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方案(2023年版)
(2024-01-13 15:08:59)
标签: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方案(2023年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s,又称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在世界范围内散发或小范围流行,但也可大规模流行或暴发。暴发型流脑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存活者可遗留严重后遗症。流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为进一步规范流脑临床诊疗工作,降低病死率、致残率,在2005年原卫生部印发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要点》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流脑病原体为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也称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为革兰染色阴性、肾形的双球菌,有荚膜和菌毛。在35~37,5%CO2条件下生长良好。在患者脑脊液中,脑膜炎奈瑟菌多位于多形核白细胞内或细胞外,形态典型。培养后可成卵圆形或球形,排列不规则。脑膜炎奈瑟菌的荚膜主要成分为荚膜多糖。根据荚膜多糖的特异性,脑膜炎奈瑟菌至少可分为12个血清群,引起侵袭性疾病的脑膜炎奈瑟菌主要为A、B、C、W、Y、X六个血清群。脑膜炎奈瑟菌能产生自溶酶。脑膜炎奈瑟菌对环境的抵抗力低,对寒冷、干燥、高温、日光及紫外线都敏感。1%苯酚、75%乙醇、0.1%苯扎溴铵等可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原菌在体外生活能力极弱,通过物品间接传播机会极少,但同寝、哺乳和接吻等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6月龄至2岁时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
三、发病机制
脑膜炎奈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如人体免疫力强,可迅速将病原菌杀灭,或成为带菌状态;若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力较强时,病菌可从鼻咽部黏膜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败血症,如通过血-脑屏障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细菌释放的内毒素引起全身施瓦兹曼反应,激活补体,血清炎症因子明显增加,产生微循环障碍和休克。在败血症期,细菌常侵袭皮肤血管内皮导致栓塞、坏死、出血及细胞浸润,从而出现瘀点或瘀斑。由于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或内毒素作用,内脏有不同程度出血。脑膜炎期,脑膜及脊髓膜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坏死、出血及通透性增加,重者脑实质发生炎症、水肿或充血,脑水肿导致颅内高压,严重者发生脑疝。
四、病理改变
主要病变为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有炎症、坏死和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皮下、黏膜及浆膜亦可有局灶性出血。严重者皮肤及内脏血管可见内皮细胞破坏和脱落,血管腔内有血栓形成。皮肤、心、肺、胃肠道及肾上腺均有广泛出血。脑膜病变以软脑膜为主,早期有充血,少量浆液性渗出及局灶性小出血点,后期则有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及细菌出现,病变累及大脑半球表面及颅底,可导致视神经、展神经、动眼神经、面神经及听神经等脑神经损害。严重者可累及脑实质。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
(一)普通型。
1.
仅部分患者有前驱期症状,主要表现为低热、咽痛、咳嗽及鼻塞等。约持续1~2天。
2.
突起寒战、高热,伴头痛、食欲减退及神志淡漠等毒血症状,体温迅速升高达40左右。多数患者可出现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病情重者瘀点瘀斑迅速增多、扩大,可出现皮肤坏死。此期可持续1~2天。
3.
可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呈喷射状,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克尼格(Kernig)征及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征等脑膜刺激征。重者可有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此期持续2~5天。
4.
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逐渐吸收,意识及精神状态改善。约10%的患者可出现唇周疱疹。
(二)暴发型。
少数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救治,常于24小时内死亡。
1.
多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循环衰竭,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及指端发绀、脉搏细速、血压明显下降、脉压缩小、尿量减少或无尿。如皮肤瘀点瘀斑迅速增多及扩大融合成大片瘀斑,血小板急剧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D-二聚体升高时应高度怀疑并发DIC。脑膜刺激征大多缺如,脑脊液检查多正常或仅细胞数轻度增加。
2.
主要表现为脑膜和脑实质损害,可在24 3.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的临床表现,常同时或先后出现,是本病最严重的类型。
(三)轻型。
主要表现为轻微头痛、低热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可见少量出血点。
(四)慢性败血症型。
本型较为少见,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有其他慢性疾病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发冷、寒战、发热、皮疹、关节痛及全身无力等。皮疹多表现为充血性斑丘疹,也可出现结节样红斑。四肢关节痛呈游走性,尤其以发热期为甚。
(五)特殊人群流脑的特点。
1.
因颅骨骨缝及囟门未闭合的患儿,颅内高压表现常不典型,表现为前囱隆起,张力高。
2.
因基础疾病较多,免疫力低下,症状不典型,血白细胞数可不高,预后差,病死率高。
六、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二)脑脊液检查。
压力增高,外观浑浊;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
(三)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小时内出现频繁惊厥、昏迷,严重者发展为脑疝。用于病原学诊断的临床标本包括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由于脑膜炎奈瑟菌在健康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携带率,咽拭子标本一般不用于病原学检测。标本在体外易自溶,采集后应及时送检。
1.
2.
3.
4.
七、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一)疑似病例。
流脑流行季节,有流脑相关临床表现或脑脊液检查符合化脓性脑膜炎表现者。
(二)临床诊断病例。
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1.
2.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
2.
3.
4.
八、鉴别诊断
流脑应主要与其它细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相鉴别。此外,还应与上呼吸道感染、其他原因的败血症、各种原因的紫癜、脑脓肿、流行性乙型脑炎和其他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鉴别。
(一)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1.
2.
3.
(二)结核性脑膜炎。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消耗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晚,无瘀点、瘀斑,脑脊液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质增加,糖和氯化物减少;脑脊液涂片可检出抗酸染色阳性杆菌;外周血T-SPOT、脑脊液结核杆菌培养或结核杆菌核酸检测阳性可助诊断。
九、治疗
(一)一般治疗。
1.
2.
3.
4.
5.
(二)病原治疗。
流脑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足量应用敏感且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疗程常为7天(根据临床恢复情况必要时延长疗程)。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应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
1.
2.
(三)降颅压治疗。
治疗关键是及早发现脑水肿,积极脱水治疗,预防脑疝。临床常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点滴,可联用利尿剂。在积极治疗脑水肿的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治疗。
(四)抗休克治疗。
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尿量变化。
1.
2.
3.
(五)DIC治疗。
如无出血禁忌,可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同时根据化验结果酌情输注血小板、凝血因子、新鲜冰冻血浆等。
(六)中医治疗。
流脑核心病机为疫邪化火动风扰神,祛邪解毒、息风止痉醒神为基本治法,临床可按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论治。
1.
临床表现:
推荐方剂: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
服法:
2.
临床表现: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
推荐中成药:
3.
临床表现:
推荐方剂:
推荐中成药:
4.
临床表现:
推荐方剂: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
十、预防
(一)一般预防。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流脑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
(二)疫苗接种。
接种脑膜炎奈瑟菌疫苗是控制和预防流脑传播最有效的措施。免疫程序与接种方法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规定执行。当针对流脑疫情开展应急接种时,应根据引起疫情的菌群选择相应种类流脑疫苗。
(本资料源自医脉通网站,发布日期:2023.12.28,制定者:国家卫健委,出处:医疗应急司)