

标签:
旅行 |
分类: 纪实·记录 |



































摄影、文/渡边城
谁说摄影要科班出身,谁说摄影必须充满意义。 如今的镜头越来越像是笔,无关技术和身份,甚至无关思想。 去拍,当你想记录的时候。去打动你自己,然后才是别人。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摄影师,一个学翻译的北大“学霸”。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在旅途中用镜头去“翻译”他所感受到的国家、文化以及人。
渡边城 本名,刘溢杰,福建人 纪实摄影师,平面设计师,翻译
在艺术面前,大家都是门外汉
我201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硕士专业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本科读的英语。我特别喜欢“渡边”与“边城”这两个词,把它们放在一起很有画面感,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一种游走边城的萧索,于是就以此为诨号了。 初中时,某天夜里,我拿起电话拨打了电视上的一个号码,然后便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台机相机,至今依然记得电话里的接线阿姨问:“你妈妈答应了吗?”读研之前,我觉得我的智商都是感人的。那时也第一次用上了美图软件,轻轻点一下就可以把照片加上各种梦幻效果,加星星、加泡泡、来个“午夜巴黎”的特效,“Oh my god”,简直开启了我的美丽新世界。觉得自己好厉害,能把照片弄得这么华丽。对了,那些照片统统放在一个叫“我爱我生活”的文件夹里。
是的,我没有系统学习过摄影,缺乏那些理论知识,手绘能力也不好,但这并不妨碍我用相机拍下自己的感受。也许绘画能力强些,会对照片拍摄和后期处理有很大帮助。但我也自信自己的一些小感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摄影对我,始终没变,一直都属于自娱自乐的范畴。偶尔有杂志或一些APP拿去用,自己也没怎么去营销作品,常作太公钓鱼状。
于技术,也许分专业、非专业,但在艺术面前,大家都不过是个门外汉。现在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很多,有兴趣就不怕学不到想学的知识。然而我还是想说,我只是玩而已,玩是没有规则的。
旅行和摄影
我目前走过了19个国家,旅行于我而言没有什么高尚的理由,只是去玩,去体验,去寻找一些平日里没有的感触。相对于自然风光,目的地的人文境况对我更有吸引力,出发前我总会做些功课,学习一些目的地的历史与语言,看相关的书以及电影。除了长点见识,增加点社交谈资,倘若知其所以然,想必也能发现更多,看到更多吧。感觉经历的东西多了,人会变得更为包容,也不容易自大。
摄影和旅行,对我来说真是分不开的。尤其好多时候,我都是一个人走,拍照是种绝佳的消遣,并且大部分按下快门的动作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行与摄,不可分割。
旅途中要能撞上意外的节日,我会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一般来说,节日是当地特色文化集中迸发的时间点,置身其中也会拍到不少难忘的画面,我怎能放过这种特别的体验。在没有事先沟通的情况下,假若被人发现我在拍他,我会在拍完后放下相机笑一笑,这招很管用。还有一种情况,被发现后我会继续拍他附近的东西,让他觉得我是在拍别的。同样,我也可能先拍拍周边,等他适应了我的存在,不会特别留意我在拍什么,然后再抓拍,微笑,走人。此外,倘若有朋友同行,我会假装在拍朋友,但焦点其实在远处。用手机拍摄的话,可以死盯着屏幕,扭捏下表情,别人就会以为你在自拍。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我都会先征得父母的同意再拍,通常对方都会答应。作为一个“心机摄影师”,有个方法屡试不爽,想拍哪个娃娃,就一定要先对娃娃下手,跟他“Say
关于镜头和后期处理
我有四支镜头,出门前我都会根据所去的地点,选择性携带。但一般除了“爱死大白兔”,其他的都会带上。适马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