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史记中的尔虞我诈
先来说说刘据这个人吧,他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儿子,也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之后发现太子性格不像自己那样精明能干,偏向仁厚。但是,这并没有使得汉武帝对儿子的失宠,相反,他认为汉朝如果长期处于像自己这个朝代,常年发动战争,必将不可救,就需要自己在百年之后,像刘据这样的人来以仁德治理天下,休养生息才可以富强起来:“太子每谏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而且,刘据首先是嫡长子,又有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丞相公孙贺这样的强大外戚在朝中作支撑,地位是无可撼动的,可是最后又为何会酿就太子发动政变,皇帝追杀太子的悲剧场面呢?
这其中的原因可要从汉武帝说起,汉武帝的一个老婆叫做钩弋夫人,他生了一个儿子,叫刘弗陵:“是岁,皇子弗陵生。弗陵母曰河间赵,居钩弋宫,任身十四月而生。”之后,汉武帝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心情,就称钩弋夫人为尧母:“于是下令将钩弋宫宫门改称尧母门。”他的意思就是钩弋夫人是尧的母亲,言外之意就是刘弗陵是尧,尧不就是帝王的意思吗,这在名义上就是不妥当的。正因为如此,才使奸猾之徒揣摩皇上的心意,认为他非常宠爱幼子,想立幼子为皇位继承人,于是产生出危害皇后、太子之心。
其次汉武帝对太子是十分信任的,晚年时期,经常让太子主持朝政之事:“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但是之前已经说了,汉武帝与太子的性格是大相径庭,一个严酷,一个仁厚,所以,汉武帝使用的官吏也都是严酷类型的,这在行事之时就渐渐地在双方之间产生隔阂,矛盾,也渐渐得酷吏之间就形成了反太子联盟:“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这便在太子倒台的路上起到了一个助推器。
第三,就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原因,就是以太子为首的卫家霍家外戚势力相继失势,使得太子在朝廷中失去了强有力的依靠。首先去世的就是霍去病:“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秋,九月,冠军景桓侯霍去病薨。”
皇太子刘据的表哥霍去病的死,对于当时的太子刘据来说,无疑是失去了一位强力保护者。还有公孙贺:“丞相公孙贺夫人君孺、卫皇后姊也,贺由是有宠。”可是生了一个混蛋儿子,贪污犯罪,父亲为了公孙贺为了替儿子赎罪,被巫蛊之祸连累:“春,正月,下贺狱,案验;父子死狱中,家族。”还有大将军卫青,死了之后,太子也就失去了外戚的依靠:“卫青薨,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这也就使得那些太子的反对派从此开始了肆无忌惮的污蔑陷害行动。
第四,汉武帝晚期,兴起了巫蛊之祸:“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有与无,莫敢讼其冤者。充既知上意,因胡巫檀何言:“宫中有蛊气;不除之,上终不差。”上乃使充入宫,至省中,坏御座,掘地求蛊;又使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助充。充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太子宫,掘地纵横,太子、皇后无复施床处。充云:“于太子宫得木人尤多,又有帛书,所言不道;当奏闻。”太子为此担惊受怕,匆忙时刻问了自己的老师,可是汉武帝为太子选的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势力小人,致使在紧急时刻,为了自保,不断挑唆太子发动政变:“太子将往之甘泉,而江充持太子甚急;太子计不知所出,遂从石德计。”本想去甘泉宫谢罪的太子最后再手足无措的情况下听从了自己的老师,最后犯下了大错。
第五,作为公孙贺之后的丞相刘屈牦:“以涿郡太守刘屈牦为丞相,封澎侯。屈牦,中山靖王子也。”他在太子起兵之后担任平反主帅:“乃赐丞相玺书曰:“捕斩反者,自有赏罚。以牛车为橹,毋接短兵,多杀伤士众!坚闭城门,毋令反者得出!”如果他内心是真的为太子和汉武帝着想的话,本可以利用职务的便利,做出最后的挽救措施的,可是他没有,他反而在最后一直追杀太子,很显然,此时他内心已经有了比刘据更加合适的太子了,所以丞相刘屈牦也是导致太子身亡的最后直接因素。
以上,就是太子从一直受汉武帝宠爱到最后担惊受怕无奈起兵的原因。在太子失败之后,看了壶关三老的建言之后:“书奏,天子感寤,然尚未敢崐显言赦之也。”心里瞬间感动而醒悟。但是基于君王知错改错但不认错的心态,也基于太子确实犯罪的客观原因,罚不避骨肉,所以没有公开赦免,最后只能在心里悔恨罢了。之后,为了减轻自己内心得伤感:“上既伤太子,乃封李寿为侯,张富昌为题侯。”
武帝和太子虽说政见不同,性格迥异;但武帝自己也认为其推行扩张的政策是时代要求,而继任者的任务应该是文治养国,对太子刘据武帝也一直都是信任、喜爱、宽容和保护的。太子的行事触犯了很多武帝体制下的臣子利益,他们当然不希望太子掌权,从中作梗也就在所难免。卫青去世,太子失去了最后坚强的保护(除武帝外)。公孙贺虽无法为太子提供同等保护,但若其在位,个人认为他至少不会在巫蛊之乱中同意太子起兵,进而招致杀身大祸。接替公孙贺出任丞相的刘屈氂,不可能去保护、引导太子刘据。从其在巫蛊乱事次年(前90年)因与李广利谋立昌邑王(昌邑王是李广利的外甥,李广利和刘屈氂又是亲家)为太子被杀可以看出,或许在“平叛”时他心目中就已经有了更好的太子人选,因而在武帝命他率军“平叛”之时,他会不遗余力地攻打“叛军”,逼死太子,而不是尝试在太子和武帝间建立沟通,消除隔阂。巫蛊之祸时武帝年事已高(65岁),身体有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判断。武帝不注重遴选太子的师友,导致太子交友不慎(听信少傅的计策、发动门客起兵),也是此次悲剧的原因之一。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兵败出逃时,武帝已逐渐醒悟,只是没有公开颁布赦令,及至太子被逼自杀,他一定是很后悔的。次年即因谋立昌邑王之事将丞相刘屈氂腰斩,难保其中不是怀着对巫蛊一事刘屈氂作为的怨恨;又擢升为太子鸣冤的郎官田千秋为大鸿胪;并修建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寄托悲哀的思子之情。其后又遣散方士,不复出军,以明休息。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下诏令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并令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以辅佐幼主;可见武帝最信任的还是卫霍家族。
所以个人认为汉武帝杀太子,还是受人蛊惑的原因吧,毕竟在汉武帝晚期,太子依靠的外戚势力已经不比以前了,没有必要非要杀太子来摆脱日后汉朝受外戚的控制了——————真的,写完这篇文章,内心有些感伤,控制不住泪花。
欢迎加入微信公众号:史记的尔虞我诈
微信公众号:shiji123y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