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2016-03-12 16:41:40)
标签:

契留斯金

老照片

分类: 泛黄记忆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1934年,震惊世界的“契留斯金”号事件

寻常的航行
  1933年7月12日,数千人聚集在列宁格勒涅瓦河畔的码头上,欢送即将驶往北冰洋的“契留斯金”号,人们一再握手、拥抱、彼此祝福。
  “契留斯金”号是1933年丹麦建造的一艘新船。无破冰能力。“契留斯金”号此行的目的是要验证北冰洋航线的可行性。一年前,苏联轮船“西比利亚科夫”号曾经从摩尔曼斯克出发,通过北冰洋,穿过白令海峡,到达苏联东部地区。尽管如此,很多人对这条航道并不相信,认为这只是一次偶然性的成功。为了解除人们对这条航道的怀疑,苏联北方海上航路总局决定让“契留斯金”号沿着“西比利亚科夫”号驶过的航线再走一次。负责这次考察航行的是苏联著名的科学家奥托·尤利耶维奇·施米特。维·沃罗宁为该船船长。


  8月10日,“契留斯金”号离开了摩尔曼斯克港。船上载有船员、科学考察队员等100多人。此外,还装有2995吨煤,500吨淡水,能维持18个月的粮食和给符兰格尔岛运去的三年给养。
  8月13日在喀拉海,“契留斯金”号与浮冰相遇。巨大的冰块不时地撞击着船舷,发出吭吭的声响。第二天,舷板上出现了第一批凹陷,第一号货舱开始漏水。
  8月22日,“契留斯金”号被浮冰包围,无法行进。船长乘坐袖珍水陆两用飞机,和驾驶员一道去视察冰情。问题十分严重。
  冰的俘虏
  “契留斯金”号被冻在冰上,随着巨大的冰块一起漂浮。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它经过了北冰洋的咯拉海、拉普帕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来到了楚科奇海。不过越接近白令海峡,处境就越加困难。冬季降临了,可怕的严寒儿乎使海面完全封住了。天气也越来越坏,时而暴风雪,时而大雾,船在冰天雪地中苦斗着。


  10月6日,施米特通过无线电报向大陆报告了该船的处境。电报中说:“‘契留斯金’”号从9月22日起一直被冻在一块不动的冰上。用炸药和其它办法破冰都收效不大,冰有6米厚。在距离‘契留斯金’号两公里远的地方就有运动的浮冰,假如我们位于那里,恐怕早已抵达白令海峡。然而,这两公里简直无法逾越。我们希望风向能改变,使冰能破开。”


  全体船员都在紧张地工作。他们不停地敲打船周围的冰,以便使船能掉过头。尽管做了巨大发努力,“契留斯金”号的境况并无多大的改变。船开始随着冰一道缓缓地向东运动。在离谢尔德采卡缅角不远的地方,“契留斯金”号右舷第一舱甲板处被浮冰撞了一个大洞。被冰裹挟的“契留斯金”号几次眼看就要穿过白令海峡,可都是由于风向改变,又向西北漂去了。


  10月25日晚又刮起了西北风。希望之火在人们心中又一次燃起。冰裹挟着船第九次经过谢尔德采卡缅角。11月1日,船经过杰日涅夫角经线,11月3日,白令海峡已在眼前了。人们默默地祝愿,盼望这一次能成功。然而,希望又一次落空。风向忽然改变了,西北风变为东南风,冰和船以5公里的时速向北漂去。这使“契留斯金”号永远失去了穿越白令海峡的机会。


  “契留斯金”号一直被吹到楚科奇海的西北角。这里长年结冰,不适于漂浮。而且,该船多处受损,已出现断裂现象。将来的情况每个人都很清楚。不过,谁也没有说出来,只是默默地做好了准备。人们秩序井然地工作,学习和娱乐,一直坚持到1934年2月中旬。


  “契留斯金”号的沉没
  1934年2月12日午夜,海面上掀起8米多高的冰浪,冻在冰上的“契留斯金”号突然被推动了。这一情况预示着将有险情发生。船上的人们紧急集合,准备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过冬的一切储备都运到甲板上。人们冒着凛冽的北风和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北极的夜色中开始从甲板往冰上卸西。


  浮冰的挤压越来越厉害。人们眼看着冰块压进船体。铆钉一个个被挤掉,有的地方象罐头筒一样被挤扁,原来完好的左舷船艏部也被挤裂。
  海水很快涌进了船舱。灌满了机房。船体完全断裂,“契留斯金”号的寿命只能按小时计算了。人们加快了卸东西的速度。
  第二天清晨,当新的冰浪再度袭来时,“契留斯金”号的前半部开始慢慢下沉。人们急忙把前甲板上的袖珍飞机卸下来。当海水渐渐侵入上层甲板时,施米特下了命令:
  “全体上冰!”
  船上104人,包括10名妇女和两名吃奶的孩子都撤到冰上。只有一个人没有来得及从沉船中跑出来,不幸遇难。
  船的艉部也开始下沉。2月13日15时30分,“契留斯金”号在楚科奇海的海面上永远地消失了。
  营救脱险
  “契留斯金”号沉没的消息,通过无线电报报告给了苏联政府。莫斯科组成了营救委员会,采取紧急措施营救冰上的人们。
  “契留斯金“号的沉没也震动了世界。各国反应不一,有的同情,有的庆贺。例如,德国《柏林日报》就不怀好意地说:“他们在走向死亡……”丹麦《政治报》在谈到施米特时却说:“他象英雄一样壮烈地牺牲了,他的名字永远列在北冰洋征服者了名单中。”


  施米特并没有死。他正在营地组织人们与北极的严寒搏斗。
  当时,考察队和船员中的一些年轻人有些急躁,提出步行穿过冰原回到大陆,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避免各行其事,施米特发出严令:“谁擅自离开营地,就枪毙他!”
  在施米特的组织下,帐篷加固了,简易木房搭起来了。人们安顿下来,开始了正常的生生。有的进行考察,有的拍摄电影,甚至还进行了体育比寒。人们在抓紧一切时间字习、工作。每天晚上,大爱挤在木房中,在微弱的灯光下总结一天的工作,谈论有关方面为营救他们所采取的措施,并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准备。


  为了营救遇险的人,人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派狗拉雪橇去,失败了;派破冰船前往,又来不及;最后只有派飞机去了。不过,在零下40摄氏度的情况下,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若干架飞机从哈巴罗夫斯克等地的机场起飞,去寻找遇难的人。冰上的人们也在积极做好迎接飞机到来的准备。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整理可以降落飞机的冰场,填补冰裂缝,做上降落标志。经过多方努力,3月5日,一架从乌埃连起飞的飞机终于在第29次搜索飞行中发现了炊烟,并很快看到了冰上的帐篷和向冰上“机场”奔跑的人群。


  飞机在冰上滑行了200米,慢慢停了下来。人们从营地飞奔而来,热烈拥抱飞行员,有人激动地唱起国际歌。
  时间不等人。妇女和儿童先登上飞机,很快被运走了。气候又变恶劣,飞机无法前来。直至4月7日,又一批P-5型飞机才飞到营地。正在发高烧的施米特坚持要最后撤离,苏联政府下了命令,他才同人们一道离开。莫洛科夫驾驶的P-5型飞机按规定只能载一名乘客,他却载了6个人。其中4个人挤在座舱中,两个人绑在机翼上。


  4月12日,营地只剩下最后6人,其中包括船长沃罗宁。
  4月13日,就在冰上的裂缝越来越大时,最年一批人被撤走。当夜刮起了大风,营地上的一切都在冰海中消失了。
  尽管“契留斯金”号沉没了,但围绕它所发生的一系列不寻常事件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