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徐世昌因要出任民国大总统而不能继续为失去权力而仍保留帝号的溥仪当老师。为适应溥仪有朝一日重新执政的需要,徐世昌等人决定为溥仪挑选一位教授欧洲宪政知识的老师。物色人选的任务交给了李经迈。

早年的庄士敦
李经迈是李鸿章的次子,曾在清廷担任不同要职,出使地奥地利,并随戴涛贝勒前往日本、欧美考察军事。辛亥革命后,李经迈来威避难,其间与庄士敦交往甚密,对庄士敦的为人和才华赞赏有加。在他看来,由庄士敦出任帝师是最佳选择。两人在上海偶然相遇后,李经迈立即约见庄士敦商谈此事。这对于庄士敦来讲,是想都不敢想的重大喜事,他为之欣喜若狂,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李经迈的邀请。

溥仪题赠威林顿伯爵的他与庄士敦等的照片,著名摄影家山本赞七郎拍摄。威林顿今天应译为:卫灵敦。1926年2月,英国著名政治家卫灵敦(Willingdon)弗里曼-托马斯,英国子爵,作为中英庚子赔款顾问委员会副主席率团来华,参加中英双方的庚款会议。期间,偕夫人访废帝溥仪于天津张园,其后赴英属加拿大任总督(1926-1931年),1931-1936年任英属印度总督
经徐世昌与英国公使馆交涉后,1919年2月,庄士敦离威赴京,开始了其帝师生涯。正是这一转变,使庄士敦迈上了人生的又一个台阶,进入了常人难以接近、充满神秘感的帝后生活,成为近代唯一一位在紫禁城中生活过、也是中国几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并因此而名闻天下。英国政府至此似乎也发现了庄士敦的价值,在其离威前,授予他“高级英帝国勋爵士”勋章(CBE)。

庄士敦,中国几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具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
庄士敦进入紫禁城后,以极大的热情投放到新的工作中,给这座异常坚固的封建堡垒带来了一丝清新之气。在宫中,庄士敦除向溥仪传授英语、天文、地理、算学及欧洲法制史外,更教给他英国绅士风度和礼仪,并不时向溥仪介绍国内外重大社会变革,甚至将《新青年》等激进刊物带给溥仪阅读。为使溥仪更多地接触外界事物,庄士敦还向溥仪引见了英国驻华公使、驻华舰队司令、日本驻华公使、泰戈尔、胡适等人,成为溥仪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庄士敦为溥仪展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对溥仪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用溥仪自己的话说“庄士敦是我的灵魂的重要部分。”在他的眼里,庄士敦一切都是最好的。


位于北京西郊的庄士敦别墅旧址
时间长了溥仪开始对祖宗的许多旧制感到了厌恶,并作出许多令遗老们震骇的超常之举。他剪掉了辫子,起了洋名,穿上了西装为在宫中学骑自行车,他命人将宫门槛一律砍掉;他计划将颐和园改成大商场,甚至想留学西洋。应当说,庄士敦能够进入皇宫成为帝师的本身就是破天荒的,而他使溥仪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同样是不同寻常的。

一九o四年,庄士敦在威海卫
作为溥仪崇拜的偶像,庄士敦也积极参与废除太监、改革财力管理及以外交关系等宫中重大事务的处理。他的尽职尽责也得到了很多回报,被赐“头品顶戴”、“毓庆宫行走”、“赏坐二人看舆”、“赏穿带素貂褂”等格外恩赏。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出紫禁城后,庄士敦多方协调,使溥仪逃入日本使馆。此后,庄士敦结束了帝师生涯,但仍与溥仪保持联系。在与溥仪的关系中,最令庄士敦懊恼的就是他最终沦为了日本的掌中玩物。因为他对溥仪复辟是持反对态度的。

溥仪、润麒、溥杰、庄士敦(溥仪英语老师)(从右至左)在御花园
1928年3月,庄士敦在给英国殖民部的函中写道:“如果他要就此问题(指溥仪复辟)征求我的意见,我会建议他拒绝接受,为了他自己,也为了中国的和平统一。不幸的是,尽管和蔼可亲,他却是一个优柔寡断的年轻人,而且意志力薄弱,所以我担心,在他周围的一些人当中,有些人会出于私利寻机敦促他从事这样的冒险。考虑到他性格的软弱和将成为满洲君主,在沈阳他将只不过是日本人手中的一个傀儡,这是非常肯定的。”但是庄士敦在阻止溥仪称帝上终无多大作为。

溥仪与来访者的合影
来源:若愚的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